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课件+导学案(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1《风筝》课件+导学案(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8 15:41:11

文档简介

《风 筝》(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鲁迅及其重要作品;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我”的情感变化。
[预习指导]
阅读指导
散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然后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写得怎样”四个问题去文中寻找解答,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了。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6)以事理为线索。
2.走进作者(方法指导:在相关书籍、网络上查阅资料。将资料整合归纳,提炼出关键信息。)
鲁迅(18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散文诗集____等。
3.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词句意, 并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líng dīng( )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sù shā( ),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dàng yàng( )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xián wù( )他。
4)他那是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bù kān( )。
5)我huǎng rán dà wù(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6)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恨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kǔ xīn gū yì( )地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 )厌恶。 ( )形容忽然醒悟。
( )虐待人而致死。 (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别人所达不到的。
( ) (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4.大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课后巩固练习
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怨恨 宽恕 胡涂 肃杀
寒威 希求 辛苦 虐杀
绝望 断绝 折断 惩发
装饰 樵悴 惊异 条纹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本事一番善意,却惹上这种麻烦,他禁不住自怨自艾起来。
B.王老师为了将这道物理题讲得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无所不用其极。
C.对于这个结果的不满,大家差点弄得剑拔弩张。
D.这两支队伍旗鼓相当,这场球赛精彩可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理想的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
走进人民公园,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海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傅雷家书》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等。
4.对课文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原因是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B.弟弟体弱多病非常喜欢风筝,看放风筝时欢呼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C.我发现了弟弟的秘密——自己动手做风筝,我即刻给他毁掉了。
D.我中年时看到了一本儿童教育书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十分懊恼,终于向弟弟道歉,求得了弟弟的宽恕。

5.从除例句以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是缺憾。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 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通过检测,引入本课学习)
结合晚修预习检查结果,汇报预习验收情况。
(二) 朗读感知,交流研讨。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不同时间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1.默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哪一部分感触较大?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怎样的?结合具体内容谈谈
“我”的感情变化:
小兄弟的感情变化:
拓展延伸(学习目标:积累名人名言并运用于作文中。)
教育名言:
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 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里斯基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里斯基
3.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 ——三毛
(四)当堂检测
《风筝》一文的线索是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①
;② 。
(五)练习巩固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练习答案:
B
B
A
D
O是一轮太阳,是朝气;S是曲线,是优美;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
《风 筝》(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本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本文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深刻分析“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精神。
[温故知新]
1.课文内容回顾
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 ), ? 。
2.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第3—5自然段中找出“我”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后,体现“我”和小兄弟动作、神态的句子,并摘抄在下面。
??????????????????????????????????????????????????????????????? ???
赏析体现“我”和小兄弟动作、神态的句子。
??????
(3)在第3—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 ??????????????

课后巩固练习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 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选文有删改)
本文回忆童年生活,主要围绕风筝回忆了小时候 ① 、 ② 两件事。
2.阅读第⑤段,看看生动有趣的场面是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3.第⑦段文字中,有许多句子写的传神精妙。试选取一句进行赏析。(字数100字以内)
[自我评价] 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复习检测(通过复习,引入本课学习)
(二) 朗读感知,交流研讨。
本文语言之美美在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所表现出的浓浓的手足亲情、美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意蕴,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运用“我找到描写生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我欣赏它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_。”或“我找到富有内涵的语句是___________,我欣赏它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的句式来发表你的体会。 (学习目标:分析本文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掌握分析语言的方法。)

