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课件(5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课件(5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3 20:5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天理人欲朱熹像 天理人欲:“天理”和“人欲”的合称。简称“理欲”。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等人所理解的“天理”,实质上即封建伦理纲常;“人欲”,是指人们的生活欲望或物质利益要求,天理人欲 宋明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1、传统经学笺注的没落; 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传统的经学笺注衰落,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来替代旧有的学术思想。2、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佛学的兴盛也影响到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另外,还有道教思想的渗透,但其影响不如佛学深刻。中国传统儒学与佛、道思想的融合,是理学产生的重要学术背景。理学是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佛教和道教学说而形成的“三教合一”下的学说,是一种新儒学。3、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如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给书籍的传播和保存带来了便利。理学家能够广泛地讨论各家经典,自由讲学议论,理学家的著作、语录、讲义、文集能够大量印行,均与此有关。 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 鹅湖盛会宋明理学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中国古代史载的贞洁烈女,《后汉书》7人、《晋书》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7人、 新旧《唐书》20人,到了《宋史》37人。 《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
《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存天理,灭人欲”对人性的禁锢1、对妇女的禁锢:2、对读书人的禁锢:①范进理学的衰落 明代后期,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农民起义的风暴,以及明清两代的更替,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即所谓“天崩地解”的局面。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都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的思想都与传统理学有所区别。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 朱熹(1130.~1202)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曾赴岳麓书院 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 。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走进作者 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朱熹与理学思想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理学的整个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朱熹是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地位非陆九渊、王守仁所可比拟,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承认的。 走进课文,宏观把握1.读书方法的问题;2.天理和人欲的问题 ;3.本则讨论的是义利之辩第一则1.齐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数(shù)过:
略晓:
厌:
得趣:
愦愦(kuì):几次大略通晓通“餍”,满足明白其中旨趣昏乱不清醒概括第一则中心内容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不贪多。3.为什么要熟读书本呢?⑴见得真味⑵穷义理⑶否则就会精神愦愦,昏塞不通朱熹在这里也明确说,读书的最终目的是领略书中的“真味”,就是说要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
朱熹所讲的通过读书以明的“理”,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规律,他所讲的“穷天理”,最终还是指人伦、圣言、世故,即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且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4.朱熹的“真味”和“义理”究竟指的是什么?他希望人们通过读书达到怎样的目标? 朱熹读书还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循序渐进。即从基础知识读起,一本本读通,读时对文献中字、词、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有系统、有步骤地从低向高、从浅入深的进行阅读。 2、虚心涵泳。即要仔细认真的阅读,反复自我切磋、研磨、体会、切忌马虎从事,或自以为是。(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 3、切己体察。即要结合思想、经验、阅历、需要,去体验文献中的意味,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4、熟读精思。即要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领会其要旨,使书中之话好象出于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5、著紧用力。即要聚精会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毫不松懈,刻苦用功。 6、居敬持志.出自宋·朱熹《性理精义》:“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第二则 天理人欲走进课文1.走进课文, 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工夫:
埽除打叠:
苟且:
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同“功夫”,能力洒扫收拾,即梳理清楚需要用天理和人欲之间的不同来分辨这种情况。马虎2.为什么我们要克制人欲? 3.我们大部分人处于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1.乃为人欲引去,事却已悔,此便是无克己的工夫2.及至前面荆棘荒秽,却又生后悔3.此卷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
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大路:天理,社会的道德伦常小路:人欲,人心的物质欲望原因: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无克己工夫3.朱熹根据什么把人分为了四类人?孔子把人分为四个层次: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者;有困而不学者。朱熹认同儒家的这些看法,他认为单纯的性善论并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的道德品性各有不同。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人之所以有这四等,就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即对天理的禀赋不同。阴阳调和,五气具备,他们对天理的禀赋没有受到任何遮蔽,这就是圣人。其他人各有偏重,所以对天理的禀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蔽。这就在道德品质上形成差异。对于普通的、大多数来说,他们禀赋的天理本来就受到不同的遮蔽,因此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
