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写好读后感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 潘成兰
读《滥竽充数》有感
《滥竽充数》讲了一 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了真本事,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宫里吗?可他没有下苦功夫,却耍起了小联盟,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就会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考试时,我总是名落孙山。
现在我读了这则寓言,我知道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经不住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能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的妈妈让它多想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察植物,谁也不敢试着吃一吃,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的验证,勇于实践,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他吃的那个西红柿一定比我们吃的任何一个都甜。
而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不应是被别人所左右的,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马上下河,如果它一味听信松鼠的话就永远过不了河。它只有借鉴前二者的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判断,才能顺利并且成功地渡过河。
实践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实践是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达到目的的。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我相信,靠不断的实践必能取得成功。
相反,有些人自己唯唯诺诺,不敢实践,看到别人实践成功还眼馋或阻拦,这样的人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因为实践的结果固然不一定成功,但空想的结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实践出真知。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获得的具体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读《故乡》有感、
金钱不是万能的
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有感
二、标题形式
一种直接命题,一般为
“读《╳╳╳╳》有感”或“《╳╳╳╳》读后感。”
如:《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读《故乡》有感、
2.另一种可确定正副标题:
正标题(提炼感点),副标题(表明出处)。
金钱不是万能的
——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
实践出真知
——《小马过河》读后感
三、结合例文,分析步骤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1)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
(2)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3)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提醒:
“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读《滥竽充数》有感
《滥竽充数》讲了一 个意义深刻的故事。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了。
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能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的妈妈让它多想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心声》读后感
李京京之所以想读那篇课文,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和他的经历很相像。
可是,老师的百般阻挡,李京京没能选上读书。但最后时刻,李京京还是鼓起勇气勇敢举手,老师在万般无奈下同意他来读,李京京不仅读的好、,而且感动了所有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好,老师势利,同学嘲笑,父母冷漠。这些让李京京非常的没有安全感,就像是一只被丢弃的小野猫,觉得这世界没有爱。只有乡下的爷爷和妮儿给他温暖个希望。(引)
我们一定要关心爱护孩子们。 (结)
三、结合例文,分析步骤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1) 故事中的现象到现实社会(自己身上的、家里的,学校里的、中国的、外国的、历史上的)中的现象
(2)可以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
(3)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读《滥竽充数》有感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了真本事,不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宫里吗?可他没有下苦功夫,却耍起了小联盟,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提醒: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评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从全文角度看,“议” 可以在文章的各处进行。
“议” 也要遵循一定的思路,要有条理,把自己的“感”充分明确地表达出来。
“议”的过程可以充分运用一些论证方法。
三、结合例文,分析步骤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1) 联系自身实际,要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具有某种个性,真情实感。
(2) 联系现实生活,主要是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或名言(相似或相反的)
(3)联系其他文学作品相关的人事。
读《滥竽充数》有感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多写,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是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就会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考试时,我总是名落孙山。
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察植物,谁也不敢试着吃一吃,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的验证,勇于实践,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他吃的那个西红柿一定比我们吃的任何一个都甜。
而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不应是被别人所左右的,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马上下河,如果它一味听信松鼠的话就永远过不了河。它只有借鉴前二者的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判断,才能顺利并且成功地渡过河。
实践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实践是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达到目的的。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我相信,靠不断的实践必能取得成功。
相反,有些人自己唯唯诺诺,不敢实践,看到别人实践成功还眼馋或阻拦,这样的人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
读《心声》有感
今天我读过了《心声》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的是主人公李京京要求在朗读课文,却以“嗓子喑哑”为由被拒。他很伤心,想到自己的遭遇和文中的万卡惊人的相似。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偶得机会,饱含深情的朗读课文,感动所有人。(引)
这篇课文写出了李京京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思念爷爷和儿时玩伴; 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和他相比,我感觉我太幸福了。我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我的老师关心我,同学尊重我,父母疼爱我。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没有歧视,而是人人平等、和谐的社会。(议)
作为老师,不应该对学生有偏见,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孩子,同时社会家庭也要给青少年更多的关爱。 (结)
提醒:
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在语言表达上,要不时地把原文的词句“点缀”在论述中。
议论的口子要小,开掘宜深,要会“挖”,思考要深一些,不断地“朝前跨一步”;比一般的人想的深,多一步就能“决定胜负”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三、结合例文,分析步骤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1)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
(2)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小结归纳
引 议 联 结
引用原文 简析引文 联系实际 总结全文
为议作铺 交代观点 具写所感 强调观点
围绕感点 亮出感点 证明感点 升华感点
四、结合例文,体会方法
(一)读懂原文
“读后感”顾名思义,先来读,再有感受和想法。
“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
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不能误读原文。
如何读懂原文?
