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请坐。刚才我在外面跟大家聊天,发现我们班有一些同学是属马的,是不是?有多少同学呀?(一些学生举手)我觉得我和这些同学格外地有缘份。因为我大老远地赶到这儿来,讲的是《马说》,正好,又有一些同学属马。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马的话题,特别是关于千里马的话题。现在我就把课文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大家为课文正音,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师:谁来告诉我,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生:千里马跑得非常快。
师:非常好。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千里马日行千里,一定还有别的特征。
生:千里马吃得多。
师:千里马吃得多。有特异的功能必然就有特殊的要求。吃得有多多?大家一起用课文的话说。
生(齐):一食或尽粟一石。
师:是呀。一食或尽粟一石。那个“粟”就是粮食,一顿饭就要吃一石粮食。一石是多少?我查了字典,一石等于十斗。那么一斗是多少呢?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多少呢?我就继续查。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笑声)你们满意了吗?不满意?那么在这儿我就卖个关子,大家下去后继续查,看看我国古代计量单位,一合到底是多少?这是老师布置的一个小任务。好了,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师:第一个举手的是男同学。
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师: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第一个给出答案的是男同学。我们今天在课堂上男女生竞赛正式启动,我给男同学先画上一颗星。我还想问一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是什么意思?
生:只是。
师:很好。“祗”和现在的“只”是一样的意思,只是字形不同。现在谁帮我解释一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是什么意思?(生举手)又是男同学先举手。
生:只好屈辱地呆在养马的人的手里。
师:很好的解释。“奴隶人”就是下人、养马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千里马的本领,所以千里马就只好屈辱地呆在他们的手里。还有其它的遭遇吗?
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你能不能给我们大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骏美的外貌表现不出来。
师:很好。刚才他有一个字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没有?
生:见(xiàn)。
师:见(xiàn),女同学反应很快。“见”读表现的现,是个通假字。(板书:见)也给女同学加一颗星。还有别的遭遇吗?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你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
生:驾驶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它叫的时候也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师:好,请坐。喂马的人偏偏是一些不理解马的人。刚刚大家听到她的解释有一点点小问题。发现了吗?“策”是什么意思呀?(板书:策)驾驶呀?我们驾驶一匹马呀?合适吗?(生议论)大声说,是马鞭还是鞭打?是鞭打。“策”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意思。“策之不以其道”的“策”是鞭打,我们往下看,还有一句,“执策而临之”的“策”是马鞭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来总结一下千里马到底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
生:同情。
师:同情千里马是不是?现在我们就读一读这篇文章好吗?让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也传递给听课的老师,让老师们也能通过大家的朗读为千里马掬一把同情之泪吧。看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诵读魅力。
师:非常好!特别是最后一段,那句“呜呼“,那种感慨读得非常好。我还请同学们注意第二段。第二段中有多少个”不”呀,一连串否定的排比句写出了千里马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就带着这种情感把第二段再朗读一次。
师:非常好。我现在想问一问,有没有没懂的字请提出来。有没有?没有吗?那老师就问你们了。准备好应对了。“一食或”“或”的意思是什么?(板书:或)
生:“或”的意思是有时。
师:很好,是有时。我们现在的“或”意思是“或者”,“或许”。再考大家一个,“是马也”“是”是什么意思?(板书:是)
生:是“虽然”的意思。
师:“是”是“虽然”的意思,同意吗?
生:是“这样”的意思。
师:是“这样”的意思。我们现在说“我是中学生”就不是这样的意思了。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我还想问一下,“食马者”“食”是什么意思?(板书:食)
生:饲养的意思。
师:食是个通假字,它的意思是“饲养“。那么“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食”呢?
生:一顿。
师:吃一顿。一食就是吃一顿,因为古代没有量词,这儿的“顿”是我们加上的。很好,我现在发现大家已经掌握了这里面的许多重点的词。我非常满意。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为它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它就没有那么深刻,没有那么受人喜爱,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生:奴隶人。
师:奴隶人。好,能不能多说两句,为什么奴隶人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
师:还有没有别的细节,这些奴隶人还怎么对待千里马?
