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核桃》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滚核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情境与节奏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进行关于这一联系的创作。
教具:
打击乐器、多媒体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模打节奏练习。
3/4 ×××∣×××∣×××∣×××‖ 节拍特点:强 弱 弱∣强 弱 弱‖。
2/4 ××∣××∣××∣××‖ 节拍特点:强 弱∣强 弱‖。
节奏:属于音乐要素的一种,和声乐作品相比,在器乐作品中,由于缺少歌词的诠释,所以器乐作品往往通过音乐本身特有的语言即音乐要素来表达一定的情境和意义。在众多音乐要素中,节奏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打击乐就是把节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音乐形式,现在让我们迈出器乐欣赏的第一步,首先来领略一下中国鼓乐的魅力。(视频欣赏鼓乐演奏《中国龙》)
二、《滚核桃》。
1.《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通过欣赏感受音乐情绪色彩,观察演奏技法以便于用到今后的小组节奏练习中,思考作品的结构,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欣赏作品。
欣赏过后,师生交流作品表现的内容——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结构:头、身、尾(重点)。
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教师问题设置关注在头尾相似之处,与身的部分对比之处。明确头尾部分具有散板特点,无明显的规律的律动,中间身的部分才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分段欣赏三个部分片断,进一步明确作品段落。
创作与探究: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乐器,也可以自己发现其他发音物体创造头、身、尾结构的短小的节奏作品。表演。(创作过程中,注意引导段落的区分可以用音色、节奏等对比体现)
2.教师引导学生再度创作《滚核桃》。
首先,再次欣赏“身”的片断,学生练习节奏:
0× ×︱0× ×∣ 0× 0××︱0×× ×‖
教师利用拍肩表现空拍0,用拍手声表现×。把这段节奏循环作为“身”。
头——弱起的跺脚声,随着小组的依次进入增强然后渐弱。
身——《滚核桃》骨干节奏为主不断反复,加速,增强最后达到高潮。
尾——与头相似。
最后,教师利用手势引导学生完成作品:
3.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都喜欢现代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民间音乐知之甚少,可传统民间音乐更应该影响这一代青少年,使我国的民间文化流传甚至发扬,他们应该是传统民间音乐欣赏者、拓展者、创作者。因此,为更好地调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深化与小结。
音乐源于生活,为体现其自律美所以又高于生活。我们从创作过程的实践体验中了解到音乐要素与音乐情境之间的关系,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感知,张开感官的触角,体验音乐中的律动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如家中用簸箕簸谷子时有节奏,挖地时有节奏等。
课件6张PPT。滚核桃绛州鼓乐欣赏:《滚核桃》山西绛州鼓乐:由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由头、身、尾组成。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运用一系列的鼓棰华彩, 通过表现厦坡滚核桃的动人情景, 尽情地抒发了农民欢庆大丰收的喜悦心情。学习乐谱初听《滚核桃》,体会鼓的独特魅力。
感受:核桃从成熟到食用有一个晾晒的过程,农民们摘回核桃后放在房顶上晾晒干熟之后,风吹自落,沿坡滚下,坠地有声,乒乓作响,听起来情趣盎然,农民看到这样的场面心情非常的开心。
老师介绍磕、擦、搓、挑、撩、敲、碰等“花敲鼓”击奏老师自己练习敲击鼓面、鼓边、手拍鼓面、擦鼓面等。
模打节奏练习
0× ×? 0× ×? 0× 0××? 0×× ×
(要求:人人过关,必须达到识记鼓谱滚瓜烂熟。)
体验 乐曲的音乐情绪,说说你的感受。—滚核桃分头 身 尾三部分,你能听出乐曲的这种结构形式了吗?说说每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法。
你能从乐曲中找出农民晾核桃的生活原型吗?这种原型在乐曲中怎样表现的?结合例子,说说你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会。 ?滚核桃的拓展与研究 ?鼓吹乐:又称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目前学界多认为这类音乐起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初期被引入宫廷。汉魏时期鼓吹乐被分为四类,即: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箫饶歌。宋元以后变化较大,各类间的界限逐渐淡化。知识学习:谢谢大家The End课件12张PPT。滚核桃绛州鼓乐教学目标:
1、欣赏打出乐“滚核桃”,能学习各种不同的敲击鼓的方法。
