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复习-古典诗歌情感分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高考复习-古典诗歌情感分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6 13:1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0张PPT。◆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者;谁下定决心后,缺少灵活性,谁就是傻瓜。◆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只要我们甘愿去做,天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诗歌鉴赏
---情感分类1诗言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诗 歌 题 材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形象意境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思想感情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
思乡怀人诗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长期流离漂泊,思念家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后人评价三四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作客异乡的孤独、思乡之情。
  三四句借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显得深沉含蓄;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写家乡的兄弟为缺少诗人而遗憾不已,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出乎常情之处,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思乡怀人诗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感情:
手法:
久宦在外,思念亡妻,真挚的爱情想象、虚实结合思乡怀人诗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李白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闺中怀人

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思乡怀人诗1、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 山长水阔;
宦游不归; 久戍边关。
2、情感内容:
思念亲友, 羁旅之思,
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
3、常用的意象:
月、燕、雁、宿鸟、菊兰
杜鹃(子规)、笛、关山、
书(鸿雁、尺素 、双鲤)
树(杨柳、桑、梓)等
4、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5、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
总结思乡怀人诗
方法点拨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思念亲友, 羁旅之思,
征人思乡, 闺中怀人。
②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③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④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思乡怀人诗(09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抓关键词句写水面平缓,水流悠长
江面空寂,暗示羁旅孤寂一写时令天气变化,
一写作者内心情感
的波动。看到红袖凭楼
情景联想家人也在
盼望自己回家,
思家之情更浓。 体验高考1(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1 (2006江苏卷)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án团圆)夜煮茶?
??? ??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问: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体验高考 (2006江苏卷)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án团圆)夜煮茶?
??? ??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 体验高考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4全国卷Ⅲ )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试牛刀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②“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念。 ⑴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欢聚离散皆是缘
[惜别送别诗的鉴赏]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唱歌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离愁别绪、 依依不舍),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乐观旷达、勉励鼓励等,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送别诗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送别诗赠 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间接写别情: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坦陈心志的告白: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深意长的勉励:送别诗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送别诗送别诗的特征秋季
或春季 清晨
或傍晚 路口、
驿站、
码头等杨柳、
酒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折柳送别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白)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a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课堂示例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课堂示例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课堂示例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送别诗课堂示例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的真诚情谊。送别诗课堂示例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送别诗课堂示例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鉴赏]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主题:①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②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③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④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⑤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常见手法
⑴留意描写景物之角度(高、低、俯、仰变化)
⑵把握描写景物之方法(绘形、绘声、绘色)
⑶说明描写景物之技巧.
(①虚实结合②动静结合③点面结合④正侧结合⑤渲染等)
⑷弄清景情之关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小诗绘形绘色,诗中有画,画中含情,意境优美奇妙,请你结合全诗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 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诗中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并用“红”“绿”两个字进行着色,使景物鲜明怡目,描绘出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在着色之后,诗人更用“宿雨”来带出“落花”,而“犹眠”透出“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山水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2)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 。山水田园诗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边塞诗 注意时代背景特征。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奋勇杀敌、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保家卫国、积极进取的激情或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战争的激烈残酷、统治者穷兵黩武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C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边塞诗从意象方面看:
(1)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2)地名和人名:轮台、龟兹、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胡姬、都护、将军;
(3)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边疆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首诗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至四句写五月的天山不见鲜花不见春色,只有大雪和思乡的《杨柳曲》,极写了边地苦寒的环境;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苦战的情景:时间紧凑,战斗生活紧张。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以前面苍凉的环境和极其雄壮的作战场景描写作铺垫,衬托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有何特色?有何作用?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边塞诗一、二句写实景,描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的季节。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苍茫而又清澄的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虚实结合,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这首诗前后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标题以及“马策、刀环”等也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句怨战事频繁,“朝朝”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3句怨气候酷寒,第4句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古今多少兴亡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感情:
 ① 仰慕(缅怀)古人,表达自己像古人
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③借古讽今,批判现实,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④忧国伤时,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⑤对历史作冷静、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①--④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咏史怀古诗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地批评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寄予了忧国伤时的感慨。咏史怀古诗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请指出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2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这首诗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将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之景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之状作对比。作者通过咏史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由盛转衰。(2007年湖北卷)咏史怀古诗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
