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4-27 22:2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中的一课。 这首送别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词的上阕作者将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词的下阕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与人巧妙连接,表明好友与春色同归,最后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良好祝愿。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诵读感受古代诗词之美;
2、背诵《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3、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受词之美,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文学,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1、多媒体课件;
2、古诗朗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mp3。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在城西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已生活了六年,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指名让学生说。??
3.过渡:是啊,“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而古人也是如此。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第二天便将王观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水喻眼波,以山指眉峰;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红芍药》词写人生短暂,从而提出人生应追欢及早,写法亦颇有特色。www.21-cn-jy.com
5、背景分析: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无消极想法。?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2·1·c·n·j·y
6、板书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古诗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字词。
卜算子 浙东 眼波 眉峰 欲问 盈盈处 春归 春住
4、理解词语。
卜算子:词牌名。
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之:到。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是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欲:想。
才:方才。
始:才,方才。
若:假若。
5、指名读古诗,点评。
6、朗诵古诗。
细读课文,解诗意:
1、细读古诗,说说古诗分别是什么意思?
2、你是怎样理解下面的诗句?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2)欲问行人去那边?
要问远行的人儿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山水交汇处。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才送走了春,又要送你回家乡。
(5)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如果到江南还赶得上迷人的春色,务必与春光同驻。
3、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景的句子是哪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4、思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点名送朋友离去的时间的句子?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哪句写作者送朋友的时间?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表达对朋友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什么?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精读,分析古诗的意境。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紧蹙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浓浓感情。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21教育网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21cnjy.com
(出示浙东春景图)
2、再读古诗,谁来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作者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3、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诗人的依依不舍,更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词。
4、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诵吗?其他同学点评。
五、拓展延伸:
1、本诗练习。
这是一首(送别)诗,第一句诗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设问)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这首词王观起首用(水)比喻(美人流动的眼波),用(山)比喻(美人蹙起的眉毛)。然后进行(设)问,“(欲问行人去那边)”?然后回答:“(眉眼盈盈处)。”这是指(山水交汇)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最后,作者嘱咐(鲍浩然):(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21·cn·jy·com
六、课堂总结:
虽然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在眼前。你们虽然志存高远,各奔东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们的心、师生的情,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互赠美好的祝愿,那就是“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七、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