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物距、像距、和实像、虚像的概念
教具: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而放大镜本身就一个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小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
教师演示:
①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版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白版上呈现放大的像
②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版之间的距离使得在白版上呈现缩小的像
③教师手持放大镜于自己的右眼前,请高学们观察两只眼睛
我们可以年到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各种性质的像,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成什么样的像就是我们要探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据实回答所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出三条特殊光线
二、教学教程设计
展示课题: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展标特别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复习三条特殊光线,并用课件展示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课件展示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具体规律。
分别利用课件和实物展示和为认识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物距u和像距v
(二)实验目的:
(1)物体放在什么范围,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2)物体放在什么范围,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比物体大?
(3)物体放在什么范围,物体经凸透镜不成像?
(4)哪两个点是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关键点?
(三)实验步骤:
(1)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3)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按课本P67页表中要求进行探究。
(四)课件探究:
教师操作课件使得物体所在位置分别是
u>2f
u=2f
fu=f
u的范围内移动。并得出一规律即: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五)总结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物与像的位置关系 应用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 v>u 放大 正立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六)学生练习:
练习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要得到
放大的实像,物体应位于凸透镜前( )
A. 小于20厘米处
B. 大于40厘米处
C. 20厘米与40厘米之间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学生思考总结出成像规律
练习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某同学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但总找不到实像,请问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光屏和蜡烛没有分居在透镜的两侧;
(2)、没有调整蜡烛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3)、蜡烛离透镜过近,即u≤f。
想想议议:查看成像规律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光;
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八)小结本节内容:
三.作业:
课后练习:1
四板书: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名词
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2.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二.凸透镜成像
1、缩小、倒立的实像条件:
物体放在大于2倍焦距(u>2f)
2、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条件
当f3、凸透镜成放大、正立虚像条件
当u三、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
片感光;
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五说明:
传统教学中本节内容为实验教学,在新课标中本人采用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更有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初级中学
曹建菖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