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比人更有希望:《等待戈多》深度阅读及教学设计
接到任务,要讲一节校级公开课。正好学到戏剧单元,已经讲完了《雷雨》《哈姆雷特》,还剩下《城南旧事》《长亭送别》和《等待戈多》。以前在人教版遇到《等待戈多》,我都是人云亦云一带而过,这次我想,我应该以公开课为契机,实现对它的理解和突破。于是,选中了它。课前要求学生自己读了一遍,没布置任何思考题(因为说实话,我还不知道应该让他们思考什么)。办公室里的一位历史老师说:“你怎么选这么难的一篇课文讲啊?我们历史书上就有关于这部作品的介绍,根本读不懂!”一位语文同仁说:“这个太难了!不如讲《长亭送别》。”学生也纷纷向班主任叫苦:“我们语文老师怎么选那么难的一篇课文来讲公开课啊!一点都读不懂!”确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自己也还读不懂,但我想,我必须读懂,也一定能够读懂。
因为这次的课堂教学没有录下来,所以无法展示课堂的原貌。只能与大家分享我对作品的理解以及我的教学设计。
一、作家作品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的原因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瑞典皇家学院的代表在授奖仪式上赞扬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21·cn·jy·com
二、内容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
抓取要素:
时间:两个黄昏
环境:乡间一条路、一棵树
人物(共三个组合):
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
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
小男孩和戈多(未出场)
情节:等待戈多
三、主要人物
爱斯特拉冈 (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
1、二者有怎样的性格差异?
他们经常为了一些什么事情而对对方生气?
起因通常是极琐碎的小事——
①为拥抱的时机不合适:
弗拉季米尔:终于又在一块儿啦!我们应该好好庆祝一番。可是怎样庆祝呢?(他思索着)起来,让我拥抱你一下。21*cnjy*com
爱斯特拉冈:(没好气地)不,这会儿不成。
弗拉季米尔:(伤了自尊心,冷冷地)允不允许我问一下……
②为对方不专心听自己说话:
弗拉季米尔:……现在已经太晚啦。他们甚至不会放我们上去哩。(爱斯特拉冈:使劲拉靴子)你在干嘛?───
爱斯特拉冈:脱靴子。你难道从来没脱过靴子?
弗拉季米尔:靴子每天都要脱,难道还要我来告诉你?你干嘛不好好听我说话?
③为对方未及时发现和理解自己所需要的帮助:
爱斯特拉冈:(无力地)帮帮我!
弗拉季米尔:你脚疼?
爱斯特拉冈:脚疼!他还要知道我是不是脚疼!
弗拉季米尔:(忿怒地)好象只有你一个人受痛苦。我不是人。我倒是想听听你要是受了我那样的痛苦,将会说些什么。2-1-c-n-j-y
爱斯特拉冈:你也脚疼?
弗拉季米尔:脚疼!他还要知道我是不是脚疼!
④为对方听话时的心不在焉: ?
爱斯特拉冈:谁?
弗拉季米尔:什么?
爱斯特拉冈:你讲的都是些什么?(略停)骂了谁?
弗拉季米尔:救世主。
爱斯特拉冈:为什么?
弗拉季米尔:因为他不肯救他们。
爱斯特拉冈:救他们出地狱?
弗拉季米尔:傻瓜!救他们的命。
爱斯特拉冈:我还以为你刚才说的是救他们出地狱哩。
弗拉季米尔:救他们的命,救他们的命。?
⑤为对方的泼冷水和记忆的不准确:
爱斯特拉冈:万一他不来呢?
弗拉季米尔:咱们明天再来。
爱斯特拉冈:然后,后天再来。
弗拉季米尔:可能。
爱斯特拉冈:老这样下去。
弗拉季米尔:问题是── ??
爱斯特拉冈:直等到他来了为止。
弗拉季米尔:你说话真是不留情。
爱斯特拉冈:咱们昨天也来过了。
弗拉季米尔:不,你弄错了。
爱斯特拉冈:咱们昨天干什么啦?
弗拉季米尔:咱们昨天干什么啦?
爱斯特拉冈:对了。
弗拉季米尔:怎……(忿怒地)只要有你在场,就什么也肯定不了。 ????
⑥为对方的打扰、不肯陪伴和倾听:
爱斯特拉冈一下子惊醒过来。
爱斯特拉冈:(惊恐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我睡着啦!(责备地)你为什么老是不肯让我睡一会儿?
弗拉季米尔:我觉得孤独。
爱斯特拉冈:我做了个梦。
弗拉季米尔:别告诉我!
爱斯特拉冈:我梦见── ??
弗拉季米尔:别告诉我!
爱斯特拉冈:(向宇宙做了个手势)有了这一个,你就感到满足了?(沉默)你太不够朋友啦,狄狄。我个人的恶梦如果不能告诉你,叫我告诉谁去?
弗拉季米尔:让它们作为你个人的东西保留着吧。你知道我听了受不了。
爱斯特拉冈:(冷冷地)有时候我心里想,咱俩是不是还是分手比较好。??
