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2-02-02 21: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课题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濮阳县城关三中李广方一.课改精神: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融入实验的设计与创新,注重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二.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因为声音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所以本节课无论从新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2、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不同,了解回声测量
距离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教学重点和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三. 学生分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阶段,她们的认知比较直观,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通过观察振动现象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学习起来是易于掌握的。四、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 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默读有关资料,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来总结知识。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多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4、最后要说明的是: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因为大自然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把教材以外的声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课堂学的现象和生活的现象紧密联系,体现学用的结合。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五、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
影,引出声音的重要。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探究:活动⑴
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活动⑵
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深入探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问题:?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活动⑶
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
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 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
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4?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
数靠空气传播的???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活动⑸学生举例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340m/s
? ?气体传声最慢?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5、媒体:回声现象??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应用:测水深等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7.课堂小结8.作业9.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
或气体。
三.声速及回声: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
快,在气体中最慢。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
碍物回反射回来。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