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8】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7 11:40:22

文档简介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
考查知识分析
试题特点分析
复习建议
划分朗读节奏
1.直接划分朗读节奏;
2.判断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1.首先要每篇文章的重点,认真复习,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要熟读成诵。对于那些难点内容也要想办法突破;
2.通过练习积累巩固,寻找规律,归纳方法,活学活用;
3.适当增加一些浅显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实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虚词
1.解释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判断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正误
文言语句翻译
1.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判断翻译语句的正误
内容概括与分析
1.概括主旨;
2.概括人物性格;
3.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例1.(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1cnjy.com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考点一:解释实词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③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解释。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联系课内所学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的意思。A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阻断了。溯:逆流而上。
B句意:(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C句意:来不及返回去看。顾:看,回头看。
D句意: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即:就是。
【答案】①逆流而上 ②延长 ③看,回头看 ④就是
【方法技巧】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21*cnjy*com
考点二:划分朗读节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方法技巧】
朗读节奏划分的解题思路:
(1)理解内容,准确划分。对句子内容充分理解,弄懂句意,会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2)根据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划分朗读节奏。
(3)熟悉文化常识,明确专有名词或固定结构。时日、官职、姓氏、地理等文化常识方面的词语,句中出现专有名词或固定结构,这些词语中间一般不划分停顿。
考点三:翻译文言语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虽”“奔”等关键词的翻译。2句注意“许”的翻译。
【答案】①2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方法技巧】
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句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看看该句是否是特殊句式,最后根据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时可按照常用的“删、留、补、调、换”等方法译出句子。能使用直译的尽量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可以意译。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将词语的意思落实到位。【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四:分析概括内容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21*cnjy*com
【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
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方法技巧】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型的题目时,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方法有三种,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例2.(2017·青岛)文言文阅读。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考点五: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联系课内所学解释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用法。
例句:而他的父亲被虏去。其:他的,代词
A句意: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其:他的,代词
B句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加强反问语气,助词
C句意: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其中的 代词
D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其:恐怕 ,表推测语气。
故选:A
【方法技巧】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2017·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A. 棹数小舟??棹: B. 不亦颠乎?????? 颠: C. 渐激渐深 激: D. 转转不已?????? 已: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21教育网
3.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这篇文章说明什么道理?

二、(2017·德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
1.与“人不知而不温”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三、(2017·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www.21-cn-jy.com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便舍船,从口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 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四、(2017·北京)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1·cn·jy·com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2-1-c-n-j-y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21·世纪*教育网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来源: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版权所有:21教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4.【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参考译文: 【乙】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六、(2017·庆阳)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乙】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兵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军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
七、(2017·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3.【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八、(2017·湖州)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 (2)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长,南游云梦
及鲁肃过寻阳
B.破涕为笑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C.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七百里,高万仞
D.恨丹液未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翻译下列语句。
(1)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2)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九、(2017 ·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閟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2·1·c·n·j·y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②閟:通“秘”,幽深。③偕计:随同计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 器:
(2)家贫,蓄古琴(留存) 蓄:
(3)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 延:
(4)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 造: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轻舟往返,甚惬素心。  
②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就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十、(2017·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子过矣( )(2)尔辈以此究物理( ) (3)比至国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十一、(2017·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垓下之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壁:
(2)持短兵接战
兵:
(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4)吾为若德
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①项王瞋目而叱之
②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4.从选文看,你认为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十二、(2017·荆州)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①。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②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③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④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自矜]自夸。②[释担]放下担子。③[颔]点头。④[忿然]气愤的样子。