2.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学习目标:深刻分析“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精神。)
拓展延伸(学习目标:学习本文动作描写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课文中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我”对弟弟做风筝的愤怒。如“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请你也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人的活动片段,表现其特点。
(四)当堂检测
根据本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五)练习巩固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
朗读感知答案
1.方法举例:
⑴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解读方法:有没有用了修辞或人物描写的方法?用了的话,有什么作用?
分析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心情的沉重。
⑵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解读方法:为什么在“我”是惊异和悲哀?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
分析解答:“我”惊异是因为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2.情感变化:“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多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课后巩固练习答案:
1.①做风筝;②放风筝;
2.本段文字,抓住风筝的数量多、造型各异等特点展开具体的描写,同时,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相映衬,将放风筝的场面写得生动有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示例: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的越飘越远。这句话活灵活现的再现了放风筝时的情景。特别是摇头晃脑一词,将风筝拟人化,让人仿佛看见失去控制的风筝在高空中飞舞的样子,又能感觉到小伙伴们由放飞的得意到失意的无奈与惋惜。
《风筝》
流程
内容与目的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分)
诗歌导入
内容:学生回忆有关风筝的诗
目的:古今结合,导入新课
①教师引出话题
②学生发言
3′
生用1′师用2′
预习检测
内容:1.组长组织本组默写本课生字词,并批改评比;
2.朗读本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主要内容。
目的:基本理解文章内容
①前一天晚修自学完成
②教师点评
5′
生3′,师2′
朗读感知
内容:根据文章线索,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目的:理清文章的结构
①师徒交流完成
②教师点拨,并画出思维导图
20′
生10′,师10′
拓展延伸
内容: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故乡的变化。可从人、事、物三个角度来说明。
目的:联系现实生活,开拓纵向视野
①学生独立思考总结
②教师点拨
6′
生4′,师2′
当堂练习
内容:内容理解
目的:巩固所学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点拨
5′
生4′,师1′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
1′,师用
合计
生22′,师18′
《风筝》
流程
内容与目的
教学方法
时间分配(分)
自主学习
内容:分析“我”和小兄弟两个人物的态度变化
目的:回归主题
①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②教师点拨
15′
生用10′师用5′
预习检测
内容: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目的:回忆文章内容
①前一天晚修自学完成
②教师点评
5′
生3′,师2′
师徒合作
内容:认识旧社会被压迫不敢反抗的根源
目的:明确文章的主旨
①师徒交流完成
②教师点拨,并树立正确价值观
10′
生7′,师3′
拓展延伸
内容:对文章主题复杂性的讨论
目的:开拓思辨思维
①学生辩论
②教师点拨
6′
生4′,师2′
当堂练习
内容:神态描写仿写
目的:提高写作能力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师点拨
3′
生2′,师1′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
1′,师用
合计
生26′,师14′
课件14张PPT。风筝 第一课时鲁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鲁迅及其重要作品;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我”的情感变化。鲁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背景知识 散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然后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写得怎样”四个问题去文中寻找解答,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了。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6)以事理为线索。阅读指导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仃 嫌 恶 可鄙shí huáng sè shù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zhì nüè   duò yì掷 虐杀  堕落  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读一读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别人所达不到的。厌恶。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虐待人而致死。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形容忽然醒悟。(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伶仃:憔悴:苦心孤诣:笑柄:嫌恶:虐杀:瑟缩:恍然大悟:肃杀:词语解释 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初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错 了风筝不记得了沉重着毁掉再读课文,谈谈你对文中哪一部分感触较大?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惊呼跳跃可鄙气恨惊惶绝望悔恨想补过忘却悲哀文章的感情线索:“我”的感情变化小兄弟教育名言:
1.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 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里斯基
2.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里斯基
教育名言:
3.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 ——三毛 当堂检测 《风筝》一文的线索是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① ② 。 风筝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悔,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课件11张PPT。风筝 第二课时鲁迅[学习目标] 1.结合本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本文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深刻分析“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精神。在文中找出难以理解或描写生动地句子,全班进行交流,加以赏析。 向来不爱
嫌恶 没出息 最喜欢 呆看出神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天真活泼笑柄
可鄙
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小半日张着小嘴对 比弟:我: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弟我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愤怒 即刻伸手抓断、掷、塌扁傲然走出惊恐不安的内心
悲苦无奈的神态专制、盛怒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麻木同情3.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
何省悟和补过的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
的神态。
弟我不幸偶尔看到心变铅块堕下去想补过、讨宽恕惊讶什么也不记得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旧我、追求新我A. 毫不抗争,麻木B. 幼稚纯真,健忘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表达出的 主旨是什么? 领悟情感与主题情感变化:“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多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主题思想:
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拓展延伸 课文中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我”对弟弟做风筝的愤怒。如“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请你也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人的活动片段,表现其特点。 (四)当堂检测 根据本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⑴《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⑵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⑶“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⑷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课件25张PPT。风筝 第一课时鲁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鲁迅及其重要作品;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我”的情感变化。鲁迅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背景知识 散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然后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写得怎样”四个问题去文中寻找解答,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了。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6)以事理为线索。阅读指导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伶仃 嫌 恶 可鄙shí huáng sè shù什物 惊惶 瑟缩 宽恕zhì nüè   duò yì掷 虐杀  堕落  苦心孤诣qiáo cuì mú wú gōng chéng憔悴 模样 蜈蚣 惩罚读一读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此指风筝色彩黯淡。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别人所达不到的。厌恶。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虐待人而致死。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形容忽然醒悟。(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伶仃:憔悴:苦心孤诣:笑柄:嫌恶:虐杀:瑟缩:恍然大悟:肃杀:词语解释 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初读课文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错 了风筝不记得了沉重着毁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张着小嘴、呆看出神小半日、惊呼、高兴得跳跃 很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最喜欢风筝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愤怒
即刻伸手抓断、掷、
踏扁、
傲然走出赞成放风筝“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全然
忘却
毫无
怨恨心情
沉重教育名言:
1.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 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里斯基
2.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苏霍姆里斯基
教育名言:
3.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 ——三毛 当堂检测 《风筝》一文的线索是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① ② 。 风筝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悔,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练习巩固
要求:完成导学稿部分的课后巩固练习。 风筝 第二课时鲁迅[学习目标] 1.结合本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本文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2.深刻分析“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精神。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之美美在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所表现出的浓浓的手足亲情、美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意蕴,请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并运用“我找到描写生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我欣赏它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_。”或“我找到富有内涵的语句是___________,我欣赏它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的句式来发表你的体会。品味语言 方法举例:
1.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解读方法:有没有用了修辞或人物描写的方法?用了的话,有什么作用?分析解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心情的沉重。品味语言 方法举例:
2.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解读方法:为什么在“我”是惊异和悲哀?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分析解答:“我”惊异是因为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领悟情感情感变化:“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多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拓展延伸 课文中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我”对弟弟做风筝的愤怒。如“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请你也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一个人的活动片段,表现其特点。 (四)当堂检测 根据本文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⑴《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⑵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⑶“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⑷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