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压强》教学设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6-19 11: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压强》教学设计
肥西县清平中心学校 王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沙槽一个(内装黄沙)、小桌一个、钩码一个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今天老师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教师出示幻灯图片)。 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教师先不作出判断)非常好!刚才同学提出很多的方法,到底哪种方法最妥当?答案就在下面我们这节课中。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压力 刚才的例子中小孩落入冰中脚与冰面发生了力的作用,这是一种什么力呢?学生探究后,教师提问:①海绵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海绵为什么发生这个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将海绵分别水平放置、倾斜放置、竖直放置,用手指挤压海绵并观察它的变化。
在回答教师提问以后,师生共同总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它有“使物体发生形变”的作用效果。
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组织学生用手边的铅笔作实验,体会“笔尖处比笔尾处疼”,紧接着提出问题:结合这个小实验分析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用手指挤压铅笔。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有依据,有的可能没有依据,教师要多问一问为什么,引导他们得出以上正确猜想)。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以后教师确立统一的实验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讨论怎样去设计实验,教师可给一些引导,如:①怎样去看出压力作用效果大、小?②由于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实验时要采取控制变量法(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可能理解不够,教师要注意引导)。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 在学生实验后,教师选一组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并重新演示。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三、压强 学生在比较A与B、B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时用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判断,在比较A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时教师引导他们利用每一平方米上的压力来比较,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根据压强概念进一步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公式: p= 单位:F(牛) S(米2 )P(牛/米2即帕斯卡) 学生思考:A、2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0牛的作用力;B、2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2牛的作用力;C、3平方米的表面上受到12牛的作用力。比较A与B、B与C、A与C的作用效果哪个更明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四、例题 教师分析、讲解课本136页例题,在分析中注意讲清坦克对地面的压力为什么等于重力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思考、解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利用这一节课的内容来分析解决引入中的问题。
六、作业与思考 1.背书包为什么要用扁而宽的带,不用细绳?2.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