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透过诗,后人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牧童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一作),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21教育网
二、词句注释
(1)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铺:铺开。
(3)横野:辽阔的原野。
(4)弄:逗弄,玩弄。
(5)饱饭:吃饱了饭。
(6)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白话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21cnjy.com
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汉密哈顿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21·cn·jy·com
3.总结: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通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www.21-cn-jy.com
五、中心思想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2·1·c·n·j·y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板书设计
牧童
草 六七里
笛 三四声
归来 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
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收集我们学过的有关牧童的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