⑦为不健康的话题
爱斯特拉冈:(淫荡地)冷静……冷静……所有的上等人都说要镇静。(略停)你知道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弗拉季米尔:知道。
爱斯特拉冈:讲给我听。
弗拉季米尔:啊,别说啦!
爱斯特拉冈:有个英国人多喝了点儿酒,走进一家妓院。鸨母问他要漂亮的、黑皮肤的还是红头发的。你说下去吧。21·世纪*教育网
弗拉季米尔:别说啦!
⑧为尝试上吊的先后次序:
爱斯特拉冈:你先来。
弗拉季米尔:不,不,你先来。
爱斯特拉冈:干嘛要我先来?
弗拉季米尔:你比我轻。
爱斯特拉冈:正因为如此!
弗拉季米尔:我不明白。
爱斯特拉冈:用你的脑子。成不成?
弗拉季米尔用脑子。
弗拉季米尔:(最后)我想不出来。
爱斯特拉冈:是这么回事。(他想了想)树枝……树枝……(忿怒地)用你的头脑,成不成?
⑨为吃胡萝卜
戈戈:“瞧这个(他拎着叶子根部,把吃剩下的胡萝卜举起,在眼前旋转),奇怪,越吃越没滋味。”
????狄狄:“对我来说,正好相反”
????戈戈:“换句话说?”
????狄狄:“我会慢慢地习惯”
????戈戈:(沉思了半晌)“这是相反?”
????狄狄:“是修养问题。”
????戈戈:“是性格问题”。
狄狄:“是没有办法的事。”
???????????????????(此处系课文选段以外的补充内容)
弗拉季米尔总是在试图思考,负责记忆,保持理性与修养,并且负责反省和维持道德感(譬如他不断地自省:“别人受痛苦的时候,我是不是在睡觉?”譬如当被要求讲英国妓院的故事时强硬地拒绝)。爱斯特拉冈则健忘随性,大大咧咧,玩世不恭,愤世嫉俗,言语猥亵,消极而犀利。www-2-1-cnjy-com
关于这一组人物,作品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弗拉季米尔总喜欢鼓捣自己的帽子,爱斯特拉冈经常鼓捣自己的靴子。 【出处:21教育名师】
一个关注头脑,一个关注脚下。一个可谓“形而上”,一个可谓“形而下”。弗拉季米尔代表了头脑、精神和灵魂等与肉体对立的一面,爱斯特拉冈则与之相反,代表肉身以及与肉身相关的若干方面。他感兴趣的话题大抵是关乎物质与肉身。尤其是在波卓出现的时候,爱斯特拉冈表现得谄媚而卑下,在波卓吃剩下的肉骨头和金钱的诱惑面前,他的迫不及待与卑躬屈膝使弗拉季米尔产生了强烈的耻辱感,受到了弗拉季米尔的责备。
2、为什么能够等下去?
个性形成如此强烈反差的两个人,他们为什么能够日复一日地一起等下去?点击课件,文本细读:
弗拉季米尔:看见你回来我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啦。
爱斯特拉冈:我也一样。
弗拉季米尔:终于又在一块儿啦!我们应该好好庆祝一番。可是怎样庆祝呢?(他思索着)起来,让我拥抱你一下。
在这个荒凉寂寞的世界里,不再像萨特所认为的“他人就是地狱”,恰恰相反,他人就是天堂。朋友重逢,无限欣喜。
弗拉季米尔:我只要一想起……这么些年来……要不是有我照顾……你会在什么地方……?(果断地)这会儿,你早就成一堆枯骨啦,毫无疑问。???? ?爱斯特拉冈:那又怎么样呢????? ?弗拉季米尔:光一个人,是怎么也受不了的。
整个世界是广漠而冰冷的,底层世界里的小人物,只能彼此支撑,互相取暖,相依为命。
爱斯特拉冈:我梦见──???弗拉季米尔:别告诉我!???爱斯特拉冈:(向宇宙做了个手势)有了这一个,你就感到满足了?(沉默)你太不够朋友啦,狄狄。我个人的恶梦如果不能告诉你,叫我告诉谁去????弗拉季米尔:让它们作为你个人的东西保留着吧。你知道我听了受不了。???爱斯特拉冈:(冷冷地)有时候我心里想,咱俩是不是还是分手比较好。???弗拉季米尔:你走不远的。??