(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 B.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C.走送之 走:行走 D.礼愈至 至:周到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弗之怠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下面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 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4.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嗜学”与“家贫”这一尖锐矛盾写起,初步展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
B. 文章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精神。
C.文章用先达的骄矜暴躁与自己的虔诚恭敬对比,反映了品德修为重于求学的道理。
D.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青年学子要刻苦读书。
5.下面对《卖油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从卖油翁娴熟的技艺中获得启示,练就了举世无双的箭术。
B.卖油翁虽有高超技艺,却不被承认,遭到康肃公嘲笑,最后还被赶走了。
C.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
D.卖油翁是一位民间高人,他有一手绝活,还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道理。
6.用“/”给《卖油翁》中画线句子断句。(划三处)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十三、(2017·枣庄)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www-2-1-cnjy-com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选文(乙)出自西汉  编订的史书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丙)  。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
考点扫描☆名师点拨
考查知识分析
试题特点分析
复习建议
划分朗读节奏
1.直接划分朗读节奏;
2.判断朗读节奏划分的正误
1.首先要每篇文章的重点,认真复习,对其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要熟读成诵。对于那些难点内容也要想办法突破;
2.通过练习积累巩固,寻找规律,归纳方法,活学活用;
3.适当增加一些浅显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实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虚词
1.解释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判断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正误
文言语句翻译
1.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判断翻译语句的正误
内容概括与分析
1.概括主旨;
2.概括人物性格;
3.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考点剖析☆聚焦高频
例1.(2017·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源:21cnj*y.co*m】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考点一:解释实词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③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解释。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联系课内所学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的意思。A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阻断了。溯:逆流而上。
B句意:(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
C句意:来不及返回去看。顾:看,回头看。
D句意: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即:就是。
【答案】①逆流而上 ②延长 ③看,回头看 ④就是
【方法技巧】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二:划分朗读节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方法技巧】
朗读节奏划分的解题思路:
(1)理解内容,准确划分。对句子内容充分理解,弄懂句意,会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2)根据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划分朗读节奏。
(3)熟悉文化常识,明确专有名词或固定结构。时日、官职、姓氏、地理等文化常识方面的词语,句中出现专有名词或固定结构,这些词语中间一般不划分停顿。
考点三:翻译文言语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虽”“奔”等关键词的翻译。2句注意“许”的翻译。2-1-c-n-j-y
【答案】①2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②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方法技巧】
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句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看看该句是否是特殊句式,最后根据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时可按照常用的“删、留、补、调、换”等方法译出句子。能使用直译的尽量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可以意译。要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将词语的意思落实到位。
考点四:分析概括内容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
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方法技巧】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类型的题目时,首先要对全文的大意有个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主要方法有三种,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例2.(2017·青岛)文言文阅读。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考点五: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联系课内所学解释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用法。
例句:而他的父亲被虏去。其:他的,代词
A句意: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其:他的,代词
B句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加强反问语气,助词
C句意: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其中的 代词
D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其:恐怕 ,表推测语气。
故选:A
【方法技巧】
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
(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过关☆专项突破
(2017·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A. 棹数小舟??棹: B. 不亦颠乎?????? 颠: C. 渐激渐深 激: D. 转转不已?????? 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答案】①棹:划船②颠:通“癫”,疯狂③激:冲击④已:停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怅恨久之?????? 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
【解析】A. 在 / 在 B.是 / 竟然 C. 助词,的/ 凑足音节,无意义 D. 代词,他 /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答案】A
3.翻译下列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解析】关键词翻译准确,大意对即可。关键词:尔辈:你们这些人;物理:事物的道理;是:这;木杮:木片;为:被;去:离开。
【答案示例】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携带走了呢? 4.这篇文章说明什么道理?

【解析】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可用原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或: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大意对即可)
二、(2017·德州)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1.与“人不知而不温”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解析】此题考查连词“而”的用法。“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转折,A.表承接
B.表转折 C. 表承接 D.表并列。故选B。
【答案】B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论语》的写作特点。《论语》形式上的特点是:语录体,语言简练,多格言警句等。内容上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修养和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对话。
【答案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三、(2017·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A.便舍船,从口入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复行数十步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根据积累和句意回答。A.进入 / 在国内 B.走 / 走
C.房屋 / 舍弃 D.这 / 去,往
【答案】B
2. 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流畅,大意对即可。关键词:云:说;率:带领;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乡邻;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教育网
【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www-2-1-cnjy-com
3.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这句话要结合全文写的桃花源内的景象和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来思考。
【答案】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2017·北京)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析】A. 时令 / 时间。 B. 和睦 / 和煦。 C. 胜利/ 胜利。 D. 护城河/ 池塘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守城者)弃城而逃
【解析】此题要注意补充主语守城者。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乙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解析】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到多助”意思。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______ 得道多助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
【材料链接】翻译: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五、(2017·邵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联系课内所学,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解释。
