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郑和下西洋目的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
的目的是什么?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③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设计意图: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姓名:籍贯:郑和(马和)云南民族:回族职业:太监jiàn说一说,郑和是何许人也?“三宝太监”西洋:指今天的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指一指,地图中的西洋在哪里?指一指,地图中的西洋在哪里?
明朝造船用淮尺,10丈约等于34.2米宝船:长44.4丈战船:长18丈坐船:长24丈马船:长37丈粮船:长28丈水船郑和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刘家港占城榜葛剌古里天方走一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浡泥满剌加木骨都束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红海沿岸(越南)(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印度科泽科德)(麦加)(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江苏太仓)明代青花瓷盘装饰在肯尼亚的穆斯林古墓上明永乐青花瓷的颜料来自渤泥国的苏泥勃青想一想:这些文物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频繁的经济与贸易往来。[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印度柯枝的“中国渔网”泰国 三宝公寺云南 郑和公园印尼 三宝庙纪念郑和的邮票三宝庙(印尼爪哇岛)②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欧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郑和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节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法)弗郎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倭寇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倭寇是什么?主要组成活动区域主要活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本兵书。
军事生涯的第一战,戚继光三箭射死三名倭寇头目,从而名声大噪。
28岁的戚继光被调往浙江,防守宁波、台tāi州、绍兴三郡。戚继光这体现戚继光怎样的精神?台tāi州九战九捷结果:
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自1559年至1566年,戚家军历十三战,每战横扫敌军,几近全歼,最大伤亡仅69人,敌我伤亡比例30:1。
——《明朝那些事儿(四)》海之危海之荣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战争冲突和平交往明朝前期
国力强盛明中后期
国势衰落明朝的对外关系分为哪两种?强于世界者必强于海洋,弱于世界者必弱于海洋。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巩固新知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AA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谁的诗句( )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岳飞3.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巩固新知CA5.下列对外关系的史实中,哪一选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C巩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