“这一个”指的是上帝,弗拉季米尔是一个心怀上帝的人。所以他总是显得笃定沉稳。而爱斯特拉冈不同,他心灵空虚,害怕孤独,所以就算是争吵起来,闹着要分手,还是会被弗拉季米尔看破:“你走不远的。”两个人一直相互支撑着走到现在,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了,因为就算弗拉季米尔心怀上帝,活在人间的他,仍然需要一个同行的伙伴。因为圣经《箴言》中也说:“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弗拉季米尔:别说啦!??? 弗拉季米尔急下。爱斯特拉冈站起来,跟着他走至舞台尽头。爱斯特拉冈做着手势,仿佛作为观众在给一个拳击家打气。弗拉季米尔上,他从爱斯特拉冈旁边擦身而过,低着头穿过舞台。爱斯特拉冈朝他迈了一步,刹住脚步。???????爱斯特拉冈:(温柔地)你是要跟我说话吗?(沉默。爱斯特拉冈往前迈了一步)你有话要跟我说吗?(沉默。他又往前迈了一步)狄狄……???? ?弗拉季米尔:(并不转身)我没什么话要跟你说。???? ?爱斯特拉冈:(迈了一步)你生气了?(沉默。迈了一步)原谅我。(沉默。迈了一步。爱斯特拉冈把他的一只手搭在弗拉季米尔的肩上)来吧,狄狄。(沉默)把你的手给我。(弗拉季米尔转过身来)拥抱我!(弗拉季米尔软下心来。他们俩拥抱。)??
戈戈强拉狄狄跟他一起谈论英国人在妓院的故事,狄狄生气了,径直离开,不理戈戈,戈戈为自己打气,鼓励自己尽全力挽回狄狄,他凑到狄狄身边套近乎,想要努力求得和解,狄狄冷冷的不理戈戈,戈戈不断争取,狄狄终于心软,二人拥抱和解。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人心对友情的需要压倒了原则的分歧,需要和被需要的温情融化了矛盾的碎冰。
爱斯特拉冈:戈戈轻──树枝不断──戈戈死了。狄狄重──树枝断了──狄狄孤单单的一个人。
活着,害怕孤单,所以就算死也要同时。如果一个死了,留下另一个在世上,会更孤独。彼此依赖,是生存的需要。
爱斯特拉冈:咱们在一块儿呆了多久啦????
弗拉季米尔:我不知道。也许有五十年了。???爱斯特拉冈:你还记得我跳在伦河里的那一天吗????弗拉季米尔:我们当时在收葡萄。???爱斯特拉冈:是你把我救上岸的。???……
弗拉季米尔:念念不忘这些往事是没有好处的。快走吧。???爱斯特拉冈:等一等!(他从弗拉季米尔身边走开)我心里想,咱们要是分开手,各干各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他穿过舞台坐在土墩上)咱俩不是走一条路的人。???……???弗拉季米尔:咱们仍旧可以分手,要是你以为这样做更好的话。???爱斯特拉冈:现在已经迟啦。????弗拉季米尔:不错,现在已经迟啦。??
这是课文选段以外的内容,是戏剧接近尾声的对话。两人沉浸在温暖的记忆里,却仍然不忘闹分手,但随着故事的重复和发展,我们发现他们之间这种闹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矛盾和分歧,更是一种温暖的小习惯、无聊时候的寄托,和打破死寂单调生活的小情趣。
因此,即便常常面对个性上的矛盾冲突,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却依然作为矛盾的两极相互依存着,缺一不可。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爱斯特拉冈都曾经提出过要与弗拉季米尔分手,但都无疾而终。
结论(点击课件):人与人,在冲突中依存。
有这样一句话:“不是蝴蝶飞不过沧海,是沧海那边早已没有了等待。”他们之所以能够等下去,是因为有人在陪着等。这样的等待,不孤独。
正是这种人与人在冲突中依存的温馨,冷寂世界中人性余存的温暖,使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等待戈多》最初在巴黎上演时,演完第一幕就已经走掉一大半的观众,在走出去很远之后又重新返回剧场,他们觉得舞台上那两个叫化子一样的人令人难以忘怀,头脑里总是萦绕着他们茫然无助的身影和絮絮叨叨的台词,甚至,在这两个人的身上,他们好像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这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丝丝系念令他们重新坐了下来,用全新的眼光再度审视这些熟悉的陌生人。?
3、为什么只能等下去?
提问:为什么只能等下去呢?除了等待,难道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⑴社会:遗弃
弗拉季米尔 允不允许我问一下,大人阁下昨天晚上是在哪儿过夜的?
爱斯特拉冈 在一条沟里。
弗拉季米尔 (羡慕地)一条沟里!哪儿?
爱斯特拉冈 (未作手势)那边。
弗拉车米尔 他们没揍你?
爱斯特拉冈 揍我?他们当然揍了我。
在一条沟里过夜竟然会被对方羡慕,而在一条沟里过夜如果没挨揍就是奇迹,而更可悲的是,这个世界绝对不可能出现奇迹——爱斯特拉冈理所当然地挨揍了。这个社会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哪怕是一条沟,他们也没有资格待在那里。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人。【来源:21cnj*y.co*m】
弗拉季米尔: 手拉着手从巴黎塔顶上跳下来,这是首先该做的。那时候我们还很体面。现在已经太晚啦。他们甚至不会放我们上去哩。
? ?这是他们在幻想如果趁着年轻早做抉择的话,他们还有选择死的机会,现在连死的机会都没了。他们老了,不体面了,想上巴黎塔往下跳都没有了机会,因为这个样子的他们,是不会被允许爬上巴黎塔的。他们是被社会拒绝的人。
爱斯特拉冈: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拉季米尔:说他瞧着办。
爱斯特拉冈: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拉季米尔: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斯特拉冈: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拉季米尔:跟他家里的人商量一下。
爱斯特拉冈:他的朋友们。
弗拉季米尔:他的代理人们。
爱斯特拉冈:他的通讯员们。
弗拉季米尔:他的书。
爱斯特拉冈:他的银行存折。
弗拉季米尔: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斯特拉冈: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拉季米尔:是吗?
