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4-27 08: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导入新课《天龙八部》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西夏去娶公主,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目录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契丹族 隋唐时期,与汉族关系密切 唐朝末年,避乱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发源辽河流域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风俗叙史契丹人的生活如何?左图的人物是谁?他的贡献是?耶律阿保机北 宋上京临潢府 定都上京临潢府北 宋上京临潢府党项族 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定都兴庆府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了西夏文字东京
(开封)北 宋辽上京临潢府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占领燕云十六州 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二:辽与北宋的和战东京
(开封)北 宋辽上京临潢府 宋太祖(赵匡胤)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转向防御东京
(开封)北 宋辽上京临潢府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面对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袪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东京
(开封)北 宋辽上京临潢府 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战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对社会经济而言:③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但保持着辽宋和平稳定的局面。。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①对北宋政府而言: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进攻北宋 北宋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西夏立国时间短,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巨大损失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东京
(开封)北 宋辽西夏上京临潢府兴庆府 订立宋夏和约 元昊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想一想: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 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辽、西夏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发动战争,非正义;北宋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战和澶渊之战宋夏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约 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①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②对社会经济而言:③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1.如果你想考察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 )
A、开封和宁夏 B 、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辽宁和宁夏D2.宋辽、宋夏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腐败B3.10世纪初,定都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少数民族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
A、鲜卑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B4.发生澶州之战时,坚决主张抵抗辽军的北宋宰相是( )
A、寇准 B、魏征
C、王安石 D、苏辙A作业:背诵本课重要内容
做练习册祝你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