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 )音。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1.人:进入。
2.初日:初升的太阳。
3.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4.禅房:僧侣的住所。
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
6.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
7.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
8.但:只。
9.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词语注释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情?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提问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思想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018年4月18日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幼年随父自中亚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任永王幕府并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61岁卒于当涂。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集》 。2018年4月18日1.郭:外城
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
4.孤蓬:又称“飞蓬”,这里比喻飘泊无定的游子
5.征:远行
6.浮云:漂浮的云
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
9.自兹去:从此离开10.萧萧:马的叫声
11.班马:离群的马,此指载人远离的马
词解2018年4月18日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译诗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2018年4月18日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首联对偶,
别开生面 颔联点题,
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写景,分别处的山水,色彩明丽。 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颈联抒情,对偶
情景交融。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分析尾联细节描写。 抒发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绪。 2018年4月18日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
2018年4月18日 本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总结2018年4月18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如果说上文的缺月与疏桐象征着一个残缺有憾的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 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 “孤鸿”便成了此刻心事浩茫的“幽人”的一个幻象。这两个意象如此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使词人有些悲哀又有些狂乱地沉浸到他的想象世界中去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它“嘎嘎”地惊叫着,又怀着无限幽恨似的回顾,然而没有人去抚慰它凌乱的毛羽,也没有人分担它对死亡的恐惧。这一切一切,只有词人感同身受。 虽然最终没有罹难,但牢狱之灾的余悸犹存,词人心头仍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他正“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而“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世态是凉薄的,或许还有初至生地的不适,难怪词人在这个夜晚失眠。 因沙粒逐渐地积留而存在的沙洲,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温柔乡,而是寂寞且寒冷、随时可能消失的沙洲。与其说这里是词人心中最后的归宿,不如说是他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下一个决定前的一个暂栖地——我们知道词人现在处于入世理想暂时破灭了的状态,他需要一种新的人生理念来支撑自己。正如这鸿雁终究是要飞的一样,词人终究要遨翔在情性的壮志里,超越目前的陷境。 黄州成全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也成就了苏轼一生文学的巅峰。黄州在词人生命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在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寞之后,词人成熟于灾难后的再生,变得淡泊和静定,无与伦比的文学光芒终于从他身上散发出来。
三、品读鉴赏: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6.全篇把握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7、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比兴)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8.总结:本词的写作特色和主旨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前期中期后期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卜算子·咏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为词牌名。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寂寞:孤单冷清。 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著(zhuó):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更著:又遭到。
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一任:任凭。
群芳:群花、百花。隐指权臣、小人。
妒(dù):嫉妒。零落:凋谢。
碾(niǎn):轧碎。
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译文 驿站之外断桥旁边,梅花寂寞绽放,无人过问、无人欣赏。天已黄昏,愁绪纷繁,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 请说一说上下阕的意思:上阕:下阕:写梅花孤独开放的恶劣环境写梅花坚贞而高洁的优秀品质* 想一想,梅花在词中象征着什么? “成泥“
梅受摧残
“作尘”
坚守情操
“香如故”
不变志节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因为酷爱,所以写有很多歌咏梅花的诗作,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人笔下的梅花形象,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这首《卜算子》,也是明写梅花,暗写抱负。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你知道吗?词人与词 词作中,一个“愁”字,表现了梅花的寂寞与无人问津,渗透的更是作者本身的孤独。下阕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被打压的政治遭遇,而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梅花伶仃的孤芳自赏,陆游立志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这首词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凌寒怒放的梅花,抒发自己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和诋毁,不惧排挤和打压的坚贞高洁的情操。说说与“梅”有关的古诗词: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