就要更加用力,时时刻刻要“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就是后天修养的功夫。
这样,既坚持了性善论,又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有善恶、贤愚、贫富、贵贱等不同。
朱熹对此有非常详细的论述:“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 “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久长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
对于穷义理、克人欲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呢?曾子语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第一则有何作用?朱熹在这里引用了曾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而且要长时间的坚持。这也暗含着对前文所讲的理欲之辩、克己复礼的修养功夫要认真对待的教导。
第二处是曾子引用了《诗经小雅》的几句诗,此诗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一首诗,告诫君王在政治上要非常谨慎认真。这几句话历代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成语。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的态度。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之辩的问题,要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我们该如何克制人欲,从而达到穷天理的目的呢?1.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2.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如何看待理欲问题阅读《阅读指南》:如何理解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
节制人欲,不是消灭人欲。
解饥饿是天理,求美味是人欲。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因此要明天理、灭人欲。这种讲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所接受。形成了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的观点。
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绝对化、固定化,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走进第三则 义利之辩1.齐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学者:
生死路头
扎定脚,做将去:
无可商量:求学的人到了义利决定的时候踏踏实实,做去不容商量2.此卷主要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围绕“义利”二字展开:读书之首要目的在于
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3、“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 “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严守义利之别,一方面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同时也是朱熹与其他学派论辩中的主要问题。朱熹的理学虽然是当时的一派,但同时还有其他不同的思想学派的存在,浙东事功学派是理学之外的主要学派,陈亮是其代表人物。朱熹崇义去利,主张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主张义利双行,二者缺一不可。
朱熹曾经忧心忡忡地说:“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却专是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旦无可成效,自会转去。若功利,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忧。”
4.门人向朱熹的提问是关于读书的问题,但朱熹的回答却是要明辨义利,好像有些答非所问,为什么?其实朱熹回答的恰恰是他所认为读书的大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在这个是非的分界问题上,不容讨论,如果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他说的是读书的原则性问题。5.如何认识、评价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戴震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对理学的批判?或者说,我们今天应该对宋明理学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第一,一定时期对理学和儒学的批判,都有各自的思想史背景,不可以把这些批判绝对化。又如戴震所说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其实并不是对理学价值体系的全面否定,他所针对的,主要是统治者片面地借用其道德准则体系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抹杀准则的相互制约性而造成对被统治者的压迫。因此,他的批判其实是指向统治者的。
又如“五四”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理学持续不断的批判,主要还是出于救亡启蒙的现实原因,以及一些保守派对儒学的歪曲利用。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些对于理学和儒学的批判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之下提出的,这些批判又是针对儒学当中的哪一方面。真正理解了这些问题,才可以明确对理学批判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不会对诸如“以理杀人”“灭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作简单、片面的理解。 ?第二,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学以及儒学当然有其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一面,而且一定的文化批判有其健康的合理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有积极的意义。如理学重道德,轻知识,虽然它对儒家的道德哲学有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理学以及受儒学影响的中国文化的重点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对于科学知识方面用心很少,甚至排斥(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有一点重视知识的特征,但朱熹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体认儒家所讲的人伦道德,因此他的最终归宿依然是修养论)。理学的这一特征,对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最终落后于西方,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又如理学在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渐僵化,排斥异己,并成为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理学的这些方面,都是可以批判的。但批判理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理学,而是要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并从今天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评价。 