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短文两篇《爱莲说》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短文两篇《爱莲说》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8 15:29: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爱莲说》教学设计
首先从“爱莲说”这一文题切入。“说”是一种文体,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么“爱莲说”也就是“说说爱莲花的道理”。究竟道理何在呢?这也就成了这节课的一个主问题。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这个主问题的追问在这节课上主要呈现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
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之所以喜爱莲花,首先是因为莲花高洁、芬芳、端庄的形象之美。
这个环节教师有两个简单的设问: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先译一译,再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可爱的花。
2.“莲”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找出原文,译一译,读一读,背一背。
作者通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总起以及用陶渊明对菊、世人对牡丹的爱做铺垫,引出自己对莲的独特爱好,并且用七个整齐而错落有致的短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莲花的“可爱”之态。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自然地落实“蕃”“濯”“益”“亵”等实词的解释以及“之”“焉”等虚词的用法。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的节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音韵之美,领会莲花高洁、芬芳、端庄的形象之美。21cnjy.com
第二个环节:在结合注释,读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者喜欢莲花,实际上是在赞美君子的正直高洁的气节。21·cn·jy·com
这个环节也有两个设问: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先译一译,再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评价这几种花?2·1·c·n·j·y
2.结合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以及下面对周敦颐的介绍,说说作者所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格。
补充资料
周敦颐,北宋人,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为官廉判明断,史上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请看“敦颐断案”的故事——21·世纪*教育网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 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www-2-1-cnjy-com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入了对周敦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为人,从而更好地理解以花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更好地理解“君子”的品格。
第三个环节:通过对最后三句话不同句式的表达,特殊顺序的安排,体会作者爱莲的第三层含义,即对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的嘲讽,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在细致入微地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重音的处理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句话。2-1-c-n-j-y
这个环节也有两个设问:
文章结尾的三句话分别用了哪三个不同的句式,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句话为什么没有采取和前一句话一一对应的顺序,而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呢?
请看课堂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三句话,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请一位同学来译一译这三句话。
生1:喜欢菊花的人,陶渊明之后很少有人。喜爱莲花的人,除我之外没有其他人了。喜欢牡丹的人,当然有很多人。21*cnjy*com
生2:“陶后鲜有闻”应该翻译成“ 陶渊明之后很少有听说过。”
师:非常好。“闻”是听说的意思。落实几个关键词:鲜,少;闻,听说;宜,应当。
生2:“同予者何人”应该翻译成“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师:纠正得非常好。因为这是——
(众)生:(齐)反问句。
师:好,我们来看这三句话,分别是什么句式?
生3: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师:那这三种不同的句式有怎样不同的情感表达效果呢?
生3:不赞成陶渊明那样的隐士;能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做君子的人非常少;人们都向往富贵。
师:这位同学说出了这三句话表达的意思,但还没有品味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和情感色彩。还有哪位同学从语气和情感上来分析一下这三句话的不同效果?
生4:陈述句很平淡,反问句有强调的作用,感叹句表示情感强烈。
师:我们刚才把两位同学的意见结合一下,先用平淡的语气评菊花,其实是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面的两句议论;反问语气强调没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表达内心的孤独;“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同学们再读读,你品出点什么意味?21教育网
生:(零落的)“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
师:讽刺什么呢?
生5:社会的腐败。
师:腐败太宽泛了,对牡丹的喜爱影射了什么呢?
生:追逐名利,向往富贵
师:非常好!因为我们前面说过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感叹句式是对追逐名利、向往富贵的世风的嘲讽。老师还有一个疑惑,我们一起来看看最后三句话的顺序。如果按照与上面三句话一一对应的顺序,就应该先说爱菊花的人,再说爱牡丹的人,最后说自己爱莲花,这样可以更好地突出自己的志向。可现在为什么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说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6:我觉得是按照作者的情感来安排的,越到后面情感越强烈。
师:有点意思,那作者是要强烈地表达什么呢?
(课堂沉默数秒)
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强烈地讽刺当时社会的人们都追求名利,所以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
师:哦,说得非常好。看来,周敦颐说自己爱莲,还不单单是要说自己对君子之德的追求,还有一个用意,即要讽刺当时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到最后说,是要用爱菊、爱莲之人的少来衬托爱牡丹之人的多,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www.21-cn-jy.com
下面,让我们尝试读出这三句话中丰富的情感来。我们朗读时可以通过对语音的轻重、语速缓急的不同处理来有效地表达情感。同学们,来试试看!
(学生投入地自由吟诵)
师:“噫”怎么读
(众)生:“噫——”
师:对,要拖长点儿表示感叹,每句话哪些字要重读表示强调?
(众)生:“鲜”何”“众”
师:咱们一起来吟诵最后三句话。
师生:(入情齐读)“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