【答案】①乐: 以…为乐; ②佁然:呆呆的样子。 ③益: 更加。 ④恨:遗憾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 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如土石何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理解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和自己的积累来推断词语意思即可。
A.①而:表修饰 / ②而:表转折; B.①以:因为 / ② 以:因为;
C.① 之:的 / ② 之:代词,当时的情景; D.①其:代词,小溪 / ②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答案】B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
【答案】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小溪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整夜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4.【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   的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   的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答案】【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 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参考译文: 【乙】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六、(2017·庆阳)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小惠未徧 通“遍”,遍及、普遍。
③再鼓之,必走 击鼓进军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快,急速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 一一明察,(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
【乙】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兵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皷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曺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的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军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
七、(2017·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www.21-cn-jy.com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 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和自己的积累来推断词语意思即可。
【答案】(1)使……饥饿 ⑵同“横”, 梗塞,指不顺 ⑶游历 ⑷一年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流畅,大意对即可。关键词:所以:用……的方法(方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益:增加。入:在国内 ;弼:辅佐;
出:在国外;恒:常常
【答案】⑴用这样的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3.【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选文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乙】文主要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能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
【答案】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参考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再次发愤阅读。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信任他。
于是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惠王,不用他。又向东到了赵国,赵相奉阳君不听他的劝说。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八、(2017·湖州)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①
[唐]李白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②,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耑乃稚子嬉游在旁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
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④.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潈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⑤,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选自《李太白全集》)
【注释】①从侄:堂侄。耑:即李耑,李白的堂侄。 ②《子虚赋》:汉代司马相如代表作,其中描写了云梦的壮美景象。 ③七泽:传说楚国古有七个水泽。云梦:属“七泽”之一。 ④香炉:庐山香炉峰。 ⑤丹液:传说中的金丹,服用后可成仙。白龙:传说中仙人的坐骑。 ⑥孤负:辜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 (2)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和自己的积累来推断词语意思即可。
【答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窥: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长,南游云梦
及鲁肃过寻阳
B.破涕为笑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C.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
方七百里,高万仞
D.恨丹液未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理解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和自己的积累来推断词语意思即可。
A.等到 / 等到 B.涕:眼泪 / 涕:眼泪 C. 正 / 方圆 D. 完成 / 完成
【答案】C
3.翻译下列语句。
(1)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③之壮观。

(2)孤负⑥夙愿,惭归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流畅,大意对即可。关键词:(1)及:等到;览:观看。(2)⑥孤负:辜负。
【答案】(1)等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
(2)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期望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4.上文与《送东阳马生序》都是临别赠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写出李白和宋濂对后辈寄予了怎样的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宋濂: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和感受,希望马生刻苦学习。
李白:描绘自己游庐山时所见的壮美景象,叙写所不能见到的胜景,希望李耑精神振奋地前往庐山游历(像自己年轻时一样向往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大人让我诵读《子虚赋》,我就很向往其中的描述。长大后,游览了南方的云梦泽,观看了七个沼泽的壮观景象。
当初,我的叔父从长沙被贬回到嘉兴,当时我在半道拜见他,在树林里喝酒。你还是个小孩,在旁边游戏。现在已经长大,很是秀气。我很久前就衰老了!见到你很欣慰,想起从前的悲伤往事,不禁又破涕为笑。
你又告诉我要去远方,去登西边的香炉峰。长山纵横,大江回旋。瀑布从天而落,似乎和银河争流;腾起的彩虹,奔驰的雷电,光照所有的山谷,这是天地间的奇异景观。那山上有方湖、石井,我们无法看到。
羡慕你此次出行,能和仙鹤一同长啸。遗憾的是没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也没有腾云驾雾的白龙,让秦朝时的挥鞭,前去桃花源。我没有实现夙愿,惭愧的回到名山,期望以后,我们能携手攀登五岳。
九、(2017 ·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閟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②閟:通“秘”,幽深。③偕计:随同计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 器:
(2)家贫,蓄古琴(留存) 蓄:
(3)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 延:
(4)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 造:
【解析】考查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句意:(1)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器重他。器:器重。 (2)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蓄:留存。(3)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延:邀请。(4)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造:拜访。
【答案】 (1)器:器重 (2)蓄:留存 (3) 延:邀请 (4) 造:拜访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理解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联系课内所学,根据平时积累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例句: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以:来。
句意:A.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以:因为。B.家中贫困穷苦,没有办法得到书籍来观看。以:来。 C.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称自己为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以:把。D.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以:认为。
【答案】B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轻舟往返,甚惬素心。  
②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  
【解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中重点词语:惬:惬意;素:平淡。②句中重点词语:礼:礼节;嘉:赞许。
【答案】①(他)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和松岛之间,使自己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②(王廉)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就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A.有误,原文是“每当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和邻居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
【答案】A