如果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
如果是小说,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言行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 。
……
滥 竽 充 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思考
《滥竽充数》思考: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从齐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从齐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缺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缺点:
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
……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优点:
从南郭先生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优点:
能够毛逐自荐,主动请缨,为个人为家庭为事业而出人头地 。
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必有超人的人际关系。
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有超人的胆识,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
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从齐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不懂装懂:自己不懂音乐还装风雅 。
做事不认真,稀里糊涂。
视百姓如粪土凭空养三百吹竽的人,以满足个人的喜好,浪费国力、财力。
从齐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优点:
缺点:
从齐湣王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优点:追求精确,实行责任到人。
缺点: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历史就是如此!
从三百吹竽的人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从三百吹竽的人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官官相护 :
与南郭先生长期共事,必知道其不会吹竽,但从不向王汇报 ,对周围的不正之风听之任之,助长其发展 。
小马过河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 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 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 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他驮着粮食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 淌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一抬头,看见了正在不远处吃草的牛伯 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马高兴地跑回 河边准备淌过河去。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 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
小松鼠翘着她的漂亮的尾巴,睁者圆圆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马一听没主意了。
马妈妈老远地就看见小马低着头驮着粮食又回来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迎过 去问小马。小马哭着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 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 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
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 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小马过河》思考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
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
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
从小马妈妈的角度来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
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
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实践出真知。
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
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
从牛大伯的角度来说:
从小松鼠的角度来说:
乐于助人,凭经验说,虽说的是事实,但因未从对方——小马的情况去考虑,对别人的积极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
从小马妈妈的角度来说:
从小马妈妈的角度来说:
鼓励孩子独立
启发式教育
四、结合例文,体会方法
(二)找准“感点”
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
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
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
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提醒:
找准一个“感点”,深度挖掘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
《滥竽充数》
从南郭先生中明白:人要有真才实学
《小马过河》
从小马中懂得:实践出真知
五、注意点
“读”和“感”的安排:
黄金分割点——“读”占二三成 ,“感”占七八成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叙述简洁明了。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文章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的是真情,不能虚情假意;以理服人,要的是真理,不可强词夺理。
实验精神
今天我们来到了实验室。
我们的主题是“制取二氧化碳”,桌子上摆放着许多仪器。我努力的回想着发生和收集装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拼装好。
下面就是验证装置的气密性,可是我虽然脑海中步骤清晰,可连弹簧夹如何用都不会。
这使我意识到中国教育得不足,只注重前人发现得理论,却不重视实践。这就导致出现众多“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知识了然于心。一旦实验手足无措,可见,没有格物的经验就会导致致知能力的下降。(联)
我们物理课时,开了一次自主探究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我们只注重电路图却忽视了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如果老师不在场,独立探究时我们自己能走多远?实验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实验才能获得新知。(议)
让我们重视实验吧!(结)
小结归纳
1.认真阅读,真心感悟。
2.找准感点,理清思路。
3.引议联结,准确运用。
4.拟一个好标题;
开一个好头;
收一个好尾。
……
感谢有你!圣诞快乐!岁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