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徐悲鸿的马
“奔”
乌骓马
红鬃马
黄骠马
白龙马
汗血宝马
的成语
老马识途
害群之马
金戈铁马
青梅竹马
走马观花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放南山
马马虎虎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马说
韩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有关文体知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 后来人加的。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读课文
马 说
伯乐 祗 辱 骈
槽枥 外见
邪 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给蓝色的字注音:
lè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xiàn
shí sù dàn
sì
yé
cè
●然后( )有千里马
在这以后
●故( )虽( )有名马,
所以,因此
即使
●祇( )辱( )于( )奴隶人之手
只
辱没
在
● 骈( )死 ( ) 于槽枥之间
并
●一食或( )尽粟一石
有时
●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通“饲”,喂
●是( )马也
这
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才美不外见( )
表现,表露
补充注释
●安( )求其能千里也 ( ) ?
怎么
●策( )之( )不以其道
鞭打
指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通“才”,才能
●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无实在意义
●执策( )而临之
马鞭
●其( )真无马邪
难道
●其( )真不知马也
大概,或许
补充注释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等同
表语气,呢
疏 通 文 句(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在这以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疏 通 文 句(参考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归纳小结(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
食马者……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1、(shí)吃
2、通“饲”(sì)。喂,养。
2、其,句中语气词, 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这里相当于“难道”。
3、其,副词,相当于“其实”。
1、其,代词,它(的)
食
其
其道……其材……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归纳小结(通假)
食马者……而食也……食之……
——通“饲”,sì,喂。
才美不外见
——通“现”,xiàn,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yé, 相当于“吗”。
归纳小结(词类活用)
“执策而临之”
策,“用鞭子打”。
策,鞭子,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动词作使动用法。
“使……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活用作动词。
辱,形容词用作动词。
“行千里”
归纳小结(其他)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只是。
或,有时。
是,这,这样。
虽,即使。
道,方法。
临,面对。
安,怎么。
等,相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特殊句式
倒装句(状语后置)
省略句(省略连词“而”)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之)也”
省略句(省略“食”的 宾语“之”)
●“策之(而)不以其道”
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概括各段大意。 2、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 的 故事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4、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 么显 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 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 有什么好处?
整体感知
马 说
一、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二、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三、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1. 概括各段大意。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3、本文的体裁有什么特点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故事说明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4、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 特点?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
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 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食马者
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喻
马说
重点研读 (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和中心句 。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
小结:
拓展延伸
1、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这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有关。
2、 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总结
千 里 马
论点 命运 被埋没的原因 结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完成下列表格,梳理文章结构。
世有伯
乐,然
后有千
里马。
祇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其真不
知马也。
练习一: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驾驭,鞭打
鞭子
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指说“天下无马”的人
shí 吃(一顿)
sì 饲养,或通“饲”
shí 吃
sì 喂养
练习二:
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
祝同学们成为祖国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