生:还用鞭子鞭打它。
师:还有吗?奴隶人对千里马除了没有让它吃饱,还用鞭子抽打它,还有别的吗?
生:他与千里马没有心灵的交流。
师:多好的句子呀!与千里马没有心灵的交流。多好的回答!文中有哪一句话写到了这一点?
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是呀,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憎恨。
生:鄙视。
师:还有吗?
生:还有嘲讽。
师:体会得非常好。我想作者也会是这种心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这些心情、这些情绪,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这些不满、嘲讽的情绪流露在我们的朗读中。现在我们放声地、自由地读第三自然段。现在开始。
师:好,读完了,谁愿意把你们的朗诵表演给大家,谁愿意试试?认为我最能体现这种情绪,最能读出来,我最想读给大家听,谁来试试?
师:给点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读出了愤懑。还有谁再来试,能和他处理得不一样,用另一种方式也能读出来?好,这回有女生来挑战了。
师:很好。男同学和女同学读得都非常好。我们注意到没有,这一段前面三句是什么句式?
生:排比句。
师:是排比句。作者用排比句式来强化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我们要把排比句的那种气势读出来。接下来大家看一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是什么口气?你想想那个食马者就站在千里马的旁边,这时候他的那个自以为是的情态就露出来了。但是作者接着说:“其真无马邪?”这个问号要读出味道来。这个问号表明作者反对天下无马的说法,是不是?最后得出的结论落在“其真不知马也”。我们一起来把第三自然读一次。策之不以其道,一——二——
师:非常好。我们用一分钟把这一段背下来,谁背好了就举手。
师:请一位同学试着为大家背一遍,谁有这个勇气?
师:非常好,越背越自信了。要给男孩子加一颗星,女孩子有吗?还有谁愿意背吗?
师:非常好。女孩子们加油呀。希望下一个环节女孩子要多举手呀。好了,这个食马者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还有人要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吗?
生:认识马的人。
师:认识马的人我们都叫他们什么呀?
生:伯乐。
师:伯乐为什么要对千里马负责呀?
生:因为他没有认出千里马。
师:因为他没有发现,很多千里马被埋没了,是不是?那么作者对伯乐是一种什么情感啊?因为伯乐在这个世上太少了,作者多么渴望世上多一些伯乐呀!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伯乐作用的强调?这么多同学举手,来,一起说。
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大家注意了,“然后”这个词和今天的“然后”有一些区别,(板书:然后)“然后”在这里是“这以后”的意思,世上先有伯乐,这以后才有了千里马。这句话充分强调了作者对伯乐作用的肯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想一想,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你同意吗?我想调查一下,同意的同学请举手。(部分同学举手)那么不举手的同学就是不同意了。好,想一想,用什么理由怎样来说服对方。我们请这两大组中所有同意作者观点的同学和另两大组中不同意作者观点的同学进行一场辩论,看看谁能取胜。同意的一派先发言。
生:因为没有伯乐就不能发现千里马的才能,千里马就会在奴隶人手中受到残害。
师:是呀。没有伯乐就没有发现啊。
生:我觉得先有千里马才会有伯乐,没有千里马,你伯乐发现什么呢?这里说了这么多千里马,韩愈知道它们是千里马,是否是因为有了伯乐的发现呢?
师:你说的关键的一句话是——没有千里马,伯乐发现什么呀?非常好的句子。还有人反驳吗?或者这一边同学继续陈述观点,看哪一边同学可以获胜啊。
生: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不认识马的人粗暴地对待,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好好地利用它。
师:没有好好利用它,好,请坐。
生:因为千里马如果没有落入人的手中,它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照样可以成为千里马。(众笑)
师:我觉得下面的老师很喜欢你的回答,它自己生活,它也是千里马啊,是不是?
