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4-27 19: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王碧霞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石头、盛有水的玻璃水槽;钟罩实验仪器。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声音的海洋里,大家能列举或模仿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吗?学生畅所欲言 ————激活学习的激情 (师评)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琴声悠悠,令人心醉,飞机轰鸣、火车鸣笛、知了刺耳的叫声让人心烦意乱,彻夜难眠,可以说世界的精彩需要声音来装点,无声的世界是孤寂与落寞的。那么,面对声音的世界,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想与假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
⑴生活中的经验: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
⑵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青蛙、蟋蟀、蜜蜂、笑树的发声
在讲解上述例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声音与振动有关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敲打音叉
师问:大家都听到了声音,那大家可否看到什么?
发声物体微小的振动难以用肉眼看到,需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观察
如:
实验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或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来说明)
实验三:感受手敲打桌面发出声音的原理
实验四:手握发声的音叉,声音即停止
实验五:橡皮筋、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的发声
4、进行实验
(1)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2)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3)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5、得出结论归纳 —————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应用】 利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
1、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二胡、竖笛)
请部分学生演奏竖笛 —————学科相透
2、人只有在呼气的时候才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师问:发声体并不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猜想与假设:发声体和耳朵之间只有空气这种介质,声音的传播是不是与空气有关,物质形态分为气、液、固态,声音是否也可以通过液、固态来传播?
3、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一:听到飞机和响声
实验二:听到轻扣桌面的声音
实验三:水中击石
实验四:用抽气设备抽封闭的广口瓶中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广口瓶内的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
1、 实验研究
2、 得出结论
⑴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⑵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应用】
1、贝多芬耳聋后如何听到声音(穿插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看家狗睡眠时为什么把耳朵贴在地上
3、钓鱼的人从不聊天,也不喜欢别人在身边走动
4、单讲解天坛回音壁:请学生以问答方式展现课外知识广博
5、 听诊器:请部分学生表演小品《医生与病人》
【声音的传播速度】
1.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2.V固 > V液 > V气
三、知识拓展:
声现象的背景知识:在日本爱知县的丰田市,有一座引人注目的音乐桥,它是1982年由一个中学生设计,经过有关专家的修改建造的。整座桥的长和宽分别为31米和2.5米,是一座小型的行人桥。两边的护栏很讲究,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用手敲打一边的栏板,就可以听到悦耳的法国名曲《在桥上》,在返回时敲击另一边的栏板,便能听到优美的日本民歌《故乡》。近年来,日本各地城市热衷于采纳市民希望的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少年们积极参加这一活动,往往能提出大人们意想不到的设想。 生活中有许多应用都是依据于物理学原理,上述中的音乐桥就是利用了声学原理。
四、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五、作业:1、制作土电话
2、完成相应的练习
3、预习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的传播速度)
(2)V固 > V液 > V气。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公开课评议
评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从上课过程的材料的准备,不难发现教师在备课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如“音乐桥”知识的介绍,分组实验的准备、演示实验操作的精心准备、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等,都充分体现了备课的精心设计。整个课堂在结构上的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点的分析做到深入浅出,充分展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风采。
2.教学过程注重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客观要求。如用创设情景、耳闻目染、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动手实验来触发学生的感性认识;用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3.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如有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你问我答、学生才艺表演。
4.教学知识点的现学现用,充分体现学以致用教学目的。
5. 通过“音乐桥”知识的简介,让同学们更爱好科学,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更关心科学技术发展。
6.教学过程还注重学科教学的渗透。
PAGE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