爱斯特拉冈:我想是的。
弗拉季米尔:我也这么想。(沉默)
两人在推断戈多会怎样回应他们的请求时的上述对话,完全是现实生活中上级敷衍和搪塞下级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在他们的想象和推测中,那个能够给他们带来拯救、希望和出路的戈多会是这样的呢?因为人的想象往往只能基于他所处的现实,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就像中国人想象天上的玉皇大帝一样,因为地上的世界是有等级的,所以人们认为天上的世界同样有等级。这段对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是被社会忽略不计的人,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他们该怎样才能活下去,更不必说考虑他们怎样才能活得更好。www.21-cn-jy.com
爱斯特拉冈:咱们的立场呢?
弗拉季米尔:立场?
爱斯特拉冈:别忙。
弗拉季米尔:立场?咱们趴在地上。
爱斯特拉冈:到了这么糟糕的地步?
弗拉季米尔:大人阁下想要知道有什么特权?
爱斯特拉冈:难道咱们什么权利也没有了?
弗拉季米尔用冷嘲热讽的语气表达了对灰色世界的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以及他的愤世嫉俗,他们没有资格谈立场,他们只配趴在地上,更不必侈谈什么特权。他们是被社会践踏的人,完全没有跟其他人一起坦然站在阳光下的资格与权利。
爱斯特拉冈瞪着鸡骨头。????
爱斯特拉冈:(怯生生地)劳驾啦,老爷……???
波卓:什么事,我的好人儿????
爱斯特拉冈:嗯……您已经吃完了……嗯……您不再需要……嗯……这些骨头了吧,老爷????
弗拉季米尔:(觉得可耻)你能不能再等一会儿????
波卓:不,不,他这样提出来是好的。我是不是需要这些骨头?(他用鞭子柄翻动骨头)不,拿我个人来说,我是不需要它们了。(爱斯特拉冈朝骨头迈了一步)不过……(爱斯特拉冈煞住脚步)……不过在理论上,骨头是应该给跟班吃的。因此你应该问他要才是。(爱斯特拉冈转向幸运儿,犹豫一下)说吧,说吧,跟他要。别害怕,他会告诉你的。???2·1·c·n·j·y
爱斯特拉冈走向幸运儿,在他前面站住。???
爱斯特拉冈:先生……对不起,先生……???
波卓:有人在跟你讲话,猪!回答!(向爱斯特拉冈)跟他再说一遍。???
爱斯特拉冈:对不起,先生,这些骨头,您还要不要??????这是课文选段以外的内容,波卓人将吃剩下不要了的骨头用肮脏的鞭子翻动着,却把赏赐的权利隆重地转让给他称为“猪”的奴隶幸运儿,这意味着在富人们眼里,这两个流浪汉猪狗不如。他们是被社会揉碎了生命的尊严的人。
这样的两个被社会完全遗弃和践踏的人,除了在茫然无助中幻想和等待之外,还能做什么样的选择呢?
??⑵自我:迷失
当然,我们也看过很多身处逆境却仍能顽强生活,最终为光明、自由与希望寻找到一条出路的人,譬如《美丽人生》当中的那位父亲,譬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客观环境并不能决定一切,狄狄和戈戈只能一直等下去的最核心的因素是,他们迷失了自我。而选择的能力和权力只属于拥有自由灵魂的人。
①生:受到质疑
点击课件,出示文本材料:
弗拉季米尔:我们要是忏悔一下呢????
爱斯特拉冈:忏悔什么????
弗拉季米尔:哦……(他想了想)咱们用不着细说。???
爱斯特拉冈:忏悔我们的出世????????弗拉季米尔纵声大笑,突然止住笑,用一只手按住肚子,脸都变了样儿。???
弗拉季米尔:连笑都不敢笑了。???
爱斯特拉冈:真是极大的痛苦。???
弗拉季米尔:只能微笑。(他突然咧开嘴嘻笑起来,不断地嘻笑,又突然停止)
?? 点击课件:——生?
? ?他们觉得有必要为自己的出生而忏悔,表示他们开始质疑和否定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自我迷失的人都会对父母或上天发出疑问:为什么要生下我?
②活:无法证明
斯特拉冈:咱们等着。???
弗拉季米尔:不错,可是咱们等着的时候干什么呢????
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弗拉季米尔向爱斯特拉冈耳语。爱斯特拉冈大为兴奋。???