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咏史怀古诗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怀古咏史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用对比手法以强烈的反差抒写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反衬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鉴赏要点◆鉴赏指津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既追求摹物的贴切逼真,又追求写出物的特点、神韵。[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因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衬托、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
④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有意无意、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这需要细加体会。仔细体察物关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点拨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1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2把握特殊意象,体会象征意义
如松、竹、梅、荷等。
3 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和所寄托的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咏物诗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前两句描绘了画眉在林间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山花绚丽,树阴浓密,画眉鸟在其间宛转地鸣叫,自由地飞翔;
  后两句用了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以及对个性束缚的憎恶与否定。咏物诗小松 ?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深的草堆里。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但那时有人不认识这些能够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直等到这些凌云树长高长大。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环境烘托。咏物诗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 — 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不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 —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咏物诗【注】緌ruí:借指嘴。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唱”“玄鬓影”“飞难进”“响易沉”“高洁” 抒发了希望在政治上有所抱负,却空老无成;不仅政治上不得志,言论上受压制,而且处处受打击、诬陷,无辜入狱,品格高洁却无人相信、理解的感慨和思索。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
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咏物诗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逐”字为追逐的意思,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结论:古人在吟咏物象的时候,虽然采用的物的特征相同,但是由于个人遭遇的不同、生活态度的不同,所人格化的具体形象也会出现差异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景抒情诗鉴赏]鉴赏要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鉴赏指津
一切景语皆情语,万水千山总是情。要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思。需注意的表达技巧有:寓情于景、拟人、比喻、夸张、衬托、动静、正侧等。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景物]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客船。[特征]秋夜幽寂清冷。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②?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一句一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明确:写出了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流水????白云念天地之悠悠
[即事感怀诗鉴赏]即事感怀诗鉴赏要点:
①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这类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引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②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③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即事感怀诗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后两句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加以说明。
期待、失望、无聊、惆怅相互交织的情绪。 由对客人的等待让读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原因,或者由作者“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想象作者内心的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这首诗写了“不系船”这样一件生活小事(一个生活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江村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致,表达了诗人对纯朴自然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的鉴赏]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哲理诗鉴赏要点 在描绘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的同时,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锄禾》 )哲理诗鉴赏要点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哲理诗鉴赏要点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3、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 、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 生活总是在除旧布新,或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或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酒。古时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曈曈:光辉灿烂。桃符:用桃木做成,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神荼与郁垒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有人说《元日》既是一首生活记事小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谈谈你对这首诗哲理意味的理解。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诗的鉴赏]一、产生原因 闺怨诗赏析——皇权无上恩无常
男尊女卑夫为纲
别离迟暮源征商 古代的宫怨诗和闺怨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妃子失宠后起的怨情;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大体有:
1、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
2、描写美人迟暮的 。
3、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
4、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对爱情婚姻的失望;
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
丈夫戍边
远征
丈夫远行
(为利)丈夫远行
(求学)青春辜负,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
寂寞孤单、百无聊赖;向往自由和幸福;
对帝王情薄、遭人冷落的怨恨
幽闭深宫
失宠
青春短暂思念、关切、
独守空闺的寂寞、
孤独
长期分离的苦楚
对团聚的渴望悔恨
对朝廷连年征战的
不满;对战争无情
的痛诉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陌头杨柳色”使女子触景生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后悔与怨恨。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撷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不知趣的黄莺惊扰了她的美梦。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和对丈夫的思念、想往。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控诉了战争的罪恶。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五:表现闺中人的伤春、惜春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妃子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七: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 摸鱼儿·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宫墙)之内,白白消逝。“锁”字引出下面以落花飞出宫墙寄寓宫女渴望自由而不能如偿的怨情。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可给)。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宫门,人不如花。暗示宫禁森严,宫女不自由。
寒闺怨(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寂寞孤独、对丈夫思念。
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①双关。“冷”即指剪刀上寒冷,传达到了手上,也只这种寒冷传达到了心上,写出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凄凉。
②侧面描写,诗人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分析其思想内容 评价其观点态度 【愁】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1、闺中怀人之愁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 5、昔胜今衰之愁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7、羁旅之客愁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8、亡国之愁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9、人生失意之愁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