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春秋笔法最早的历史著作?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第一步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左传》与《春秋》《左传》与《春秋》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部单独著述。《左传》与《春秋》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其二:认为它是与《春秋》有关的一部单独著述。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先秦重要的文学著作。把《春秋》大事记式的记录发展为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对后代的叙事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左传》的叙事特点?晋灵公不君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春秋》正 音厚敛(liǎn)
辟丸(bì 下文“寝门辟”pì)
寘诸畚 (zhì běn)
鲜克(xiǎn 下文“鲜矣”同此)
衮职有阙(gǔn quē)
盛服(shèng)
饮赵盾酒(yìn)弹人(dàn)
胹熊蹯(ér fán)
溜(liù)
鉏麑(chú ní)
将朝(cháo)
嗾夫獒(sǒu áo)
翳(yì)舍子(shè 下文“舍其半” shě)
食之(sì 前文“不食”shí)
箪食(dān)
与为公介(yù)遗之(wèi)
戟(jǐ)
大史(tài)
自诒(yí)正 音句子翻译句子翻译(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句子翻译(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 于此, 不如死也!句子翻译(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 于此, 不如死也!(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 遗之。 句子翻译(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2)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 于此, 不如死也!(3)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 遗之。 (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 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结构梳理结构梳理 首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结构梳理 首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
二、三、四段,写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视之为仇敌,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两个场景引出三个战士,使赵盾幸免于难。结构梳理 首段写晋灵公“不君”的劣迹及大臣的进谏。
二、三、四段,写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视之为仇敌,多次设计杀害赵盾,两个场景引出三个战士,使赵盾幸免于难。
五段(尾声),认定“赵盾弑其君”的原因有二:“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孔子对此作出评价。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①厚敛雕墙(贪婪)
②弹人观辟(荒唐)
③虐杀宰夫(残暴)
④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⑤(对赵盾骤谏)患谏贼之,伏甲嗾獒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不行君道1.“晋灵公不君”表现在哪些地方?2.晋灵公拒谏,且进行报复,多次加害赵盾,赵盾是如何免于难的?2.晋灵公拒谏,且进行报复,多次加害赵盾,赵盾是如何免于难的? 幸有鉏麑舍生取义,提弥明忠肝义胆,灵辄知恩图报,使赵盾免于难。3.为什么说赵盾是“左之良大夫”?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③恩惠养民,体贴下情(例见对灵辄的态度)
④虽然“为法受恶”,但尊重史官3.为什么说赵盾是“左之良大夫”?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③恩惠养民,体贴下情(例见对灵辄的态度)
④虽然“为法受恶”,但尊重史官赵 盾:直言敢谏、忠诚仁义、古之良大夫3.为什么说赵盾是“左之良大夫”? 4.孔子如何评价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这一记载?以现代概念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法”指“春秋书法”,正直史官记事的原则,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被杀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虽然明明是赵穿杀了晋灵公,但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不算冤枉。 这种“赵盾弑其君”的“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传?成十四》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春秋笔法?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 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褒贬劝惩,各有义例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中,称郑伯不称庄公,讽刺其未尽为兄之责;称共叔段不称弟,是因其没有遵守好弟弟的本分,从一个称呼就表明了对人事的态度。共叔段出都不言“奔”,说明不是主动出奔,而是被赶走的,有责难庄公之意,从某字眼体现叙史人的态度,这就是微言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