弗拉季米尔:跟着就有那么多好处。掉下来以后,底下还会长曼陀罗花。这就是你拔花的时候听到吱吱声音的原因。你难道不知道????
爱斯特拉冈: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点击课件:——活?
既然出生是一个错误,那么活着的必要性就随之受到了质疑。活着无意义,也无乐趣,甚至他们是否真的正在活着,成了一件无法证明的事。不如尝试一下死,或许还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死是对活的一个反向求证,是为了体验活着的真实性,也是一种对抗虚无人生的极端的方式。
③信仰:疑惑否定,分崩离析
弗拉季米尔:可是四个使徒全在场。可是只有一个谈到有个贼得了救。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话,而不相信其他三个?
爱斯特拉冈:谁相信他的话?
弗拉季米尔:每一个人。他们就知道这一本《圣经》。
爱斯特拉冈:人们都是没知识的混蛋,象猴儿一样见什么学什么。
狄狄因疑惑而思考,戈戈不经思考而全盘否定。这正是二战之后人们深重的精神创伤和严重的信仰危机的真实写照。
爱斯特拉冈:咱们上吊试试怎么样?
弗拉季米尔向爱斯特拉冈耳语。爱斯特拉冈大为兴奋。
弗拉季米尔:跟着就有那么多好处。掉下来以后,底下还会长曼陀罗花。这就是你拔花的时候听到吱吱声音的原因。你难道不知道?
爱斯特拉冈: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广群芳谱》引《法华经》曰:“佛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本草纲目》详细记述了曼陀罗的来历:当佛说法时,从天空降下曼陀罗花雨。又有传说,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国,空中时常发出天乐,地上都是黄金装饰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花称为曼陀罗花,不分昼夜没有间断地从天上落下,满地缤纷。看来,此花与佛门有缘。在佛经中,曼陀罗花是适意的意思,就是说,见到它的人都会感到愉悦。它包含着洞察幽明,超然觉悟,幻化无穷的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可以成为曼陀罗仙。狄狄一会儿认真地思考《圣经》,一会儿又对佛家的传说深感好奇,这也反映了二战后人们精神世界的坍塌以及信仰的沦陷和解体。这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迷失,而是一代人整体的自我迷失。
西方现代悲剧的核心和基本趋向是对于人的价值和生存的关注。在这种关注个人存在的主题中,人类生存的危机也得到了更大的关注,正如黑格尔所说,个人悲剧后面不涉及人类悲剧将是毫无意义的。
④等待:活着的理由、存在的方式
弗拉季米尔:嗯?咱们干什么呢????
爱斯特拉冈:咱们什么也别干。这样比较安全。???
弗拉季米尔:咱们先等一下,看看他说些什么。???
爱斯特垃冈:谁????
弗拉季米尔:戈多。???
爱斯特拉冈:好主意。???
弗拉季米尔:咱们先等一下,让咱们完全弄清楚咱们的处境后再说。??
? ?等待戈多来发话,然后再作决定。由戈多来决定他们的生死。等待戈多,其实是他们给自己寻找的一个活下去的正当理由,也是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
弗拉季米尔: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待。
他们因为等待而不再孤独,每一个夜,都是“今天”的幻灭,又是“明天”的新生。连幻灭都成了可以倚赖的希望,连等待本身都成了荒芜人生中值得等待的事情。这样的人生真是荒诞而又绝望。然而,当荒诞已成为生命的一种常态,荒诞便成了惯性,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找不到出路,在这惯性的等待中轮回,周而复始。当他们走到这一天的终点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那个起点,虽然生命并没有消亡,但在这样的一天中,生命里什么也没有发生,今天和昨天没有两样,这样的生命虽然存在,却好像根本没有“活过”,而只是“活着”。尽管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依然在等待中虚无地存在着。他们在寻找中忘却了寻找的东西,在等待中失去了等待的意义,而这一切成为惯性,令人心酸地延续着,折射出全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命运当然是残酷的,作者却以充满诗意甚至幸福甜蜜的语言来表达:“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着……等待。”更加让人感觉荒诞。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戈戈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有几分令人感动。【版权所有:21教育】
四、关于主题
1、“戈多”的谜底?
这两个流浪汉等待着的戈多究竟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观众更是无人知晓。有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来是暗指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在剧中从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是谁,他的意义其实都是由等待着他的人来定义。
1957年11月9日,《等待戈多》在旧金山圣昆廷监狱演出,观众是1400名囚犯。演出之前,演员们和导演忧心忡忡,这一批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能不能看懂《等待戈多》呢?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立即被囚犯观众所理解,一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一个犯人说:“戈多就是社会。”另一个犯人说:“他就是局外人。”跟这两个犯人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精神化的解读不同的是,无田无地的阿尔及利亚农民把戈多看作是已许诺却没有实现的土地改革,而具有被别国奴役的不幸历史的波兰观众把戈多作为他们得不到的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戈多。
从剧中看,戈多仅仅是支持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捱过时光的微茫的希望, 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得救。”但他就是不来,他们苦闷得想上吊。但他们能去死吗?不能,因为他们必须得等待戈多。
让我们从剧中内容来看看这个从不出场的神秘的戈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弗拉季米尔:你给戈多先生干活儿?
