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课题:§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安排3课时
授课时间:2004、12、01 授课教师:杨火罐 课型:实验探究课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凸(凹)透镜结构、作用与用途的学习第二课时:凸(凹)透镜的参数及光路图的学习,知道物距u和像距v。第三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凸(凹)透镜结构、作用、用途与参数。2、 学会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3、 初步学会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器材。4、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5、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评价的能力。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7、 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学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科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而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报务于社会。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并具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去探究。
教具 师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课件
生 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火柴(2-3人一组,共25组)
板书设计PowerPoint课件展示 一、认识透镜二、透镜的作用三、透镜的用途四、凸透镜的几个重要参数五、焦距的测量方法六、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2、猜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记录数据;6、分析与论证;7、交流与合作。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 七、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一、 复习;1、认识透镜;2、透镜的作用;3、透镜的用途;4、凸透镜的几个重要参数:主光轴、焦点、光心和焦距。5、 焦距的测量方法;6、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二、 进行新课:观察与思考: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象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所成的像是否与平面镜所成的像相同?【动手做】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演示】将字放大并投射到多媒体屏幕上。【结论】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提出问题:根据刚刚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凸透镜只能成这种像吗?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演示】将灯丝的像投射到墙上。三、引出课题:确定本节课探究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距的关系。先由学生熟悉物距、像距的概念,然后教师加以必要的解释。四、猜想并建立假设:1、物距与像的大小、正倒、虚实有一定的关系;2、探究凸透镜成像时,还必须考虑焦距。五、设计实验:(一) 学生应用光具座、光具盒、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规律。以点燃的蜡烛作为被研究物体,使它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成在光屏上,测量出蜡烛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和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像距),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规律。1、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2、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3、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把数据记入表格: 探究实验记录表透镜焦距f/cm实验次数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像的虚实物距u/cm像距u/cm 1 2 3 4 5 6 7 8 让学生分析每次成像时,物距(U)与像距(V)特点,得出它们与一倍焦距、两倍焦距的关系。4、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时,让学生观察成像特点,得出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的结论。5、实像概念的引入先让学生看书上有关实像的概念,分组讨论实像与虚像的异同点,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结论。 实像虚像共同点都能用眼看到不同点(1) 能成在光屏上(2)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1) 不能成在光屏上(2)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举例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七)、规律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与过程。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 (八)、交流与合作:1、讨论像虚实的分界点;2、讨论实像大小的分界点;3、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无变化等。布置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单;2、实践:P67 1、23、分层达标训练P28-29 学生回答、幻灯展示。 置疑问题,引发悬念,引起思考。 学生带着疑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汇总,由学生得出结论: 由学生提出问题。 同桌学生讨论:学生板演并用课件展示。启发引导 师生双边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数据能力,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 启发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 组织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