2、用击鼓表现“滚板粟”、“舞龙舟”的情景。教学内容:
1、欣赏打出乐“滚核桃”。
2、学习不同的击鼓方法。
3、用击鼓表现不同的情景。
二、进入音乐殿堂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 曲锣 风锣 铙 钹民间打击乐器图片:1 象脚鼓 板鼓 战 鼓2 兰州太平鼓 朝鲜鼓 点鼓 铜鼓 腰鼓 神鼓3 梆子 莲花板 书 板 (月牙片) 木鱼 鼓板 (响板、拍板) 梨花片4聆听山西鼓乐 《滚核桃》问题:
1、聆听《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说说你的感受。
2、《滚核桃》分头、身、尾三部分,你听出这种结构形式了吗?说说每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法。
3、你能从乐曲中找出农民晾核桃的生
活原型吗?这种原型在乐曲中使怎样表现的?结合这个例子,说说你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会。问题:
1、聆听《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说说你的感受。
2、《滚核桃》分头、身、尾三部分,你听出这种结构形式了吗?说说每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法。
3、你能从乐曲中找出农民晾核桃的生
活原型吗?这种原型在乐曲中使怎样表现的?结合这个例子,说说你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体会。
2、“头”,散板,先合奏,而后由十名鼓手轮流滚奏鼓梆,渲染一种晾晒核桃的生活情景;的乐曲主体部分为“身”,采用合奏的形式,由于演奏技法的差异造成音响上的不同,使音乐情绪丰富多彩;乐曲“尾”也为散板,其节奏逐渐松弛下来,表现了人休息时的悠闲、舒适的生活景象。
3、乐曲中采用“鼓”打击乐器,来表现晾晒核桃的情景。演奏时,采用了多种敲击方式,模拟了晾晒核桃时发出的各种声响,表现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这种直接从生活、劳动中提炼出来的创作手法,证明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法则。
老师的见解:谢谢同学们Goodby绛州简介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
时至今日,新绛县面积598平方公里,辖5镇8乡。新绛县辖8镇、1乡和1个开发区:龙兴镇、三泉镇、泽掌镇、北张镇、古交镇、万安镇、阳王镇、泉掌镇、横桥乡;共有220个行政村。
新绛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浍河自西向东流过,两岸为河谷平原。
该县是主要粮棉产区年,均气温27℃,年降雨量 550毫米,无霜期194天。
人文特色编辑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 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0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绛守居园池在新绛县城西隅高垣上,绛州古衙署后部。隋代绛州井水碱咸,既不宜饮用,又无法灌田。内将军临汾县令梁轨于隋开皇十六年(596)修筑渠道,引九原山鼓堆泉水灌溉绛州,余水放衙署后部蓄为池沼,又建亭阁于池畔,始有园池。唐宋时多次重修,曾遍植竹木花草,园门与衙署相连,名虎豹门。园地中部有一南北向小土丘,可通静观楼,楼前有甬道,两侧筑有花墙,名子午梁。莲池在园西,与蓄水池(又名苍塘)有渠道沟通,渠上架拱形小桥。池西有冬景亭,池南有洄涟事。子午梁东侧有叠石假山,还有影壁六角拱门、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节楼、望井台、苍塘风堤和孤岛等景物。唐宋著名文人学士如岑参、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皆曾驻步其间,吟诗作赋,赞美园景。绛守居园池是我国较早的、保护完好的园囿建筑之一,为研究我国园林艺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号称“晋国三城”的古绛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 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新绛民间剪纸》的出版,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怀仁堂”舞台,获得了全国“金奖”。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文博副研究员蔺永茂父子通过十年精心研制的“绛州澄泥砚”产品,获“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报道,《人民画报》以15种文字向全世界进行宣传,此砚已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热门产品。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一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绛州艺术特色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
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
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 “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