? ?孩子:是的,先生。
? ?弗拉季米尔:你干什么活儿?
? ?孩子:我放山羊,先生。
? ?弗拉季米尔:他待你好吗?
? ?孩子:好的,先生。
? ?弗拉季米尔:他揍不揍你?
? ?孩子:不,先生,他不揍我。
? ?弗拉季米尔:他揍谁?
? ?孩子:他揍我的弟弟,先生。
? ?弗拉季米尔:啊,你有个弟弟?
? ?孩子:是的,先生。
? ?弗拉季米尔:他干什么活儿?
? ?孩子:他放绵羊,先生。
弗拉季米尔:他干嘛不揍你?
孩子:我不知道,先生。
弗拉季米尔:他是不是让你吃饱?(孩子犹豫)他给你吃得好吗?
孩子:还算好,先生。
弗拉季米尔:你不快活?(孩子犹豫)你听见我的话没有?
孩子:听见了,先生。
弗拉季米尔:嗯?
孩子:我不知道,先生。
弗拉季米尔:你连自己快活不快活都不知道?
孩子:不知道,先生。
弗拉季米尔:你很象我。(略停)你睡在哪儿?
孩子:在马房的楼上,先生。
弗拉季米尔:跟你的弟弟一起睡?
孩子:是的,先生。
弗拉季米尔:睡在草里?
孩子:是的,先生。??
在上面一段选文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挨揍”和“孩子”这三个关键词。
剧中经常出现“不知道”这句台词,估计与贝克特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有一天贝克特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迎面被一个陌生男子刺了一刀,他以为自己死了,醒来却躺在医院里。警察抓到了谋害他的凶手,贝克特痊愈后去监狱看望这个人,他问凶手为什么要刺杀自己,那人回答他:“我也不知道。”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一刹那,贝克特深刻领悟了现实的荒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然而这句话从一个孩子口里说出来,尤其让人感觉又荒诞又悲凉。孩子本来应该是活泼快乐的,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孩子,他是戈多身边的孩子,戈多是人们等待着的希望,是拯救,是出路,是光明,然而他身边的这个孩子呆头呆脑,全然没有孩子的活力与阳光,他不知道戈多为什么只揍弟弟不揍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快活不快活。他比健忘的爱斯特拉冈还要健忘,比凡事拿不定主意的弗拉季米尔还要迷糊。这是一个不像孩子的孩子,懵懂到迟钝。如果戈多真的是一个值得等待的救星、希望和出路,为什么他身边的孩子尚且未能首先得着拯救?如果与戈多朝夕相处的孩子尚且活得不过尔尔(由于不知道的原因而幸免和弟弟一样挨揍的命运,对于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需要犹豫一下才能答出“还算好”,不知道自己快活不快活,睡在马房的草里),那么,两个流浪汉苦苦等待的戈多即使真的来了,又能改变什么?
戈多不能给他们物质的温饱,也不能给他们精神的满足。他不是真理,也没有公义。他不讲信用,每次都说“明晚准来”,每次都让人无一例外地失望;他甚至没有说得过去的清楚的规则:男孩放山羊,男孩的弟弟放绵羊,他揍弟弟,却不揍男孩,没有人知道原因。
基督教中对于绵羊和山羊的评判正好是与之相反的,在末后的审判中,山羊要受审判,绵羊要受奖赏:
当人子在他荣耀里,同著众天使降临的时候,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
义人就回答说:“主啊,我们甚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甚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甚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啊,我们甚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 (马太福音25章第31至46节)
男孩和弗拉季米尔的对话中似乎有一个隐喻:戈多的世界,正是一个颠覆了信仰和真理的世界。一个没有真理没有规则的世界,就不可能是一个自由的世界。 耶稣在《约翰福音》第八章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就像地球吸引力是向下的,总是 “定”好了向下,人才能“自由”地举起手臂来,否则,连举起手臂这样的动作,都很难做到。戈多的世界,跟流浪汉的世界一样荒诞,一样没有真理,没有自由,没有爱,没有盼望。流浪汉所等待的世界,跟他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拥有同样的脸孔。
??所以,美国圣昆廷监狱的犯人看过《等待戈多》之后会说:“即使戈多最终来了,他也只会使人失望”。
然而他们坚持等——
爱斯特拉冈 咱们走吧。
弗拉季米尔 咱们不能。
??爱斯特拉冈 为什么不能?
弗拉季米尔 咱们在等待戈多。
??“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2、“等待”的别名?
