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物理教科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章末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4-27 14: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其中1~7为单选题,8~12为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年4月4日,长春,月全食天象.17时整,半影月食开始,19时54分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20时06分01秒月球移出地球本影,期间有12分01秒左右可以观测到铜红色的红月亮.则(  )
A.19时54分是时刻
B.20时06分01秒是时间
C.12分01秒是时刻
D.在观测月全食时可将地球看成质点
答案 A
2.如图1所示,一架执行救援任务的直升机悬停在空中,救生员抱着伤病员,缆绳正在将他们拉上飞机.若以救生员为参考系,则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图1
A.伤病员
B.直升机
C.地面
D.直升机驾驶员
答案 A
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x=24t-1.5t2 (m),根据这一关系式可以知道,物体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1.5 s B.8 s C.16 s D.24 s
答案 B
4.如图2所示,甲、乙两物体从地面上某点正上方不同高度处,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的质量比乙的质量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
A.甲、乙可能在空中相撞
B.甲、乙落地时的速度相等
C.下落过程中,甲、乙速度变化的快慢相同
D.从开始下落到落地,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答案 C
解析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下落过程中,甲、乙速度变化的快慢相同,甲、乙不可能在空中相撞,选项A错误,C正确;根据v=2gh,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t=,故两物体到达地面时速度不相同,选项B错误;由平均速度==知两物体平均速度也不相等,选项D错误.
5.汽车进行刹车试验,若速率从8 m/s匀减速至零,用时1 s.按规定速率为8 m/s的汽车刹车后拖行距离不得超过5.9 m,那么对上述刹车试验的拖行距离的计算及是否符合规定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拖行距离为8 m,符合规定
B.拖行距离为8 m,不符合规定
C.拖行距离为4 m,符合规定
D.拖行距离为4 m,不符合规定
答案 C
6.在如图3所示的v-t图像中,A、B两质点同时从同一点沿一条直线开始运动,运动规律用A、B两图线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3
A.t=1 s时,B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B.t=2 s前后,B质点运动方向和加速度方向均发生改变
C.A、B同时从静止出发,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D.在t=4 s时,A、B两物体相遇
答案 C
解析 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速度的正负发生变化,显然在t=1 s时,B质点运动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改变;t=2 s时,B质点运动方向改变,但加速度方向并没发生变化,故A、B错误.由题图可知,t=0时,A、B两质点v=0,此后2 s内vA>0,vB<0,则C正确.t=4 s时,两者速度相同,但不相遇,故D错误.
7.汽车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后立即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在整个加速阶段和整个减速过程中,下列物理量不相同的是(  )
A.位移 B.时间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答案 C
解析 汽车加速阶段加速度为a,减速阶段加速度为-a,故加速度不同;加速阶段1=,减速阶段2=,故两段平均速度相同;由v=at1=at2得t1=t2;由x=t得,x1=x2,故选C.
8.如图4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 s内由0增加到100 m/s;如图乙所示,汽车以108 km/h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 s内停下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
A.10 s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 m/s
B.2.5 s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 m/s
C.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快
D.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
答案 BD
解析 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火箭的速度改变量Δv=v2-v1=100 m/s-0=100 m/s,选项A错误;108 km/h=30 m/s,汽车的速度改变量Δv′=v2′-v1′=0-30 m/s=-30 m/s,选项B正确;根据a=得,火箭的加速度a1===10 m/s2,汽车的加速度a2===-12 m/s2,所以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慢,选项C错误,D正确.
9.如图5所示,三个质点A、B、C同时从N点出发,分别沿图示路径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5
A.从N到M的过程中,B的位移最小
B.质点A到达M点时的瞬时速率最大
C.从N到M的过程中,A的平均速率最大
D.从N到M的过程中,三质点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 CD
解析 三个质点A、B、C均由N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点,初末位置相同,知位移相同,故A错误;题中没有说明质点的速率变化规律,故不能说明质点A到达M点时的瞬时速率最大,故B错误;三个质点A、B、C均由N点沿不同路径运动至M点,A的路程最长,所用时间相等,则A的平均速率最大,故C正确;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等,则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
10.如图6所示为两个物体A和B在同一直线上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运动的v-t图线,已知在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则(  )
图6
A.A、B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
B.3 s内物体A的平均速度比物体B的大
C.A、B两物体在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t=1 s时,两物体第一次相遇
答案 CD
解析 由图像的“面积”读出两物体在3 s内的位移不等,而在第3 s末两个物体相遇,可判断出两物体出发点不同,故A错误;由图像的“面积”读出两物体在3 s内B的位移大于A的位移,则B的平均速度大于A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在减速阶段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aA=-2 m/s2,aB=-1 m/s2,故aA∶aB=2∶1,故C正确;由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1~3 s内A、B两物体位移相等,且第3 s末两个物体在途中相遇,所以t=1 s时,两物体相遇,选项D正确.
11.下列给出的四组图像中,能够反映同一直线运动的是(  )
答案 BC
解析 A、B选项中的左图表明0~3 s内物体做匀速运动,位移正比于时间,加速度为零,3~5 s内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a==2 m/s2,A错,B对;C、D选项中左图0~3 s内位移不变,表示物体静止(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3~5 s内位移与时间成正比,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v==2 m/s,a=0,C对,D错.
