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了成语。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假近以喻远 假彼而况此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假近以喻远 假彼而况此
五、巩固提升 概括下列寓言的寓意。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拓展延伸: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找关键句; 2、找陈述对象; 3、由果溯因 4、整体性原则
愚人食盐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内容解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 意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
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渴 见 水
参考译文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寓 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参考译文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内容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寓 意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参考译文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内容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寓 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诈言马死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
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寓 意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内容解析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寓 意
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
比喻
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现实意义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
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
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孟子
墨子
荀子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