??这样的等待,其实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词语来替换,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它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希望,绝望;
无助,无聊;
迷惘,迷失……
这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剧中的世界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的,在这样的世界中,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然而除了等待,人又没有别的出路。等待是一种微渺的希望,也是别无选择的绝望。
在这样的世界中,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因为无助,他们只能选择等待,因为等待而让微渺的希望进驻被阳光遗忘的角落;因为无聊,他们必须选择等待,因为等待而让生命拥有了些微的意义与活着的盼望。
这样的世界,整个背景是荒芜的,背景下主角的人生是迷惘的,人格是迷失的。因为迷惘,所以无从选择;因为迷失,所以无力选择。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他们满怀希望耐心地等待,然而,越是虔诚越是绝望,越是可怜越是可悲。21cnjy.com
他们每天都会讨论关于上吊、分手的问题,最终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信使——一个孩子,孩子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如约到来。第二天还是一样,并且孩子已经认不出他们。每一次重复都好像新发生一样,一点也没有从过去带来什么延续性。仿佛已经注定了,什么都不会改变,而在等待和等待落空的过程中,“没什么事发生,没人来,没人去,太可怕啦”,作者正是强调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虚无。在这等待中,两个人拼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对抗虚无,但是他们无论在此处,还是在别处,都没事可做。按照常识,时间是一种流动性的东西,且具有不可逆性。处在时间中的人物是变化的,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同一个人物的上一秒钟与下一秒钟是不同的,某种变化在人物身上发生,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存在”这个事实。然而在《等待戈多》中,虽然有各种事件发生,但是在事件中,人物的状态并没有真正改变,并没有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发生过,某些雷同的断片不断重复,这就导致了可怕的凝固性。既然人生的每一秒钟都没有任何不同,那么生存和死亡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活过。21教育网
这样的等待,如同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那永远推运不到山顶上去的飞石一样,因此有人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等待的西西弗斯神话”。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体现了二战之后人类那种痛苦、茫然、悲观、绝望的生存状态。战争的恶梦刚刚过去,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旧日的信仰坍塌,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贝克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借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
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两个流浪汉讨论到底要求戈多为他们做什么时,他们都回答不上来,“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一种泛泛的乞求”,他们要求戈多赐予他们这种普遍的肯定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因此等待戈多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祈祷的姿态。
在两个流浪汉对于圣经的讨论中,我们看见的是,上帝的救赎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部分人获得救赎,而另一部分人被投进地狱,而其中具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偶然性:“有一个贼据说得救了,另外一个……万劫不复。”男孩因为放山羊,就得保平安,而他的弟弟因为放绵羊,就受到虐待,世界没有一个可以相信和依循的准则,一切都具有不可知性。如果说等待戈多是一种类似于祈祷的姿态,甚至等待本身成为了一种信仰,那么整个剧本都是在揭示这种信仰的荒诞性。种种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决定了等待戈多的无意义,等待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活动,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亡。
从某种程度上看,贝克特的创作深受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作家的影响。而由他和尤奈斯库所开创的荒诞派戏剧的传统,也可以看作是存在主义小说在戏剧舞台上的延伸。存在主义者一方面认为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类在这荒谬的世界里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无意义的,只会导致更严重的痛苦孤独和绝望,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认为存在有改善的可能性,宣称“人注定是自由的,关键是要做出选择,并付出行动”。但更多的存在主义作家在人与社会的冲突中看不到出路,因此他们的选择与行动难免变得空洞。
贝克特是一个对存在满怀失望情绪的荒诞派作家,他以悲观的情调说明人类的存在仅仅是残酷的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存在意味着不可逃脱,生命注定了在时间之流中轮回,所以,人只能在时间的某一个节点等待下一个节点的到来,所以存在的状态被替换成了等待,如果套用笛卡尔的名言,则可以这样表达:“我等待故我存在。”
而海德格尔用“此在”(being-there)来表示人的概念。什么是此在呢?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的生存活动是在世界中展开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此在就是一种对存在发出追问的存在者。由于此在作为一种能追问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所以它才能成为我们解决存在意义的特殊存在者。
《等待戈多》中两个主人公的生命在时光之流中没有任何的生成与发展,他们的生命处于静止与凝滞状态,他们没有真正意义的生存活动,也没有能力发出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这样的等待,实际是在为他们的生命命名:只是“存在”,而非“此在”。
3、人与树
两幕的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野外,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波卓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 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剧中两天的等待,是他们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在漫长的岁月里,戈戈和狄狄什么也没变。唯一不同的是,第二幕中,那棵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五片叶子。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如同一个隐喻。
