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片《芳华》原定去年国庆上映,但上映前一周突然宣布撤下,之后就被外界的各种猜测和谣言围绕,后来宣布重新确定档(dàng)期,成为12月15日上映的贺岁片(piàn),“删改、悲情营销、对赌协议”等流言依然还在传播。
B.最近,一篇《疫苗之殇》的稿件在朋友圈发酵(jiào)。随后,西安市民收到了关于“西安问题疫苗流向接种点”的消息,西安市卫计局紧急辟谣。此事也受娱乐圈广泛关注,蒋勤勤等娱乐明星纷纷发声,急呼“生命攸(yōu)关”。
C.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旋(xuán)涡里面逃出,其实另一个旋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dèng)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D.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qì)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趾高气扬的,是白堤和苏堤。【甲】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乙】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丙】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才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趾高气扬B.甚至C.雕琢D.自然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管理混乱、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这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快递乱象,一旦快递公司和消费者发生纠纷,他们不是百般推诿,就是投诉无门。
B.在《国家宝藏》节目中,流量明星、实力派演员,非遗传承人、建筑大师、故宫志愿讲解员,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们因为同一件国宝汇聚一堂,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动,在感动中了解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甚至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内涵。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6页)
C.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其培养了多少名校大学生,而是看其是否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否推动这个世界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D.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改革,它从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其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5.请根据下列提供的信息,拟写一份完整的申请书,不多于55个字。(3分)
陈豪是高二(8)班的学生,也是301寝室的寝室长。9月1日那天,他入住新寝室后发现水龙头始终漏水。第二天他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份维修申请书,送到学校总务处。
▲
6.观察漫画组图《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呀》,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描述漫画组图的内容。(3分)
▲
(2)请你选择新一代乌鸦中的一只,全面评价它的做法。(3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①语言迷信是迷信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迷信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以及各种自然神的信仰。
②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曾认为,“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一切神话和宗教的源头。人以自己的体验,想象宇宙万物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有意志,甚至有语言,能同人沟通信息。
③“万物有灵论”的迷信文化心理特征是人类自我中心。神灵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的幻想世界。人类的自我中心的迷信文化心理,反映远古初民分不清人与自然的不同;分不清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同。所以这种自我中心的迷信文化心理带有混沌、模糊的思维特征。
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曾指出,儿童在7、8岁以前对周围事物发生的原因极感兴趣,但常常分不清主体与客体的不同,所以常把主观的心理活动当作客观事物的发展原因。
⑤远古的神话思维发生在人类已掌握语言系统之后。语言符号能使人更好地开拓想象的天地。在“万物有灵论”指导下的初民那里,语言符号很不同于后来的理性语言。它作为“万物有灵”的象征符号,语言不仅属于人类,同时也属于各种自然神灵。人会说话,天地日月、狐狸猫狗等等自然神灵也会“说话”。在我国殷商时代,天地日月等自然神通过巫师为代言人,对人发出各种信息、指令。我们从甲骨文中,不是可以看到许多巫师问卜于天,天作“回答”的记录文书吗!
