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二级2008年—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科试卷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寒噤(jìn) 缉私(jī) 口角(jué) 引吭高歌(háng)
B.框架(kuàng) 慰藉(jī) 闷热(mēn) 渐臻佳境(zhēn)
C.脚踝(huái) 佛龛(kān) 媲(bì)美 咸与维新(yù)
D.漂白(piǎo) 倾轧(yà) 挟制(xiá) 如丧考妣(b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冷静地思考,那种听风就是雨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B.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捉襟见肘,必须从完善法律法规、改革监管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入手。
C.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使得各大银行、企业债权人纷纷赶往企业收贷,资金链条越绞越紧。
D.2009年4月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2009年3月28日所进行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只有60分钟,但传递给地球人的节能环保作用却不可低估,它提醒人们:只要关注节能,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B.医改的深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引导,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形成推进医改的合力。
C.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D.2009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蜿蜓曲折的沙底小河,顺着山脚涓涓地流着, , , ,随着微风和涟漪的荡漾,宛如天真的孩子在欢笑。
①那澄清的河水,泛起花纹般的微波
②花纹般的微波,在那澄清的河水上泛起
③水面可见来往穿梭般游逛的一群群小鱼儿
④一群群小鱼儿,来来往往穿梭般地游逛
⑤嫩绿的杨柳,被夕阳倒映在水里
⑥被夕阳倒映在水里的嫩绿的杨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送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要,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紬(chóu,丝织品)为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北齐书 袁聿修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许:称赞。
D.遣关白紬为信 信:礼物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为政清靖,不言而治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①未受升酒之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3分) ( )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紬。
9.断句和翻译。(9分)
⑴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一 日 之 赠 率 而 不 思 老 夫 忽 忽 意 不 及 此 敬 承 来 旨 吾 无 间 然 弟 为 清 郎 今 日 复 作 清 卿 矣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题。(7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⑴、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小题计分)(6分)
(1)、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
(4)、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本大题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干的名著
司葆华
①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②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③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④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⑤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选自2008.12.15《光明日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从在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方面来说,对文学名著的改编缩写,这种行为不可取。
B.在现今时尚社会里,名著的改写之风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的因素。
C.作者认为,经过改编后的文学名著普及本与原著完全不同。
D.对京剧的改造与对名著的改编都相似,都只是形式上的创新变化而已,但没改变作品的实质。
E.在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现代社会,阅读改编后的名著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
13、下列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14.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文本最后一段看,谈谈今天我们阅读文学名著的应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一篇小小说,回答16——18题,共15分
蓝窗帘
王哲
???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 “你,找人吗?”
???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 “为什么不挂呢?”
???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选自《福州晚报》1987年1843期)
16.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4分)
17.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5分)
18.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每问不超过10个字。(6分)
2月6目,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20个教改征求意见的关键问题,其中高中是否有必要取消文理分科,以及其可行性被列入其中。一时间,该问题成为网络上讨论的焦点。下面是一些网友的代表性意见:
学生:我认为高中应该分科。高考要考6门已经够难应付了。如果不分科学9门,要是高考不考谁费力学呀?
家长:强烈建议不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理由只有一个:孩子太累了,分科可以让孩子负担小些。
高中教师:有的学生在文科和理科里都有喜欢的科目,如果分科的话,顾此失彼,很难取舍。
大学教师:由于过早分科,导致教学上有—部分时间需要对文理学生分别阐述基本的文理知识,既消耗时间又讲不透彻。
可见,支持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
反对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
20、下面是屠格涅夫作品中的一段文字(略有改动),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1)
富豪罗齐尔特从自己莫大的收入中,拨出成千上万的钱用来教育儿童,治疗病人,扶济老弱.当人们当着我的面赞扬他的时候, (2)
可是,当我称赞和感动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起一个贫困的农家,他们把一个孤苦伶仃的侄女收养在自己破烂不堪的小屋里。
……
“倘使我们收下了卡特佳(注:指“侄女”),”农妇说,“那么,我们将为她花得一个铜板也不会剩下.我们将会连盐也买不起,没盐来蘸面包了……”
“ (3)……”她的丈夫----一个农人回答。
他也是一个富豪。
(1)给这段文字拟一个四个字的标题: (2分)
(2)补上恰当的句子: (2分)
(3)补上恰当的句子: (2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这还要感谢风雨雷电。风为我做身材的修饰,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事、是抱怨、是黑暗,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请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谈你对上面材料的感悟或见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中山市高二级2008年—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答案】A(B慰藉jiè C媲美pì D挟制xié)
