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农业生产恢复的原因和人口增长。
难点: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政策。
垦荒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康熙帝
雍正帝
顺治帝
乾隆帝
2.表现:
(1)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亩。
(2)对等 、 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3亿
黄河
淮河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3)推广 、 等高产作物。
(4)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 和 的发展。
城镇商品经济
手工业
甘薯
玉米
玉米
花生
向日葵
3.清朝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双季稻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江宁著名的机户 、 等,各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李东阳
李扁担
2.商业
(1)清朝前期,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 、 、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北京
广州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局部
(2)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 ”;徽商从事食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票号
晋商代表
徽商代表
胡雪岩
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范围。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概况: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亿
3.影响
逐渐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严重,地力下降。
人地矛盾
水土流失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的开明使唐朝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帝国之一,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材料二:
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材料三:
嘉庆皇帝在上谕中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1)唐、明、清分别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你有什么启示
后果:
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唐文化远播于世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使中华文明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明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启示: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封闭自守,应该积极地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淘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学习一切先进的文明来发展经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变。
随堂演练
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B
2.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下列选项对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C
3.(江苏南通中考题)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基地的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
4.(四川内江中考题)下列现象不能够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是( )
A.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等的引进
B.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C.苏州成为丝织业中心
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业中心
A
5.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人最为活跃( )
A.山西和徽州商人
B.广州和北京商人
C.湖南和新疆商人
D.福建和浙江商人
A
6.清朝统治者虽然起源于渔猎民族,但其重视农业的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汉族王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前期重视农业发展的帝王不包括( )
A.皇太极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A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一稳定的社会政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恢复生产的措施,重视经济发展。
材料一:
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1)从材料一中得出什么信息?
提示:重农抑商,重视农业生产。
材料二:
年 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2)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提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商业资本活跃,会馆、商帮出现,出现工商业市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