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同坐小竹排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演唱)同坐小竹排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8-04-27 07:52:29

文档简介

《同坐小竹排》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快乐的情境游戏中体验壮族民歌民风及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学习歌曲《同坐小竹排》,引导学生用中强的力度、柔美的声音演唱,体会并表现歌曲中山清水秀的美丽风光。主动的有感情的进入音乐中,参与实践。
教学重点:
1、用甜美的歌声演唱《同坐小竹排》,感受壮族民间音乐。
2、准确地为歌曲中变换拍子打节奏。
教学难点:
1、三四拍和二四拍的节奏变化。
2、最后一句衬词的学唱。
3、歌曲中四度音程的音准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早上好》问好 同学和老师相互打招呼问好。
(设计意图:选用开学第一首歌曲,也是二、三拍子组合的歌曲,为新授歌曲做铺垫。)
二、导入
1、导入
师:傣族的小卜少、小卜冒带我们看了美丽的金孔雀,今天另一个少数民族壮族的小妹小弟来接我们去参观,你们想去吗?
2、友谊之声
为了表现我们的友好,我们学学壮族小孩打招呼。
XX Xxx︱Xxx XX︱ X-︱X-‖
嗨啰里啰 嗨啰里啰 赛!
师:听,他们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嗨啰里啰嗨啰里啰赛)(播放歌曲中这一句)
相互打招呼。
(设计意图:通过友好的打招呼,解决后十六节奏,也让学生对壮族之路产生了兴趣。)
3、划竹排游戏。
1)小竹排介绍
瞧,他们乘了小竹排来了,看见过小竹排吗?
介绍小竹排:小竹排就是将许多竹子并排扎结在一起,放在水中作为交通工具,壮族小孩十几岁就会独自撑竹排了。
2)学划竹排
师:他们摇竹排的时候是有变化的,瞧!
出示二拍子、三拍子强弱规律图
3/4●○○ ︱●○○︱●○○︱●○○‖
嗨哟哟 嗨哟哟 嗨哟哟 嗨哟哟
2/4 ● ○ ︱● ○ ︱● ○ ︱● ○ ‖
嗨啰 里啰嗨啰里啰 赛!
感受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模仿撑竹排。
问: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两种拍子?
老师归纳:遇到急流时、靠岸时用划二拍子节奏,一般情况下都用三拍子的节奏划小竹排。
这下你们对小竹排有初步的了解了吧,来,赶快行动吧。
问:小朋友们坐上这样的竹排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放音乐)
3)随音乐划竹排
问:你能随着音乐准确的用二、三拍子来划竹排吗?
在2遍音乐中,让学生准确的随音乐划竹排,感受音乐拍子的交换。
4)选出模仿划竹排最像的同学当“船长”,跟着音乐出发到壮乡。
全体随音乐“划竹排”,体验“划竹排”的乐趣,2、3拍子交替进行动作。
4、参观广西壮族自治区课件,背景音乐《同坐小竹排》。
三、学唱歌曲
师:壮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平常的交谈甚至也用唱歌的方式来交流,听,他们来啦!
1、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再次聆听,出示曲谱,分辨三、二拍子。
问:这首壮族民歌这么好听,有它特别之处,你找到了吗?
3、发现三四拍部分和二四拍部分各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二拍子活泼欢快,三拍子更优美些(有情绪的演唱)
4、师生对歌,学唱字母谱
1)师:壮族的小朋友都喜欢对歌,我们也入乡随俗。老师和你们来对歌吧!
2)师生接唱。
5、歌词学唱。
1)用接唱法进行。
2)让学生边拍节奏,边唱。
四、合唱拓展
1、为歌曲配上称词3/4●○○ ︱●○○︱●○○︱●○○‖
嗨啰啰 嗨啰啰 嗨啰啰 嗨啰啰
分组进行合作(一半的学生用划竹排的动作,一半的学生用相互拍手的动作)
用甜美的歌声演唱《同坐小竹排》,
五、小结:
师:今天啊,我们同坐小竹排,浏览了壮乡的风光,壮乡山美,水美,歌更美.让我们唱起动听的歌曲和壮族小朋友再见吧!
同唱《同坐小竹排》,划竹排出教室。
课件12张PPT。同坐小竹排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嗨 啰 嗨 啰 嗨 啰 赛 赛X X X X X X嗨 啰 嗨 啰 赛 ~ ~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X X X X X X2
4嗨 啰 嗨 啰 赛 ~ ~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嗨 咗 咗 X X X X X X2
4嗨 啰 嗨 啰 赛 ~ ~ ~课件6张PPT。同坐小竹排谢谢欣赏壮族服饰
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壮族语言
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族传统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土俗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土俗字”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1950年代,中国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壮文一直没有能正式的进入到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没有进入到壮族孩子的课堂。壮文基本就是某种政治需要的摆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