⑥人与神的语言沟通,虽然其措辞造句同我们日常交际的语言没有多大不同,但我们似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简单理解。我们在进行人际的语言沟通时,常常是以向心联想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然而,在人与神的言语沟通时,则需要用离心联想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它要脱离人的情境,心里要联想神,虔诚地相信神具有无边的法力,神的话也同样具有无边的灵力。在念咒语时,要联想咒语的魔力。正是这种离心联想,构成语言迷信的心理活动基础。它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梦幻般的奇想,把语言置于有神灵的范畴。于是,名字与灵魂的联系,不吉词与人的命运的联系,都在人们对语言迷信的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了。
⑦其实,人类语言是一套与任何神灵都没有联系的声音符号。它无非表示事物的存在,作为事物的一种区别标志。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概念)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之所以说它们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是“不可论证”的。人们为什么要用tian这一音节去作为表示“天空”这一概念的符号,而不用别的音,这是无法论证的,它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由此看来,语言符号既不可能有什么自然的威力,更不可能有什么神异的灵力。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以自己的体验,想象宇宙万物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有意志,甚至有语言,能同人沟通信息,反映远古初民分不清人与自然的不同;分不清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不同。
B.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指出,儿童对周围事物发生的原因极感兴趣,但常常分不清主体与客体的不同,所以常把主观的心理活动当作客观事物的发展原因。
C.我们在进行人际的语言沟通时,常常是以离心联想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然而,在人与神的言语沟通时,则需要用向心联想的心理活动为基础。
D.语言符号既不可能有什么自然的威力,更不可能有什么神异的灵力,所以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概念)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A.迷信文化的探究B.“万物有灵论”的分析
C.语言迷信的文化心理分析D.人与神的语言沟通
9.根据相关内容,请概括语言迷信产生的因素。(4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活着(节选)
余华
凤霞被领走那天,我扛着锄头准备下地时,她马上就提上篮子和镰刀跟上了我。几年来我在田里干活,凤霞就在旁边割草,已经习惯了。那天我看到她跟着,就推推她,让她回去。她睁圆了眼睛看我,我放下锄头,把她拉回到屋里,从她手里拿过镰刀和篮子,扔到了角落里。她还是睁圆眼睛看着我,她不知道我们把她送给别人了。当家珍给她换上一件水红颜色的衣服时,她不再看我,低着头让家珍给她穿上衣服,那是家珍用过去的旗袍改做的。家珍给她扣纽扣时,她眼泪一颗一颗滴在自己腿上。凤霞知道自己要走了。
我拿起锄头走出去,走到门口我对家珍说:“我下地了,领凤霞的人来了,让他带走就是,别来见我。”
我到了田里,挥着锄头干活时,总觉得劲使不到点子上。
我是心里发虚啊,往四周看看,看不到凤霞在那里割草,觉得心都空了。想想以后干活时再见不到凤霞,我难受得一点力气都没有。这当儿我看到凤霞站在田埂上,身旁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拉着她的手。凤霞的眼泪在脸上哗哗地流,她哭得身体一抖一抖,凤霞哭起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她时不时抬起胳膊擦眼睛,我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看清楚她爹。那个男人对我笑了笑,说道:“你放心吧,我会对她好的。”
说完他拉了拉凤霞,凤霞就跟着他走了。凤霞手被拉着走去时,身体一直朝我这边歪着,她一直在看着我。凤霞走着走着,我就看不到她的眼睛了,再过一会,她擦眼睛抬起的胳膊也看不到了。这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歪了歪头眼泪掉了下来。家珍走过来时,我埋怨她:“叫你别让他们过来,你偏要让他们过来见我。”
家珍说:“不是我,是凤霞自己过来的。”
凤霞走后,有庆不干了。起先凤霞被人领走时,有庆瞪着眼睛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直到凤霞走远了,他才挠着头一步一步往回走。我看到他朝我这里张望几下,就是不过来问我。他还在家珍肚子里时我就打过他,他看到我怕。
吃午饭时,桌子旁没有了凤霞,有庆吃了两口就不吃了,眼睛对着我和家珍转来转去,家珍对他说:“快吃。”
他摇摇小脑袋,问他娘:“姐姐呢?”
家珍一听这话头便低下了,她说:“你快吃。”
这小家伙干脆把筷子一放,对他娘叫道:“姐姐什么时候回来?”
凤霞一走,我心里本来就乱糟糟的,看到有庆这样子,一拍桌子说:“凤霞不回来啦。”
有庆吓得身体抖了一下,看看我没再发火,他嘴巴歪了两下,低着脑袋说:“我要姐姐。”
家珍就告诉他,我们把凤霞送给别人家了,为了省下些钱供他上学。听到把凤霞送给了别人,有庆嘴一张哇哇地哭了,边哭边喊:“我不上学,我要姐姐。”
我没理他,心想他要哭就让他哭吧,谁知他又叫了:“我不上学。”把我的心都叫乱了,我对他喊:“你哭个屁。”
有庆给吓住了,身体往后缩缩,看到我低头重新吃饭,他就离开凳子,走到墙角,突然又喊了一声:“我要姐姐。”
我知道这次非揍他不可了,从门后拿出扫帚走过去,对他说:“转过去。”
有庆看看家珍,乖乖地转了过去,两只手扶在墙上,我说:“脱掉裤子。”
有庆脑袋扭过来,看看家珍,脱下了裤子后又转过脸来看家珍,看到他娘没过来拦我,他慌了。我举起扫帚时,他怯生生地说:“爹,别打我好吗?”
