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1.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3 22: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涉及孔子处世、待人、教育、求学等方面的言论和思想。所选文段均为《论语》中的经典篇章,这对我们了解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主要表现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和谐关系。第三节谈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主要阐述孔子“仁”的学说,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第五节主要表现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节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主要阐述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
往年高考涉及《论语》的试题形式主要是名句的背诵默写,且各省考题不避重复。福建自2008年、浙江自2009年陆续推出关于《论语》片段文字的简答题、翻译题。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也曾私人办学,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为宣传其思想主张,他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这些古代文献的流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思想的核心是仁,他主张实行礼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只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较全面地记录了孔子的政治观点、教育思想和生活面貌,以语录体的形式写成。该书篇幅简短,含意深刻,影响极为深远。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一、名句背诵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不亦君子乎
成于乐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乐以忘忧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往者不可谏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不相为谋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二、其他形式的试题(文化经典阅读)
1.(2015·北京高考)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解析:题干中已经点明是孔子与曾皙的对话。第一段的对话,是曾皙问,孔子答,一问一答。在第二段中,曾皙连续发问,孔子对其作答。三次发问三次作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答案。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两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解析:第一问: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除了关注对话形式的不同之外,还应该关注由于停顿的不同带来的意思及其强调侧重点的变化。
第二问: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同意第一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孔子的关注点在哪里,一连串的问句意在强调什么。同意第二种解读,要将重点放在曾皙的关注点在哪里,这种连续发问对表现人物、行文的作用等方面。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2.(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答案:择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分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友直”“益矣”以及对“乞诸其邻而与之”的理解,挖掘孔子评论的用意所在。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尼山的月光——再读孔子
刘汉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尼山静卧在山东曲阜城外约30公里处,朴素得像真理一样。虽然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高不过340米,却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观的制高点。因为孔子在尼山诞生。
尼山脚下,古老的泗水默默地淌着。波澜不兴,却声震长河,因为孔子的临川一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古希腊先哲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深邃,使潺潺小河泛起了哲学的波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孔子选择了这片神山圣水。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的春秋时期,他是中国,也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自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有一种存在,叫隽永。譬如,尼山冬夜的月光。
夜月穿越2 500多年风云的华光,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贵地悬在我的额顶,宁静而温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孔子如月,辉映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
孔子是为思想而生的。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他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宫殿,嵯峨雄伟,金碧辉煌,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档案学、艺术学、军事学、医学等多门学问蕴含其间,思维廊腰缦回,灵感流光溢彩。他以仁、义、礼、智、信为基,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高耸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孔子的微博,是天下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2 000余年,百读不厌,百思不尽。
孔子是为政治而生的。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从思想者走向实践者、从思想家走向政治家,他是有抱负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员。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国家观、社会观、人民观建立在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目标基础上。春秋以来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和注释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乱。
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孔子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
孔子是一位勤勉而孤独的摆渡人。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他奔忙于两个社会之间。奴隶社会寿终正寝、封建社会方兴未艾,孔子见证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旧有的被摧毁,新生的还稚嫩;传统的被解构,重构的未被认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横舟泛中流,试图借用周礼以整饬社会。用儒家思想推动腐朽不堪的统治机器。但他像古希腊神话里那位徒劳而疲惫的西绪福斯,又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那位满脑子理想、持长矛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他的渡船上,没有乘客。
他尴尬于两个阶级之间。孔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发言人、封建统治的维护者, 又是没落贵族的代言人、平民百姓的接访者。他有“内圣外王”的境界,既想读圣贤之书,又想操统驭之术。他从“重民”“安民”“富民”“教民”“为民”“爱民”出发,主张宽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但统治者责怪他偏袒贱民,老百姓奚落他是丧家之犬,两边都不让他的船靠岸。
单元概说
作家作品
高考档案
美文共品
他踌躇于两个角色之间。作为思想家,注定是先行者,也是孤独者;作为政治家,必然要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白天上朝满眼污秽一身脏臭,晚上回家沐浴焚香读书沉思,孔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凡人与圣人之间奔突,窘迫而痛苦。把正确的思想建立在不适宜的年代,把远大的抱负寄望于不值得的君王,是孔子的失误。但无可逃脱、无法选择,他的渡船找不到系缆桩。
尼采说:“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孔子何尝不是这样!
纵然如是,孔子仍然是一座人文精神的高山,耸立在中国历史如铁的长风中。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3日24版,有改动)
1
2
3
4
5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通假字
(1)长沮、桀溺耦而耕 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3)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2.古今异义
古义:到、到达。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两个词,从,跟从;而,连词,表顺承。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3.一词多义
(1)与
①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②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动词,在一起)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动词,参与)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介词,跟、和)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2)过
①孔子过之(动词,经过)
②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动词,拜访)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过失、错误)
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动词,犯错误)
⑤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动词,胜过)
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形容词,过分)
⑦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3)见
①仪封人请见(动词,引见)
②吾未尝不得见也(动词,见面)
③子见夫子乎(动词,看见)
④使子路反见之(动词,与……见面)
⑤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代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别人对自己怎样,可译为“我”)
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表被动)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4.词类活用
基础练习
1
2
3
4
5
名句名篇
5.特殊句式
(1)为孔丘/为仲由/隐者也(省略句,判断句)
(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子路从而后/子路行以告/至,则行矣(省略句)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晨门曰:“奚自 ”(宾语前置)
(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基础练习
名句名篇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3)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假若)天下太平,那我就不会参与变革了。
赏析:这是孔子对长沮、桀溺的回答,蕴含着自己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表达自己宣扬正道、改变无道的责任和决心。由此可看出孔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乱、天下无道的年代,他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改革社会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谁也不能置身事外,都应该担起自己的职责,尽到应尽的义务。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不可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赏析:这是楚国狂人接舆的唱词,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过去的就算了,不能挽回弥补,但接舆希望孔子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了。
从此句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孔子。换个角度说,这句话也启示我们: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关键是要追赶未来。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这是那个知道不能实现,但仍然去做的人吗
赏析:这句话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以成功的,于是坚持下去,这说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可能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这句话也表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1.第2则选文中,当子路告诉孔子长沮、桀溺对他的评价时,孔子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何理解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感叹
提示: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自己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2.第2则选文中的桀溺和第3则选文中的接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有共同之处,试做具体分析。
提示:桀溺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由此可知,桀溺认为天下局势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徒劳无益,不如像他那样做个隐士更高明。这里表现了桀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也表现了当时的隐士阶层消极避世的思想观点。
而楚狂接舆则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这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的言论表现。接舆觉得社会动荡,天下无道,人毫无安全感,只能消极避世。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3.课文中除了孔子,还写了另外几个人物,从正反两方面映衬突出孔子的崇高境界,试做具体分析。
提示:课文除了写孔子,还写了另外几个人物。仪地封人(第1则)对孔子的赞同认可,晨门(第5则)对孔子的理解赞赏,是从正面映衬突出孔子的形象;而长沮、桀溺(第2则)、楚国狂人接舆(第3则)和荷蓧丈人(第4则)对孔子的嘲讽、否定,是从反面映衬突出孔子形象。总之,文中借其他几个人物对孔子的态度,从正反两方面突出了孔子的形象,虽然孔子并没有与文中这几个人物正面接触,但孔子的形象却在映衬之下显得更加鲜明。
4.本课5则选文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旨,你能说说这个主旨是什么吗
提示:本课5则选文的共同主旨是赞颂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孔子以天下为己任,致力于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天下朝着有道的境界发展。
句段点评
自主探究
文本图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