第三,理学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最高峰,它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另外,理学对于中国宋元明清以来中国社会的统一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在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魏晋以后,中国分裂了数百年的时间,直到唐代又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恢复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但唐朝在思想文化上奉行的是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政策,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宋朝建立以后,则在哲学思想领域建立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各方面的广泛的哲学体系,这就是理学。理学批判而又融合了佛教、道教,继承并发展了儒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一种统一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他们在取得政权以后,都以理学为统治思想,都以儒家为正统。此外,理学还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理学以及儒学批判最为深刻的,就是理学以及儒学阻碍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大多数学者认为,理学以及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专制主义的,因此从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不可能产生现代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海外新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学术界的变化,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儒学,重新探讨儒学与民主的关系。传统中国固然没有发展出现代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但儒家思想是否也有一些和民主思想相通的地方?儒家思想能否为民主的发展提供一些思想资源?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可供学生进一步讨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与民主(甚至科学)并不是不相容的。儒家思想可以为现代的民主提供某些方面的基础。这个认识的确立,可以对理学以及整个儒学当中的许多问题做重新认识,并对理学和儒学作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作业:
写一篇关于“义利”的关系型作文舍小利,取大义,可实现人生价值。
舍大义,取小利的行为则是人生的污点,是为人们所谴责的行为。
1.做到义利统一,对得起我们的良心。
2.做到义利统一能让我们敢于担当,为自己爱的人,为国家作出贡献.向希望工程捐款
3.义利统一让我们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
舍利取义
 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惜)残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义是旗帜,利是风帆。义是我们心中的信仰,而利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2.义是尺与秤,利是鲜花与掌声,义使我们评判是非的标准,利是对我们的鼓励与支持;
3.义是高空可仰,利是足下土地,义是我们追求与赞美的精神世界,而利是我们的物质基础
 墨子曰:“义,利也。”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很多人眼里只有“利”,而“义”往往被他们忽略,于是他们只做有“利”的事情,而将有“义”的事情忽略。正因如此,社会上才有如此多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新闻。我以为,一个人只有做到义利统一,把“义”视为“利”的基础,才能有长远的眼光,长远的发展。  做到义利统一,对得起我们的良心。比尔.盖茨曾在一次慈善晚宴上说到:“捐出钱财,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安抚了我的心。”利——物质上的财富固然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虚荣心背后真实的却是每个人的良心,义——精神上的财富恰恰可以安抚我们的良心。广东一位的哥拾到重庆一位珠宝商价值七十万的货物,归还后的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的确,真正做到义利统一,可以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 不仅如此,义利统一能让我们敢于担当,为自己爱的人,为国家作出贡献。林圣雄,一位普通浙江商人,已累计向希望工程捐款约3000万元,是内地目前捐助“希望工程”最多的个人之一;陈光标,中国首善,在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天,他要求大型机械停止作业,立即赶赴灾区参加救援;张强,唐山钢铁厂厂长,6年来每次谈生意带上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只因母亲离开他会发脾气……。他们无一不是勇于担当的优秀企业家,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义,他们无私地做出奉献,真正做到义利统一。 义利统一让我们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石家庄神成药业在非典期间没有像其他药厂将板蓝根的价格抬高以赚取高额利润,出人意料地把价格下调,并加速生产。非典过后,神成药业销量锐增,凭借良好的声誉及销量跃升为全国的大药厂之一。倘若神成药业唯利是图,不懂得义利统一,怎么会有神成药业今天的辉煌?做到义利统一,不总盯着“利”,自然而然我们就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心中的“义”自然会为我们带来可观的“利”。反观某些企业为吸引消费者,不惜舍弃“义”换取“利”,如假豆浆、地沟油、三鹿奶粉、达芬奇家具,他们见利忘义,忘记身上的责任,也就把自己推上了不归路。      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无不告诉我们:先得“义“,再得“利”,唯有坚持“义”,“利”才不会离我们而去。做到义利统一,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舒坦! 义与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者,是思想道德境界十分崇高的人,他们能超越自身利益成全大义,实为君子之所为也。      舍小利,取大义,可实现人生价值。正如臧克家诗中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有的人”便是愿意放弃个人利益,保全大局利益的君子。解放军空军飞行员李剑英在执行运输军用装备的任务中,遭遇飞行故障,无法下降,但机下是居住着百姓的村庄,身为人民的保卫者,他毅然放弃弃机逃生的机会,避免了机上军备可能坠落爆炸给人民安全造成的巨大损失,坚持最后驾驶飞机至耗完原油在无人区坠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才得以保全,但李剑英却魂归蓝天。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大义的内涵,大义在于着眼集体利益,优先顾全大局。大利在先,小利在后,便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义体现。 相反,舍大义,取小利的行为则是人生的污点,是为人们所谴责的行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存在着一些有偏差的义利观导向,诸如弃学生生命于不顾的“范跑跑“和视病人生命如草的”医跑跑”,他们在紧急关头都只求个人安全,冷漠的忽视他人的生命利益,事后还大义凛然地庆幸自己的作为,最后终是受到社会各方批评,被人们所指责。所以这种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甚至蔑视他人利益的行为是有偏差的,其人生价值是轻如鸿毛的,精神灵魂是污浊的,是为他人与社会所反感的。      然而大义应还有王茂华火场救人的勇气,有金晶稳保圣火的无畏,有沈浩爱民如己的无私,有德兰修女一生奉献他人的伟大。这些大义者便是社会的骄傲,是人们应追求的道德模范。      大义与利益应有机统一,重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才能成就大义人生。正是由于人人追求大义,社会方能和谐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