2.B(“捉襟见肘”的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用于此处不恰当。)
3.B(A项,A“传递”与“作用”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的权利”改为“让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或“让大多数学生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D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提到“促进”前面,让数量短语置前。
4、C(关键是各分句的结构一致,语段在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情景)
二、本大题7小题,共34分
5.B(这里的“报”应该是“回复”“批复”)
6.C代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短语,表示……的。(A①以:因为,②以,把。B①而,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D①之:助词,“的”。②之:主谓之间,可不译)
7.C(①句是他为官之前,由于品性而深受赏识;③句是由于他的政绩,受到百姓爱戴;⑤句是说他受到信任。)
8.D(“特意拜访旧友邢邵,以叙别情”与原文不符,也与袁聿为官谨慎的特点不相符。)
9.(1)(3分)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3分)有人的带着美酒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大意1分;或:有的人,1分;将:带着,1分)
(2)(3分)东魏北齐时期,台郎中很多人不免互相结交来往,赠送礼物。(大意1分,交通:结交来往,1分;饷遗:赠送礼物,1分)
参考译文: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十八岁时,作了本州的中正官。不久,又兼任尚书度支郎,还历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
齐后主天统年间,出京担任信州刺史,信州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简不需说话州内就治理好了,从州内的官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年间,朝中御史全都出京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们都检举揭发了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全州包括僧人在内的百姓,赶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给他立碑,收敛绸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郎署的时候,正好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就结为朋友。赵彦深以后遭到淘汰,被遣放回家,由于无人拜访,大门口都长上杂草,只有袁聿修还因为老交情,到赵彦深家探问往来。赵彦深得到重用后,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虽然无愧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但他历任要职,也与赵彦深的援引有关。后来袁聿修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的才干声望所致。
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能和他相比的。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很多人不免相互来往,赠送礼物,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紬作礼物。袁聿修退还白紬不受,给邢劭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了。”
10.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 (“鸣蛙”)(4分,三点每点各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⑵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3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本大题4小题,共17分
12.(5分)D、E(D项,形式境遇一致,但都对它们各自的实质有了改变。E项,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不能靠阅读改编缩写本,还是要阅读作品原著才有帮助。)
13.(3分)、C(A.“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不对,由原文“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可见,不同的声音还是很多的;B.“只是”绝对化,原文为“往往”;D.“改写者”不对,这里的“他们”应该是“读者”。)
14.①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②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③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3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全分。共4分)
15.①阅读改写的名著虽然有时能满足一时之需,但不能给读者留下真正有用的东西;②要想提高文学艺术方面的素质,只有阅读文学原著,通过长期的浸润和熏染来实现。(或:不能急于求成去阅读那些短平快的名著改编本,而要去认真读原著,受到长期的浸润和熏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素质。)(2点,答一点2分。共5分)
四、共15分
16.(4分)答案:
(1)她想看到自己当年精心留下的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却没有看到(2分)。
(2)她想在这里回到自己逝去的青春的梦幻却没有找到(2分)。
17.(5分)答案:构思(结构)上,“蓝窗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的发展紧紧围绕“蓝窗帘”展开(2分)。内容上,“蓝窗帘”象征女主人公对平和、宁静、温馨的生活的追求。(3分;若说是在文中和“绿窗帘”形成一种对照或变化,衬托或暗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给2分))
18.(6分)答案:(1)我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的构思(结尾)讲究含蓄,小说的主题避免直白,但小说的最后一段却以作者的议论抒情直接揭示了小说主题,读者没有了想象思考的空间。(5分)
(2)我不认同这一说法(1分)。小说结构讲究完整性,删去最后一段,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还未丰满,小说主题存在太多的不定性,更缺少了深刻性。(5分)
(答“认同”或“不认同”可得1分;如能从小说构思、结构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可得3分;若能从小说主题表达、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说出理由的也可得3分;若能从两方面结合说明理由的,可得5分,合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19.(6分)支持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反对分科者认为文理分科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20.(1)两个富豪(或:人间有爱、人世真情,等等)。(2分)(2)我也会称赞他一番,而且深受感动。(2分)(3)我们还是收下吧,吃不上盐也罢。(2分)
六、60分
◆要点解读
这是一则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珍重生命。
审题的突破口在于三问三答的内涵,尤以大树的回答为要。针对小树关于怎样成长得健壮、完美的问题,大树的回答是:要吃青山、白云、蜂鸣、蛙唱-----大自然的精华;要吃鸟粪、腐叶-----吸收后可转化为成长所需的营养(如批评);要经受风雨雷电的的洗礼——在挫折中经受磨练;拒绝阴暗的情绪――拥有乐观向上的情趣。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四个写作角度。
◆正确立意:
1、2、3、4见要点解读
5、成长需要各种营养( 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书本知识、师长教导与传授的经验、艺术、体育等方面)材料中第一第二观点
6、要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乐观、坚强等)材料中第三第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