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 。益:更加。不事师:不尊奉老师。辄:就,副词。
哗笑:哗然讥笑。以为狂人。狂人:指精神失常的人。独:只有。流俗:流行的习俗。犯:冒着。笑侮:讥笑和侮辱。
后学:后辈学生。因:就,于是,连词。
抗颜:犹言正色,谓态度严正不屈。果:果然,果真,副词。
群怪:大家都觉得奇怪。怪,意动用法。聚骂:聚在一起谩骂。指目牵引:指指点点,使眼色,拉拉扯扯,互相示意。形容众人少见多怪和对韩愈轻蔑的情态。增与:加给,此处有渲染的意思。为:编造。以是:因此。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说韩愈走近韩愈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丽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hóng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走近韩愈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补充资料:补充资料: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 推敲的故事 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近谀( yú )
老聃( dān) 传道(chuán)
李蟠( pán)苌弘 (cháng )
无少(shào)择师而教之 (jiāo)
不耻相师(xiāng)学习第一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固定句式,表示反问,“哪里······呢?”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明了老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段学者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从师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反论证 正面阐述道理:群言堂 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一个重要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先强调师之于人的不可或缺,把天地君亲师的师请下神坛,以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再从反面议论无师的后果。一正一反,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为师的职能。紧接着的议论,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急促切迫,借以强化从师的标准,又为下面的议论张本。学习第二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这句话在行文中的作用? 作者再三嗟叹,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表示遗憾,回照篇首,带起全段,转入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从而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述的?4、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群言堂 本文的基本内容是议论“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一类,耻于从师学的恶劣风气。文中三组对比议论,反复表达的观点始终是“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要大谈“师”呢?原来他的“师”还有其独特的含义。既不专指国子监的教师,也不专指私塾蒙师。而是泛指当今社会只要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正以是这样的人相标榜,自命为一个传道的古文家,由是以好为人师著称于当时。学习第三段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群言堂 韩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等语,明确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他突破了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局限,将其扩大至“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他定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的观点。他还针砭了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时弊。学习第四段 说明写作缘由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通读全文,概括各段大意: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分
论
点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结
论不拘于时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能行古道立论:反面论证:正面论证:从师的必要择师的标准批判耻于从师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师
说老师的职责立破立 论证方式语言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顶 真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拓展延伸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教师的地位
教师象把盐,吃着有点咸,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好做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写作练习:学习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从下列二题中选作一题,写一篇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①小议不耻相师。
②论“尊师重教”。
布置作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阅读思考题(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词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小学而大遗句读之不知今之众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老师 一词多义现象动词,学习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流传 一词多义现象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名词,客舍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词类活用现象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师说以贻之结构助词 的代词,知识、道理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 的;代词,指代童子代词,这些 这一类代词,他虚词总结归纳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连词,表并列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代词 那些代词 他代词 他的副词 表揣测语气 大概语气词 加强语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于 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介词 在、 比介词 向介词 对于介词 在、从介词 ,表被动,被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 与“者”连用,表判断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句末语气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愿同学们尊师重道、虚心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