他这么说,我心也就软了。有庆也没有错,他是凤霞带大的,他对姐姐亲,想姐姐。我拍拍他的脑袋,说:“快去吃饭吧。”
过了两个月,有庆该上学了。谁想到有庆这时候又说:“我不上学。”
都过去了两个月,我以为他早忘了凤霞的事,到了上学这一天,他又这么叫了。这次我没有发火,好言好语告诉他,凤霞就是为了他上学才送给别人的,他只有好好念书才对得起姐姐。有庆倔劲上来了,他抬起脑袋冲我说:“我就是不上学。”
我说:“你屁股又痒啦。”
他干脆一转身,脚使劲往地上蹬着走进了里屋,进了屋后喊:“你打死我,我也不上学。”
我想这孩子是要我揍他,就提着扫帚进去,家珍拉住我,低声说:“你轻点,吓唬吓唬就行了,别真的揍他。”
我一进屋,有庆已经卧在床上了,裤子褪到大腿一面,露着两片小屁股,他是在等我去揍他。他这样子反倒让我下不了手,我就先用话吓唬他:“现在说上学还来得及。”
他尖声喊:“我要姐姐。”
我朝他屁股上揍了一下,他抱着脑袋说:“不疼。”
我又揍了一下,他还是说:“不疼。”
这孩子是逼我使劲揍他,真把我气坏了。我就使劲往他屁股上揍,这下他受不了,哇哇地哭,我也不管,还是使劲揍。有庆总还小,过了一会,他实在疼得挺不住,求我了:“爹,别打了,我上学。”
(选文有删改)
10.赏析小说节选部分的叙述人称。(4分)
▲
11.由于凤霞聋哑,请说说小说在“凤霞送人”这部分中是怎样塑造凤霞这个人物的?(6分)
▲
12.小说中“我”责打有庆的情节叙述得很有特点,试分析其好处。(4分)
▲
13.结合小说节选内容,说说你对小说标题“活着”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一:全,都。
B.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兴盛、茂盛。
C.文章丽矣,言语工矣 工:工巧。
D.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汲汲 营营:心情急切地营求不已。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草木鸟兽之为物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不拘于时
C.虽死而不朽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欧阳修写给学生徐无党的一篇赠序,该文也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理论,以此勉励徐无党要修身立德、施事立功。
B.第三段“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意在说明文章是不能永存的,尽心于文辞是可悲的。
C.全文抒发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千古从事于文字者共同的悲慨,写来情真语切,感慨深沉。全篇无一愤语,却饱含愤意于笔端。
D.文章篇幅虽短,首尾回环,遥相顾盼,在畅达中有一种遒练逆折的劲气。文末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6页(共6页)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4分)
▲
(2)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4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雉带箭注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注: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中,常跟随张建封射猎。
19.有人主张把诗歌第二句的“出复没”三字改作“伏欲没”,你以为如何?请谈谈看法。(2分)
▲
20.清人朱彝尊《批韩诗》:“句句实境,写来绝妙。”请结合全诗说说韩愈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6分)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
21.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的▲观。(2分)
22.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4分)
▲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约我以礼,▲。(《论语》)
(2)▲,子无良媒。▲,秋以为期。(《诗经·氓》)
(3)▲,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王勃《滕王阁序》)
(4)▲,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5年,《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特展,每天观者如潮,以致出现了上千人“赛跑”的场景,一个新词“故宫跑”应运而生。在回顾2017年文化现象时,人们发现“故宫跑”成为了一种常态,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到《千里江山图》特展,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到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都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排队热潮,甚至有参观者排了5小时队,却只观赏了5分钟。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材料中的现象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1.A【B急呼—疾呼 C蹬(dēng) D累(lěi)土】
2.A【把“趾高气扬”改为“扬眉吐气”。(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奇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贬义词。扬眉吐气: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3.C【两个分号改为逗号。】
4.C【A不合逻辑,“投诉无门”的主语应该是“消费者”。B语序不当。“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和“文物所承载的文明”调换。D句式杂糅。“它从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应改为“它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或“它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
5.示例:
维修申请书
校总务处:
301寝室水龙头漏水,请派人前来维修。
申请人:高三(8)班301寝室长陈豪
2018年9月2日
【写明地点“高三(8)班301寝室” 1分,事由“水龙头漏水”1分,遵守应用文格式规范(标题、抬头、落款、时间都具备)1分。若使用“您好”“谢谢”导致表达不得体的,扣1分;字数多于55个,扣1分。】
6. (1)示例:这是两组新老乌鸦喝水对比图。两组漫画中,老一代乌鸦都是衔来小石头填瓶再喝水。左边的一组中,新一代乌鸦直接砸碎瓶子,让水流一地,直接在地上饮水。右边的一组中,新一代乌鸦用吸管伸到瓶子中喝水。老乌鸦说: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呀。【两图信息完整2分,语言流畅1分,不要求跟示例完全一样。】
