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素 芭泰戈尔(印度)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艺术效果。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作者刻画素芭这一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妇女形象的悲剧意义。作家和作品: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分出现的。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其悲剧的命运。 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这一哑女形象放置到哪些特定情境中来展示的?1.孤苦中的素芭
2.大自然里素芭
3.动物前的素芭
4.好朋友旁素芭
5.欲远嫁的素芭
6.被抛弃的素芭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1)素芭的父母——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赏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1)问:从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看,你觉得素芭长得美吗?
(2)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3)问: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第二章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有这样几种: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探讨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据《新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沙哈拉报》、《觉醒日报》等报道,仅3个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边,共发生烧死小媳妇案件8起。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1996年、97年、98年,全国分别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妇女因嫁妆而被烧死、掐死、毒死或刺死。自杀的还不算。分别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妇女因陪嫁而遭受残酷折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印度受到传统男尊女卑的风俗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落,现实生活中的妇女有如次等国民,然而随著女性意识的抬头,基於男女平等,妇女开始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愈来愈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表现不输男性,使得印度妇女逐渐阴暗,迎向光明。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1.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2.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3.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4.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领会小说的主旨
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古希腊旅行家。那么,泰戈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布置作业
想像一下素芭被抛弃之后的情景,给本文加一个结尾。 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从小说中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呢?1.浮雕式的肖像刻画展现了素芭的恬美多情。
(仔细阅读相关文字,从那双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出哪些掩饰不住的内心情感?)
热情和渴望 忧郁和伤感 2.正面心理刻画展示了素芭的独特、善良和聪慧。
一般认为,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恰恰因为太倚重于人物的语言、对话,我们的许多作品往往忽略了另一种更深的语言——心灵的交流。
无语的素芭有着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泰戈尔用了大量的笔墨对她的心理进行极为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几乎每一章里我们都能发现一个让人惊异的素芭,对心理细腻的刻画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3.侧面环境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为动人。泰戈尔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自然会回应她,小动物会依恋她、安慰她。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着无言的快乐。侧面的烘托让素芭的形象更为动人。4.鲜明的对比,感受到了素芭的悲哀。 素芭身边的人们可以用话语交流,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素芭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父母打算用欺骗的手段把她嫁到加尔各答。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流泪伤心,得不到任何关心,惟一的好友只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丝毫没有离愁别绪。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和人的关系,远远不如和小动物们,和大自然来得亲密。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综观文本,请你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一下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且说出依据。1.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2.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3.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4.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思维拓展: 欣赏了《素芭》后,你一定对主人公的生活遭遇有所触动,假如素芭站在你面前,你最想跟她说什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