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灯火的温情》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语境义)
20.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浣花草堂》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试题解析】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需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同时结合文章主旨进行。
(1)句中“清疏”“仙气”等是理解的重点,同时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是“难得”。
(2)句中“梦游者”“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具体内涵,同时还要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及表达效果。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浣花草堂》
二、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灯火的温情》
一、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
②结构上
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17.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在母语的屋檐下》
答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①第四段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老腔的声音比作“渭水波浪的涛声”、“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等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腔撼人肺腑的神韵以及老腔与关中乡村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老腔对作者带来的震撼。②第四段中“这是……”“亦或是……”“也像是……”等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极具气势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无限遐想和难以言喻的震撼。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蝉噪林逾
静,鸟鸣山更幽)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粮食》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题型四:概括作品内容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请根据本文概括……
或文中……,请加以概括
一、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四堡雕版》
二、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浣花草堂》
一、21.现实生活的煎熬,现代化、物质化的冲击,生活的贫瘠所迫,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经费拮据导致专家也不过问,自己主人的轻视。
二、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答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
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内容。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
3. 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4分)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参考答案: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语言特点赏析角度:
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2.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典雅 含蓄蕴藉 富有文采 质朴平实 严谨 精确准确 )
拓展迁移:语言特色
3. 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音韵美 生动形象 简洁明快 句式活泼)
4.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 ②.平和冲淡③.苍劲雄健
④.绚丽浓艳 ⑤.清婉隽永 ⑥.形象含蓄
另如:准确简练、 生动形象、行云流水、幽默辛辣,含蓄隽永、平实自然质朴,清新明快,典雅厚重 富有书卷气, 凝练传神……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格式(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提示(要点)
①概括内容作用,
②提示主旨作用,
③线索作用,
④修辞(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作用。
②简要分析“在母语的屋檐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母语” 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屋檐” 带给人以庇护和归宿感,“在母语的屋檐下”比喻母语对我们的多重意义。
题型八:探究类
探究性性试题特点:
①开放性
A、见解独到 B、观点深刻
②限制性
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 )
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本文,结合实际)
18.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②可以从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等角度来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性性试题回答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