(2)示例:我喜欢右图的新一代乌鸦。用吸管吸水,一是省时省力,饮水效率高;二是保证了瓶子(即资源)的再利用。它的不足之处是使用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会危害大自然。
【观点明确,1分,全面,1分;评价理由充分或言之成理,1分。】
7. A 【B项原文中的表述是“儿童在7、8岁以前对周围事物发生的原因极感兴趣”,范围被扩大。C项把“向心联想”与“离心联想”弄反了。D项“所以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概念)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属于因果倒置。】
8.C 【第①段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语言迷信。概括②—⑥段可知本文主要从文化心理角度对语言迷信进行分析。A、B两项阐述主体有误,且“探究”“分析”太宽泛。D项的概括太表面,没有深入文本。】
9. ①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想象宇宙万物也有灵魂、情感、意志和语言,能同人沟通信息。②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远古初民分不清人与自然之间、思维主客体之间的不同。③语言符号更好地开拓了人想象的天地,特别是离心联想构成了语言迷信的心理活动基础,把语言置于有神灵的范畴。【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10.①采用第一人称,②由当事人叙述,使故事真实可信。③以一个父亲的口吻叙述故事,还有助于抒发“我”作为父亲的痛心、无奈、不舍等感情,④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每点1分,若无结合文本分析则酌情扣分】
11.①小说主要是通过凤霞的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凤霞的思想感情。如小说中开头写凤霞看“我”准备下地立刻准备割草,两次写到凤霞睁圆了眼睛看“我”,因自己被送走而流泪等动作与神态,表现了凤霞的懂事和痛苦。②小说通过矛盾冲突塑造人物,使形象更加丰满。如凤霞临走前自己过来看“我”,一边走一边哭,身体一直朝着“我”这一情节,不仅更加强化了凤霞的懂事与不舍,也反映了她对命运的微小抗争。③小说还通过侧面描写(其他人物)来烘托人物的形象。如从“我”“心里发虚”“难受得一点力气都没有”“歪了歪头眼泪就掉下来”等描写来表现凤霞被送人的不幸。【每点2分;没有结合文本分析,酌情扣分】
12①小说叙述“我”打有庆的情节一波三折,②从第一次因心软未打到第二次下狠心打,情感从隐忍到爆发,这样有助于积蓄情感力量,③更充分地表现了有庆的姐弟情深,④也更深入地表现“我”的内心痛苦。【每点1分,若无结合文本分析则不给分】
13.①小说节选内容展现了中国农民因为贫穷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活着的痛苦。②也展现了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表现了活着的艰辛。③还展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的勇敢、善良和深情,表现了活着的美好。【每点2分,内容概括和理解的角度相同,表述相近即可。】
14.B【茂盛的花,名词】
15.D【D均为句末语气词;A.取独/定后的标志;B.在,介词/被,介词;C.表转折,连词/因而,表因果的连词】
16.B【“意在说明文章是不能传世永存的”,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念冲突,本文意在说明单纯雕饰文辞是没有价值的,并没有全面否定文章的价值】
17.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18.(1)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其:代颜回;待:凭借、依靠;“事”“言”分别指功业和著作。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没有人不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学者:追求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人;而:表转折,可是。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9. “出复没”三字更好,改为“伏欲没”就索然无味了。因为“出复没”三字形容逼肖,活现出野雉惊慌逃窜时隐时现的窘态,与下边“惜不发”呼应。
(2分,答“伏欲没”更好的,只要言之成理的,也酌情给分)
20.诗歌通过环境和人物描写,塑造了一个矜持、自信、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善于审情度势的将军形象。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诗歌开头用这一手法烘托出了打猎前猎场的安静肃穆的气氛; ②心理、神态描写:三四句写猎射,通过对将军的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了一个踌躇满志的将军;③侧面描写: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
【人物形象概括2分;分析每点2分,两点即可。要求有手法有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21. 生死(或:人生价值)
22.①不矛盾。②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弄清活着的道理,追求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死后,即热爱生活、珍惜生命。③第一则材料中的杀身成仁是说如果迫不得已,为了维护社会公义和民族大义,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即舍弃生命而成就仁德,表明仁高于生命,比生命更重要。④但这并不是说,在孔子思想中仁是同人的生命相对立的,相反,仁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通过践履仁道达到完满的精神境界。【提出观点“不矛盾”,1分;每则分析,各1分,说明不矛盾所在,1分,言之成理即可】
23.(1)博我以文 欲罢不能
(2)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3)天高地迥 识盈虚之有数
(4)愿陛下矜悯愚诚 臣生当陨首
(5)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24.依据浙江省2017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3分。
【写作指导】
“故宫跑”,其实就是文物爱好者在故宫狂奔的现象。在论述过程中,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文物精品和传统文化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另一方面长时间地排队又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
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 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