生:可是千里马自由地生活,肯定有一天会被人逮住,如果没有伯乐的话,它成为千里马是不可能的。(众鼓掌)
师:她说话多精炼啊!千里马有一种依赖惰性。说得多好,连对手都为她鼓掌呢。
生:如果那是一匹千里马的话,也不需要伯乐的发现,因为一块金子总会发光的。
师:我现在宣布,这场辨论到这里暂停,我不能说停止。因为辩论还没有结束,双方论点都很充分。我们在这儿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可是韩愈却在那儿斩钉截铁地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你们要联系老师发给你们的资料,要善于运用各方面的信息。
生:因为没有伯乐,千里就会和常马一样看待,就不能享受千里马的待遇,就不能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所以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师:你倒戈投降了?(笑声)他这是赞同韩愈的观点是不是?我是想问究竟是什么使韩愈毫不怀疑自己的观点?谁能联系我们的材料来说一说?请。
生:因为韩愈曾几次请宰相提拔自己,但宰相都没有提拔,韩愈就觉得自己是千里马没有被发现。
师:很好。很多人就是因为自己有切身遭遇,写出的文章才真切动人,是不是?他格外有体会,所以他呼唤伯乐。我们再想想,还有谁要为千里马的遭遇负责吗?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如果我们同学现在学习成绩不够好,那么谁来为我们现在的学习成绩负责呀?老师没有重视我,家长没有提供好的环境?——
生(齐):自己。
师:还有千里马自己。千里马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呢?你觉得它该怎么做呢?
生:千里马要经常表现自己的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千里马。
师:非常好!千里马一定要表现,而不是像文章说得那样——“才美不外见”。是不是?所以我们说,千里马自己也要为自己这样的遭遇负责。这么多角色都要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伯乐太少了,太罕见了,食马者、驭马者不懂得它,而千里马自身又“才美不外见”,是不是?我觉得我们现在才算读懂了这篇文章,领会了作者的真正意图。读完之后我们归结一下,这篇文章名义上是在写马,其实是在写人。马中的精品是千里马(板书:马——千里马),人中的精英是人才(板书:人——人才)。作者在其中寄寓了很丰富的情感和意图。(板书:寓意寄情)现在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这篇文章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虽然它的语句很朴素,显得其貌不扬,但是它自有它的动人之处,它很美,它美在哪里呢?它美在节奏是那么地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美在这里面有丰富的情感,而这情感可能往往只寄寓在一个字里面,是那么地深沉含蓄;它美在说的是马,意思却是指人,那种需要我们意会的一种感觉。我很希望和你们分享这份美感,由衷地希望你们也喜欢这篇文章。我们想,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其实也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意是吧?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韩愈的无限委屈,有感觉吗?有人说,这篇文章就是韩愈把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流露在这篇文章中了,大家能不能和韩愈贴心地说两句话,你想对韩愈说点什么呢?在进教室之前,我送给大家的小礼物是每人一张白纸,现在我希望大家把这份礼物回馈给我,写几句送给韩愈的话,开始。谁写好了就举手给我看。看谁写得话最贴心,看谁文思敏捷,看谁写得最有文采。谁将是最快完成的人呢?
师:我们先把这位男生的观点展示给大家看。(投影)“纵使统治者不识人才,你也可以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努力吧!”(鼓掌)听到了吗?老师们都在为你们鼓掌呢,你们是最棒的。这位女同学简直是写了一首诗,“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被发掘,时间因人而异,人生总会有精彩,耐心等待,伯乐随后就到!”(笑声、掌声)非常好,继续,还有谁?还有谁愿意把你写的给大家看,哦,真了不起!“天生我材必有用”,谁的句子?
