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2-20 18: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走进物理世界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一)三维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仪器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难点:让学习学会观察各种实验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先试后导,实验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新课讲授:
1.物理研究什么
(1)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课本图1一1到课本图1一6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2)在生活中,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
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2.物理是有趣的
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实验:原封不动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
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
实验六: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作业: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1、物理是研究什么的 2、物理是有用又有趣的
第二课时
引言:
上节课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服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新课讲授:
1.物理是有用的
①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②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④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
⑤简要介绍课本 “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2.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
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3.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板书设计
1.1希望你喜爱物理
1、物理是研究什么的 3、怎样学好物理
2、物理是有用又有趣的 (1)重视实验和观察
(2)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3)重视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后记
引入各种有趣的实验,再加以图片展示,有趣的视频实验现象,大大引起了学生对物理这门新学科的兴趣。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2动手做实验
(一)三维教学目的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分度值的下一位。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教学仪器
示教刻度尺、长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度单位、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等
(五)教学时数: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
让学生观察两图(见课件),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
(1) 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是米,。米的代表符号是m。
(1) 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 dm, cm, mm, μm,nm。
(1)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心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1) 练习单位换算
1、1dm= m 1cm = m
2、1m = μm 1m = nm
3、64dm= cm = m = km
4、 6.37 ×103 km= m = mm
5、253.7cm= m = mm
6、2.35769 ×1010 nm = m = mm
3、长度测量的的工具:刻度尺
板书设计:
1.2动手做实验(长度测量)
一、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观察、实验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米(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u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2、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作业:见练习卷
第二课时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
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分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数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
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向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将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18)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并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边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①测量前先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是否磨损,确定以哪条刻度线做测量的起点;明确最小刻度值,了解应估读到哪一位数字。②刻度尺放置应立在被测物体的面上,不能歪斜。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尺面,并对正观测点。④读取数值时要估读出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标注单位。
练习1、下图中各物体的长度分别为多少?所用尺的分度值是多少。
练习2: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高
练习3:估测生活中常见的长度:
a.成年人走路时的步长:
b. 课桌高度;
c.一支新铅笔的长度:
5.误差
测量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像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板书设计:
1.2动手做实验(长度测量)
二、长度的测量:刻度尺
1、长度的单位 米(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的刻度: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2)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尺要放正,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的减小。
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求平均值的方法,是简单而有效的。
第三课时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3尝试科学探究
(一)三维教学目的
1.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2.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了解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仪器:铁架台、停表、刻度尺、带摆线的小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
难点:设计探究步骤
(四)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出问题
1.这个摆来来回回摆动的时间由什么决定?
2.师傅拧摆锤下面的螺母对摆动的快慢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猜想与假设
1、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轻重有关。
经验依据:日常生活中各种摆钟的摆锤不一样。
2.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角的角度大小有关。
经验依据:摆钟不摆时,师傅让它偏离一定的角度就摆动起来。
3、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经验依据:刚才情景中,师傅拧摆锤下面的螺母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螺母可拧上,也可拧下)
发现问题和找到症结所在是探究赖以进行的前提,提出假设则是核心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摆的摆动快慢(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 铁架台,停表,刻度尺,摆线,两小球(体积相同,轻重不同)
实验步骤:1、 ①用细线挂上小球1,组成摆球。
②把摆球摆线的一端悬挂在铁架台上。
③用刻度尺测量摆线的长度(悬点到摆球中心的长度)
④把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小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摆来回一次算一次)
⑤依据④测小球摆动10次和20次的时间。⑥摆线长不变,摆角不变,换成小球2,重做①-⑤。
2、①用细线挂上小球1,组成摆球。
②把摆球摆线的一端悬挂在铁架台上。
③用刻度尺测量摆线的长度(悬点到摆球中心的长度)
④把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小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摆来回一次算一次)
⑤依据④测小球摆动10次和20次的时间。
⑥摆线长不变,小球不变,改变摆角,重做①-⑤。
3、①用细线挂上小球1,组成摆球。
②把摆球摆线的一端悬挂在铁架台上。
③用刻度尺测量摆线的长度(悬点到摆球中心的长度)
④把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小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一次。(摆来回一次算一次)
⑤依据④测小球摆动10次和20次的时间。
⑥小球不变,摆角不变,改变摆线长,重做①-⑤。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并把数据填入表格(课本P15)。
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实验总结
分析与论证
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同学讨论,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1、 师生共同总结:
1) 控制变量法
1) 摆的快慢与摆线长有关,而与摆球、摆角无关。
评估:
讨论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你认为你们总结的结论是否可靠?你的理由是什么?
(1)如果多做几次,总结出来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2)认为是可靠的,因为刚才看见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长度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针就走准了。师傅的做法跟我们实验的结论是一致。
(3)认为不是很可靠,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2、你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1)摆的摆动快慢(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摆长有关,那它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2)实验中的小球摆动不久就会停下来,挂钟的摆锤为什么能摆动很长时间?
交流:把自己写好的实验报告与同学共享。
交流评价是当今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家就是通过交流评价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告诉别人的,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此外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评价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精神。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 提出问题
(1) 猜想与假设
(1)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 分析与论证
(1) 评估
(1) 交流
教学后记:
本节重在学生参与探究,体会探究的整个过程,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第 1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