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树比人更有希望。
人类热爱自由意志,人类热衷自由选择,结果是,人类反而因自由意志而变得非常不自由,并且常常因为自由选择而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走上绝路。
关于人与树,要从伊甸园的故事开始说起。
上帝将人类的始祖安置在伊甸园的时候,曾经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后来,蛇引诱了夏娃,夏娃又引诱了亚当,他们被那棵树上的果子悦目的色泽和诱人的芳香所吸引,更重要的是,蛇告诉他们吃了这棵树的果子便能拥有如上帝一般分辨善恶的智慧。
我们的始祖很快忘记了上帝的吩咐,因为人类热爱自由意志;我们的始祖毫不犹豫地吃下了分别善恶树上果子,因为人类热衷自由选择,我们喜欢自己去作判断,不喜欢上帝替我们选择和决定。21*cnjy*com
这个故事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我们也无一例外地在承受着这个结果。
人类的自由意志给了人类一些随心所欲的快乐,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灭顶之灾,譬如二战。
人类的自由选择给了人类一些为所欲为的满足,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颓废、迷惘、虚无和荒诞。人类往往正是在自由选择中迷失了方向。
智慧的果子离开了智慧的根,就会萎烂,异变;生命离开了真理的轨道,就会陨落,毁灭。
所以,树比人更有希望,树安安生生地长在园子里: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底格里斯,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
??????????????????? (《创世纪》2章第10至14节)
树栽在河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诗篇1:3);而人被逐出了伊甸园,终身劳苦,世世代代在心灵的流浪中寻找回家的路。
4、等待与自由
人类热爱自由,但两个流浪汉的等待意味着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自由,等待接受引领,哪怕这种引领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不确定、未可知甚至是无凭据的。
①等待戈多=逃避自由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自由不是每个人追求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放弃自由甚至逃避自由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境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需要被统治和命令,在种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他还讲到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构:“其个人有放弃其自己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倚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他们不愿固执己见,也不愿做他们想做的事,但愿委诸外力,听其主张。他们常常不想体会‘我要’或‘我是’的这种感觉。在他们看来生活犹如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既无法主宰亦无法去控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等待戈多的这两个流浪汉,就是用等待一个主宰者、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来逃避自由,逃避选择。因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他们无力选择。
②无所等待=绝对自由?
如果说等待戈多就等于逃避自由,那么,无所等待的人是不是就绝对自由呢?
剧中无所等待的人只有两个。
一个是戈多。他是被等待的人,有完全的自由、自主权甚至主宰权。他可以一再许诺,又一再失信。他的存在即使虚无,仍旧无可辩驳地成为了等待的核心。
另一个是奴隶幸运儿。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要等待戈多,波卓要等待遇见新的“卑下”的人来彰显出自己的“聪明”“富有”和“幸福”,甚至小男孩也要等待戈多告诉他要传达的口信。只有幸运儿是惟一一个不需要等待的人,他就活在当下,他对未来没有任何希冀。他不在别处只在此处,不在彼时只在此时。在模糊的时间和空间里他是惟一一个确定的人。
“幸运儿”这个名字本身是个巨大的嘲讽。他非但不幸运,简直就是不幸中的不幸——每天被驱使,被鄙弃,被辱骂,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甚至还有随时被主人抛弃的危险。但在这出以“等待”为主题的剧作中,他的确成为了最幸运的一个:在众人都迷茫无助地等待那个主宰者而不得的时候,他找着了属于他自己的那个主宰者——他的主人波卓。
问题是,无所等待的人是不是就绝对自由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幸运儿在本质上与其他人是相同的。因为他确证自己存在意义的渠道依然是通过他人,甚至他更为极端,是通过他人在精神肉体上的虐待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波卓是施虐者,幸运儿是受虐者,双方在对立中依存,在这一组畸形关系中双方都自得其乐。波卓通过他人的卑微和平庸来获得自己的生命意义,幸运儿则通过他人的强势和虐待来寻回自己的存在价值。二者其实都在逃避自由。如弗洛姆所说:“通常这种逃避心理机构最显明的表现是企图服从与支配他人。或者可说是对不同程度的正常与非正常人的被虐待与虐待,……这两者都是为忍受不了孤独而逃避的结果。”(《逃避自由》)幸运儿是不需要怜悯的,他狠狠踢在爱斯特拉冈腿上的一脚是最坚决的拒绝——拒绝悲悯,拒绝打抱不平。因为这些都不是他生命的养露,对他毫无意义。只有依附于波卓,他才能具体而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本质上,幸运儿已将自由完全拱手相让,还是如弗洛姆所说:“被虐待狂者其目的就在于此,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则一:就是除去自己。换句话说:即消除自由的负担,因此他们不断地寻求,期能找到其他的人或权利足以庇荫于其下。”
5、理解VS解决
关于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信仰的危机,作者其实最终仍然未能为我们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1953年,几乎没有情节的《等待戈多》轰动了法国,连演三百场,它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文学的本质,是理解而不是解决。如同莫言所说:“小说并不负责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人失业。”(《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12年,P36)
然而,文学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理解。一切艺术都是对生命的肯定,《等待戈多》对现代人类生存状况的直喻,触及了现代人的灵魂深处。没有说教,没有评论,有的只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细微的观照、深刻的理解和直接的呈现,但那种滑稽背后的悲凉却唤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1957年,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囚犯演出《等待戈多》时,仅仅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人生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文学的使命只在于达成一种理解。是理解让心灵变得柔软不坚硬,让生命变得温暖不孤独,让世界变得丰富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