参考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即有卓越的才能,(为人)散淡粗疏没有做什么事。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间茅草屋,湖的西面有个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子和邻里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他住的地方水泉树木幽深隐蔽,一草一花,都让人流连忘返。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成为师友,徐凝便教方干做格律诗。方干有赠徐凝的诗,说“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的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做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方干)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确定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郃等人汇集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合编成十卷。
十、(2017·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子过矣( )(2)尔辈以此究物理( ) (3)比至国 (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联系课内所学,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解释。
【答案】(1)犯错误(动词)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关键词翻译准确,大意对即可。关键点:(1)①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②“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2)①道:道理、方法、措施;远甚:差得远。21·cn·jy·com
【答案】(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
(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答案】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当今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附译文: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弄颠倒了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弄颠倒了,我还认为您弄颠倒了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统者)啊?”21cnjy.com
商君站立有一会儿,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回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这些人,要通过这事来推究事物的道理。一个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理天下的人却很糊涂啊。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等到商君回到国都,就革除旧弊,施行新的政策,广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来管理国家。几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国家安定了,这原来是商於子的功劳啊。
十一、(2017·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垓下之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壁:
(2)持短兵接战
兵:
(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4)吾为若德
德:
【解析】考查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壁:修筑壁垒 (2)兵:兵器 (2)被:遭受 (4)德:恩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①项王瞋目而叱之
②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修饰/转折;B.没有用来什么的办法/没有用来什么的办法;C怎么样/怎么样; D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故选A。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矣:了;身:亲自;余:连接整数和零数;当:抵挡;破:打垮,打败。服:降服;败北:战败;遂:于是,就。②中重点词语有:地方:土地方圆;亦:也;王:称王;愿:希望; 无以:无法。
【答案】①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了,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于是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②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从选文看,你认为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联系全文,根据人物言行分析。从文中勾画出描写项羽言行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概括项羽的言行。
答案示例:重情重义、勇猛善战、光明磊落、过于自尊,固执己见。(合理即可)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21*cnjy*com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十二、(2017·荆州)古诗文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①。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②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③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④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自矜]自夸。②[释担]放下担子。③[颔]点头。④[忿然]气愤的样子。
(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 B.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C.走送之 走:行走 D.礼愈至 至:周到
【解析】C项中,走:跑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弗之怠
C.益慕圣贤之道??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解析】B项中,“之”是代词,其他各项是结构助词“的”。
3.下面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篇从美酒佳肴到拔剑四顾,由乐景入悲情,形成强烈反差,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B.“冰塞川”“雪满山”暗喻诗人仕途受阻,世道多艰,寄寓着无限的悲苦与无奈。
C. 诗中碧溪垂钓、乘舟梦日,表现了诗人避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纵情山水的人生选择。
D.诗的结尾,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解析】C项“碧溪垂钓”“乘舟梦日”反映了诗人希望获得机会,有为于当世的理想抱负。
4.下面对《送东阳马生序》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从“嗜学”与“家贫”这一尖锐矛盾写起,初步展现了作者勤奋学习的态度。
B. 文章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作者不畏艰辛、刻苦学习的精神。
C.文章用先达的骄矜暴躁与自己的虔诚恭敬对比,反映了品德修为重于求学的道理。
D.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青年学子要刻苦读书。
【解析】C项用先达的态度与自己去学的态度对比,反映自己求学之诚恳。
5.下面对《卖油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陈康肃公从卖油翁娴熟的技艺中获得启示,练就了举世无双的箭术。
B.卖油翁虽有高超技艺,却不被承认,遭到康肃公嘲笑,最后还被赶走了。
C.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
D.卖油翁是一位民间高人,他有一手绝活,还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道理。
【解析】D项准确反映了文章中心意思。
6.用“/”给《卖油翁》中画线句子断句。(划三处)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答案】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伺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解析】抓住三个关键词:援疑:提出疑问;质理:询问道理;请:请教。语句通畅即可。
十三、(2017·枣庄)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2·1·c·n·j·y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1*cnjy*com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出处:21教育名师】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选文(乙)出自西汉 刘向 编订的史书《 战国策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A.使……听到 / 听说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偶尔,间或 / 一会儿。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 受蒙蔽,应受蒙蔽而不明 / 遮蔽。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只是 / 只是。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解析】连词,表示顺接 / 连词,表示转折。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介词,对于,向 / 介词, 在。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的人 / ……的人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的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解析】第一句话,注意这是疑问语气。“孰”,疑问代词,谁,哪个。句意为: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第二句话,注意“知”,知道;“劳”,劳苦。句意为: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 ;(丙) 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关键诗句“出没风波里”中可知,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第二问: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可知,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第三问: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中可知,晏子希望景公关系天下百姓疾苦。【版权所有:21教育】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谈话技巧。结合两文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等语句中可知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从“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寡人闻命矣”等语句中可知,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甲)(丙)参考译文:
(甲)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波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丙)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