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河中石兽课件(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河中石兽课件(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5 21:00: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8张PPT)
——纪昀
1、自读课文,借助翻译,概括文中故事
2、熟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3、了解课文内容结构,熟悉翻译
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河北献县人)谥号文达,乾隆年间进士。著有作品《阅微草堂笔记》,其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阅微草堂笔记》简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著作主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听闻的奇闻逸事;著作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名词作动词 ,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作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同“癫”,疯。
2、曳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1、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功能为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
6、盖石性坚重
古义:句首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
1、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3、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形成
4、乃石性坚重:而、又
5、求之下流,固颠:本来
文言特殊句式
1、省略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提示:省略介词“于”,句中解释为“在”
2、被动句式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提示:······为······,表示被动意义
3、倒装句式
当求之于上流
提示: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果得于数里外
提示: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
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解析:交代石兽沉入水中,为下文打捞石兽作好铺垫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
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
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思考:“僧募金重修”说明了僧人对于寻找石兽怎样的态度?
解析:说明僧人对于寻找石兽一事非常重视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思考:僧人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什么?此种寻找方法依据的道理
是什么?
提示:
1、寻找的方法:
在石兽落水处寻找未果,于是到河的下游寻找
2、依据的道理:
寺僧按照流水携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寻找,结果找不到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
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使突然涨起来
的河水带它们离开?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
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也是颠倒是非?”大
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思考:讲学家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什么?此种寻找方法依据的道
理是什么?
提示:
1、寻找的方法:
到河底寻找
2、依据的道理:
讲学家认为石兽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兽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
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
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
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
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
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
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
是更颠倒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思考:老河兵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什么?此种寻找方法依据的道
理是什么?
提示:
1、寻找的方法:
到河的上游寻找
2、依据的道理:
老河兵认为石兽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兽,水的反冲
力一定会在石兽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
到石兽一半的时候,石兽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兽再
倒转,一直倒转不停止,石兽就反而逆流而上。
课文主要内容解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
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解析:结尾句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辛辣嘲
讽,以反问句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途径:不能片面理解,而要全面深
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运用议论方式,点明了课文主题。
课文叙述一件什么故事?
提示:叙述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
兽的故事。
僧 人:
1、在石兽落水处寻找 2、到河的下游寻找
讲学家:
到河底寻找
老河兵:
到河的上游寻找
1、寺僧按照流水携物的常理,认为要到下游寻找,结果找不到。
2、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河底深处去找,肯定找不到。
3、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1、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 寻找,结果未见。
2、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3、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方法果然找到石兽。
4、由事到理推出结论:遇事不能主观臆断。
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
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
出判断。
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
情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课文板书
河中石兽
寺 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寻找未果) 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课堂巩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
(3) 如是再啮( )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 )
(2) 当求之于上流( )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分)
众服为确论。
课堂巩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
具体内容。(3分)
答:
课堂巩固
1、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3、 (1分)众/服为确论。
4、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5、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
课堂巩固: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