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的维吾尔人》
《和田的维吾尔人》一课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九课,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和田亲身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以及维吾尔族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从而可以感受到维吾尔族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的豁达乐观的品质。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想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丝绸之路”吗?
2、介绍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3、作者简历:
权鹏飞,男,陕西白水县人,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新疆日报》通讯员,从事文学创作十五年来,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500余篇幅。曾获新疆第八届、第九届“新疆新闻奖”。2006年初,编辑出版的旅游画册《尼雅似梦·民丰如歌》在首届新疆外宣品评比中获三等奖。 系列散文《和田的维吾尔》被认为是最具实力的一篇佳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全班齐读。
撕扯 嘶着 渺渺 扼杀 都帕 韵味 深邃 妩媚
绽放 抽象 激昂 土馕坑 香喷喷 随风摇曳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铺天盖地 豁达乐观 迎风引吭 载歌载舞
3、出示文中的近义词,反义词。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课件出示)
近义词:
风趣----幽默豁达-----开朗纵使-----即使
激昂-----高昂惊恐-----惊骇扼杀-----抹杀
单调-----单一摇曳-----摇荡深邃-----深奥
反义词:
摇曳-----平稳深邃-----浅显豁达-----狭隘
完整-----残缺激昂-----低沉单调-----丰富
沙哑-----清脆
4、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我”亲身感受到了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和乐观。
第二段(2--6):具体介绍和田的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
第三段(7):总结维吾尔人的豁达乐观的性格。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语: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
1、到底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画出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
1)“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2)“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3)“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4)“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
5)“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齐读,这些句子起到了概括的作用,我们叫它什么?(中心句)
你能在句子中找出概括性的四字词,说说这是________的维吾尔人吗?
豪气乐观、热爱土地、天性爱美、能歌善舞、豁达乐观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和维吾尔人的这些特点有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人
(1)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维吾尔人豪气与乐观。黑夜里,从这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体现了维吾尔人不畏惧黑暗与沙尘暴,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黑暗与自然。
(2)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沙尘暴的可怕,而我就害怕得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但维吾尔人却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和乐观肃然起敬。
2、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①作者用了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色香俱全的烤肉出自土馕坑,日常食品也是出自土馕坑。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②土馕炕,即烤馕的馕炕,维吾尔族烤馕设备。"馕",是维吾尔语,意思就是烤面饼。维吾尔人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在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馕的馕坑,新疆人把烤馕叫"打馕",妇女个个都会打馕。馕坑就设在庭院或家门口,用和入麦草或羊毛的黏土做成的烤炉,形状很像一口倒扣的宽肚的大水缸。烤馕时,先将干柴放在坑内燃烧,把坑壁烧得烫热,然后将擀好的饼形面坯贴在坑壁上。擀面时可以根据需要擀出像圆凳子面大小的薄馕坯,也可以擀出像碗口大的小馕坯。馕坯上可以抹点食油,撒些芝麻、葱花,烤出的馕更脆更香。
(2)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这两句话写了维吾尔人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在沙漠上晾晒的衣服比作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进一步说明了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3、天性爱美的维吾尔人
(1)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从这个句子可以看出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①巴扎:维吾尔语,集贸市场的意思。
②都帕:订婚时戴的帽子。
③艾得来斯:新疆出产的一种绸,以色彩鲜艳著称。
④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巴扎的闹市里的“都帕”和“艾得来斯”比作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和花园里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比一比,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①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真是美不胜收。
②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句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都帕、艾得来斯非常美丽,也说明了维吾尔人不仅喜欢美,还会创造美。
维吾尔族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这句话也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维吾尔姑娘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比作像花儿那样美。说明维吾尔姑娘像画一样美丽。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
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式写出维吾尔人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多么热爱唱歌跳舞的维吾尔人啊!
5、豁达乐观的维吾尔人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1)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因为维吾尔人很乐观豁达.他们生活在沙土弥漫的自然环境中的确是苦的,然而他们凭着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着美,用歌声和舞蹈来表现着美,所以,心里感觉是甜的,生活是美好的。
(2)这个自然段与第一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这句话与课文中“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这个句子互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了和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五、学后梳理: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全文和每个自然段都有中心句,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描写维吾尔人的特点,语言优美,细腻。
六、课堂总结: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环境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质,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七、布置作业:
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例如:各种重大节日、婚礼、葬礼、饮食、庙会等)。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