生:李白。
师:李白的句子。“不必气馁,终有一天,有人会发现你的才能,了解你的无奈。”这话说得多贴心啊!(笑声)我感觉到我很想继续看你们写的文字,你们写得是那么恳切,你们的心地是那么地善良,你们是如此地善解人意。我想千载之下,以千里马自居的韩愈一定会为遇到了你们这样的伯乐、这样的知音而倍感快慰,来宽慰他在他那个朝代所没有拥有的一份理解。我也写了几句话,和你们的角度不大一样。“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帝?(掌声)如果我们把人生成败的裁度权仅仅放在伯乐一人身上,那么伯乐会不会因为拥有了特权而枉断优劣?”(掌声)非常感谢大家。“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符合事实逻辑吗?”对照“是金子就会发光”这句刚才那位同学告诉我们的名言,我们可不可以说“是千里马终会驰骋”呢?只要你是千里马,就尽情去驰骋吧!
??? 我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带给了大家一些文言实词的积累,不仅看到了大家竞赛意识的高涨,不仅和大家分享了一份美感,而且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别样的思考。用我们的目光、我们的智慧去理解这篇文章,不要盲从,不要迷信,如果这节课能带给大家这样的一些感觉,我就满足了。所以最后我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同学们,如果你们相信你们就是千里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那么不要哭泣、不要埋怨,尽情地去才美外见吧,尽情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吧,尽力地推销自己吧,永远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我们不一定要等待伯乐去发现,我们自己就是我们的伯乐。我们最后一起来把文章齐读一次,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马说》一、二。
师:非常好,我对这节课极为满意,因为我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请允许我对让你们养成了这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你们的语文老师表示感谢。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思考。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 众生:学过。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屏幕显示)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文章的节奏。lè zhǐ pián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伯乐 祗骈 槽 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外见师:你们听了别人的诵读,自己也想展现一下自己的风采吧。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1、找出难懂的词、句。2、疏通文意。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共同讨论,互相帮忙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死于槽枥之间 之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其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 食马者 食不饱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策之不以其道 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揣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代“千里马”。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众生:对。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及练习后,大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的精髓,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探讨下面几个问题。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2、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本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4、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思考,还是按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生:我选择第1、2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2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师:伯乐呢?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师:食马者?生:统治阶级。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暴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 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爆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同学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生:我会给他金钱、楼房、车,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服务。师:可别笑他,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你不支付他报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服务,讲贡献也应有一定的报酬。生:我觉得应给他权力,有了权力才有助于工作的开展。生:我认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安排到一个恰道好处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师;我很欣赏同学对人才观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对待人才,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请看屏幕。对待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位地人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 师;关于人才观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此。下面来一个紧张而轻松的背诵比赛,分男女两组,女同学先背诵第一段,男同学背诵第二段,依次轮之。师:男女两组的比赛成绩很接近,谁胜谁负,很难判断,不过从字音、节奏方面还是女同学略胜一畴。师;回去继续背诵这篇课文,并给韩愈一封信,安慰一下他那愤懑难平的心。字数不限。下课?
课件18张PPT。马说韩愈课件制作:山东省嘉祥四中 徐秀芝韩愈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学习目标:
一、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
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二、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背诵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杂文相似。马说,意思是说说“马”。给下列字注音食 一食
食马(shì)
(sì)石石头
一石(shí)
(dān)似相似
似的
(shì)(sì)其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死,死国可乎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以其道
鸣之不以其道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虽故虽有名马
虽然,受地于先王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跑得非常快 吃得多 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 奴隶人伯乐自己 世上先有伯乐再有千里马,你同意吗? 马 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韩愈的无限委屈,有人说,这篇文章就是韩愈把这种怀才不遇的情感流露在这篇文章中了,大家能不能和韩愈贴心地说两句话,你想对韩愈说点什么呢? 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拓展创新
1、你知道 哪些有关人才的故事?
2、不只古代,当代在人才任用上也有一些问题,请看图回答问题。
3、假如你是一公司员工,很有才华,但进公司很长时间以来未被重用,你很想得到老板的重用,请你写封信给老板,推荐一下自己。(想想从哪些方面写)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3、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