12.竖直的墙壁上AE被分成四段相等的部分,一物体由A点从静止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7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图7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vC∶vD∶vE=1∶∶∶2
B.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B=vD-vC=vE-vD
C.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
D.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C
答案 AC
解析 由t=,物体到达B、C、D、E的时间之比为tB∶tC∶tD∶tE=1∶∶∶2,根据v=gt,得vB∶vC∶vD∶vE=1∶∶∶2,A正确,B错误;显然vB=,而=,所以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C正确,D错误.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13.(6分)某同学用图8甲所示装置测定重力加速度.(已知打点频率为50 Hz)
图8
(1)实验时下面步骤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
A.释放纸带 B.打开打点计时器
(2)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实验时重物连接在纸带的________(填“左”或“右”)端.
(3)图乙中是连续的几个计时点,每个计时点到0点的距离d如下表所示:
计时点
0
1
2
3
4
5
6
距离d/cm
0
6.00
12.50
19.30
26.50
34.10
42.10
根据这些数据可求出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为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BA (2)左 (3)9.72 m/s2
解析 (1)根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步骤,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顺序为B、A.
(2)纸带与重物相连的那端最先打点,故点的分布比较密集些,所以重物连接在纸带的左端.
(3)我们用逐差法来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
a= m/s2≈9.72 m/s2.
14.(6分)如图9所示,为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片A、B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两者间距为d.
图9
(1)当小车匀加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两挡光片先后经过的时间为Δt1和Δt2,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2)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
A.增大两挡光片宽度b
B.减小两挡光片宽度b
C.增大两挡光片间距d
D.减小两挡光片间距d
答案 (1) [-] (2)BC
解析 (1)两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
vA=,vB=
根据v-v=2ad,
得:a= [-].
(2)本实验测速度的原理是用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所以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越短,即宽度越小,误差越小;另外,两挡光片间距越大,误差越小.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5.(8分)屋檐上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 m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10所示(g取10 m/s2),问:
图10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答案 (1)3.2 m (2)0.2 s
解析 (1)根据比例关系,从上到下相邻水滴间距离之比为1∶3∶5∶7,而2、3两滴间距离为1 m,所以总高度H=×1 m=3.2 m.
(2)根据H=gt2,代入数据得,t=0.8 s.
滴水时间间隔Δt==0.2 s.
16.(10分)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5 m/s,取g=10 m/s2.问:
(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运动员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到达地面?(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1)305 m (2)9.85 s
解析 (1)设运动员自由下落的高度为h1,则此时速度为v1,有v=2gh1 ①
打开降落伞做减速运动时满足:v-v=2ah2 ②
式中v2=5 m/s,a=-14.3 m/s2,h2=125 m
联立①②解得h1=180 m ③
所以总高度为H=h1+h2=(180+125) m=305 m ④
(2)设第一过程经过的时间是t1,有
h1=gt ⑤
第二过程经过的时间是
t2== s≈3.85 s ⑥
所以总时间为t=t1+t2=9.85 s ⑦
17.(10分)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运动,其图像如图11所示.试计算:
图11
(1)从乙车开始运动多少时间后两车相遇?
(2)相遇处距出发点多远?
(3)相遇前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答案 (1)4.83 s (2)17.5 m (3)3 m
解析 从图像知两车初速度是v0=0,加速度分别为a1== m/s2,a2== m/s2,做匀加速运动.
(1)两车相遇时位移相等,设乙车运动t时间后两车相遇,则甲、乙两车位移分别为x1=a1(t+2 s)2,x2=a2t2,由于x1=x2,所以a1(t+2 s)2=a2t2,代入数据解得t′=(2-2) s(舍去),t=(2+2) s≈4.83 s.
(2)相遇点离出发点的距离x2=a2t2=××4.832 m≈17.5 m.
(3)由图可知甲车行驶t4=4 s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两车距离最大,Δx=x甲-x乙=×3×4 m-×3×2 m=3 m.
18.(12分)某一长直的赛道上,有一辆F1赛车,前方200 m处有一安全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前进,这时赛车从静止出发以2 m/s2的加速度追赶.
(1)求赛车出发3 s末的瞬时速度大小;
(2)赛车何时追上安全车?
(3)追上之前与安全车最远相距多少米?
(4)当赛车刚好追上安全车时,赛车手立即刹车,使赛车以4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问两车再经过多长时间第二次相遇?(设赛车可以从安全车旁经过而不发生相撞)
答案 (1)6 m/s (2)20 s (3)225 m (4)20 s
解析 (1)赛车在3 s末的速度
v=at3=2×3 m/s=6 m/s.
(2)赛车追上安全车时有v0t+s=at2,
代入数据解得t=20 s
(3)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则有
t′== s=5 s,
则相距的最远距离Δx=v0t′+s-at′2
=(10×5+200-×2×52) m=225 m.
(4)两车相遇时赛车的速度v1=at=40 m/s,赛车减速到静止所用的时间t1== s=10 s,赛车减速到静止前进的距离xmax==200 m,相同的时间内安全车前进的距离x=v0t1=10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