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1-04 15: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教具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2、力学中的功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8.1-1中力做功和8.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思考、讨论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3、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4、小结及练习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P58 动手动脑学物理
5、作业布置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第二节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2)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2、进行新课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
(1)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
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
公式:功率=功/时间; 用字母表示:P=W/T
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3)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阅读P60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4)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3、小节及练习
什么叫功率?功率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公式是什么?说明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什么?
P61 动手动脑学物理
4、作业布置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达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心、服务社会意识的目标。
三、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木块、橡皮、书、纸、小钢珠、木球等。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
1.设计实验情景
多媒体课件显示不同路况下的交通安全限速标志牌,学生认真观看。
师:为什么不同的路况下要限制汽车的速度
生:讨论并回答(有的说:速度快容易出事故;有的说:速度越快,遇到障碍时,不能立即停下来;当汽车撞到人时,汽车对人有力的作用,汽车越快,力的作用越大……)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由于运动而对其他物体有作用效果”的例子
生:学生讨论回答(微风吹动树叶;流水推动小船运动;滚动的铅球推动木块……)
师:以上物体由于能够对其他物体有作效果而具有能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学生讨论回答:它们都在运动,由此得出动能的定义。
2.形成课题,设计实验
师:关于动能,我们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学生讨论回答(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具有动能的物体对其他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 动能大小如何计算 动能有什么用处,可否与其他能进行转化 ……)。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应该按照怎样的思维程序
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估。
师:让我们来猜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生:学生讨论回答(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物体的速度、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证明自己的假说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生:设计实验验证。
师:在有多个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生:注意控制变量,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谈一谈自己的实验计划并演示给大家看 生:学生上台演示:让大小相同的铁球和木球分别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落下,撞击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动距离的远近(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注意控制物体速度、形状、体积一定……)。
3.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刚才的讨论,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方案,开始实验。
生: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生: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4.交流、评估
师:下面给同学一段时间,把刚才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进行交流,看看有什么不同和不足之处,如何加以改进
生:交流、反思。
5.拓展应用
师:根据我们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再来分析这节课开始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分析、回答……,为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师:让我们再来分析“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列车上飞出物体,铁路职工中弹昏倒”新闻报道。
生:讨论、分析、回答……,为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动能和势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2.探究课题: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质量、高度、速度、重力……有关
分析:质量相等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运动速度相等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第四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及机械能的守恒。
(2)能够说出日常生活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
(3)学会区分动能与势能并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与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具体问题。
(2)通过观察滚摆、单摆的实验,推论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能量应用意识,为振兴中华敢于奉献。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滚摆、单摆各一个,过山车模拟装置。
五、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
问题: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
习题:思考、汽车由静止起动逐渐加速的过程中,动能如何变化?
汽车行驶中司机关油门踩刹车,逐渐减速停止的过程中,汽车的动能又如何变化?
答:汽车加速时,动能逐渐增大。汽车减速时,速度减慢,动能逐渐减小。
演示:上抛一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高度、速度变化情况,且讨论其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任选一同学来回答。
对于同一物体,小球而言,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其动也在减小,但其上升高度增加,所以势能在增大。
2、 演示实验
从高处释放的滚摆
拉起的单摆释放后运动情况
提出探究问题:( 1 )滚摆在由最高点往下滚动过程中其动能势能如何变化?
( 2 )单摆在左右摆动过程中,动能、势能又是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滚摆在下降过程中,越转越快,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滚摆上升过程中越转越慢,重力势能越来越大,动能越来越小。
问:滚摆下降时重力势能变小,跑哪去了?上升时,重力势能又变大,动能又跑哪去了?
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增大了,那动能一定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设疑:那么什么是机械能呢?
给出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并指出它是一种常见的能量形式。
举例说明:例:空中飞行的飞机由于距地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飞机具有重力势能,飞机的飞行具有较大的飞行速度,所以飞机具有一定的动能,我们就称为飞机具有较大的机械能。
请大家分析一下单摆,并回答我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2 。(启发引导各组学生发言)
3、布置探究课题:
从斜坡上滚下的小球队其动能、势能怎样变化?
举高的重锤下落过程中将木桩打入地里,重锤被举得越高打入的越深,原因又是什么呢?
向上抛出的物体和下落的物体其能量如何转化?
乒乓球自由落地到弹起的过程中,能量之间如何转化?
一些钟表和玩具发条拧的越紧,走的时间越长原因是什么?
自行车上坡前加紧蹬几下原因是什么?
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充分讨论,完成以上内容。
从斜坡上滚下的小球,高度逐渐减小,速度却越来越大,所以该小、球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在增大,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应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即动能与势能之和保持不变;重锤之所以被举得越高将木桩打入越深,是因为高重力势能大,所需转化的动能也大。
向上抛出的物体,在上升的过程中,高度增加,但速度减小,所以势能增加、动能减小,如果不考虑阴力作用,则减小的动能等于增加了的势能,其动能与势能和保持不变。
乒乓球下落过程中势能减小,动能增加,与地面碰撞后转化为乒乓球的弹性势能,上升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小,势能增加。
发条拧的越紧弹性势能越大,那么在表走动过程中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多,维持时间就长。
自行车上坡前紧蹬几下,其目的是为了增大自行车的动能,动能,这样转化成的势能就越多,上坡就越容易。
通过以上问题,大家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掌握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带着所拥有的知识去遨游一下科学世界,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能量怎样转化?速度怎样变化?
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能量怎样转化?速度怎样变化?
在哪一点卫星的动能最大?在哪一点卫星的动能最小?
在生读完,作简要回答之后,说明: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中心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这里卫星的重力势能最大;离地球中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这里卫星重力势能最小。
4、小结及练习
P70 动手动脑学物理
5、作业布置
本章复习
一、教学目标
掌握本章重点内容
二、教学过程
1、内容小结
2、典型例题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