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对音频、音调有一定的认识,能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 对超声波和次声波有一定的认识;
3、 能说出噪声的概念及其防护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进行新课:
1. 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的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识。
2. 超声波与次声波(采用学生自学看书回答式)
1、 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耳朵能否听见?
2、 超声波有哪些用途?
3、 次声波的来源及用途有哪些?
过渡: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三、噪声及其防护(采用学生自学看书回答式)
自学提纲:(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噪声?
(2)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5)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6)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7)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声上将做些什么?
三、小结本课内容
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