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二中七年级下学期课文练习语文试卷-邓稼先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二中七年级下学期课文练习语文试卷-邓稼先 (新人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2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2009—2010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
《邓稼先》同步检测题
Hshfnp
一、基础攻坚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勋(xūn) 邓稼先(jià) 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 开拓 (tuò) 鲜为人知(xiān)
C.无垠(yá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 罗布泊(bō) 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惨 孕育 峰芒毕露 B.宰割 选聘 家愉户晓
C.奠基 颤抖 妇孺皆知 C.仰慕 勒功 死而后已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小声苦,流泪) 鲜为人知(新鲜)
B. 家喻户晓(说明) 至死不懈(松懈) 死而后已(停止)
C. 当之无愧(愧疚) 截然不同(截止) 锋芒毕露(全、都)
D. 马革裹尸(皮) 知人之明(眼力) 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971年,在他和的同事们悲“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___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___邓稼先去了,___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 可 就 B.如果 而 竟 C.如果 可 就 D.假使 而 竟
5、下文选自《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骄傲——纪念两弹元勋逝世两周年》一文,请重新排列句子的顺序:  
(1)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为愈来愈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2)他为这个事业奉献了全部精力,在刚过62岁的时候,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3)这个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生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4)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这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5)中国共产党员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6、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读过不少关于各类英雄人物的书籍,或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劳模英烈的感人事迹,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永远地感召着你。请拿起手中的笔,结合下表,简述一下自己的感触吧!
英模 名称 职业 主要事迹 可贵的品质
我的人生体悟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某校文学社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举办一次读书周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留言栏】(1)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故事会】(2)小方组织了“讲孔子、孟子故事”的活动。请你各写一则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参加这一活动。
孔子: 。 孟子: 。
【辩论台】(3)小刚主持了一场“网上阅读”辩论会,正方反方辩词如下,请你改正辩词中的语病。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拓展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网上阅读”弊大于利。①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②目前中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值得肯定。③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律,不能正确对待是容易染上网瘾的。因此,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
正方辩词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应把“ ”改为“ ”。
反方辩词中划横线句的第 句(只填句子序号)不能证明反方观点。
【展览厅】(4)学校文学社编辑部在九年级组织了“读《水浒》话英雄”的活动。请你帮助小文完成下面展板内容。(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任选两个,初中课文中已出现的人物除外)
二、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8、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2、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在线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西藏日报记者 大众日报记者
(1)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部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2)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3) 他,就使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吧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4) 令人惋惜的意外发生了。
(5)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部敢相信。
(6)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八元六角;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8)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9)雪山含悲,江河呜咽。
(10)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嘱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部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的像洁白的雪山。
(11)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欢呼着同一个名字───孔繁森。
(12) “波拉、波拉(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苦哑了喉咙。
(13)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你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双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号啕大哭,悲痛欲绝。
(14)一位藏族老人匍匐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不该去呀!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15)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折成两截……
(16)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城,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17)──副副低垂的挽联,诉说着人们的巨大悲痛,倾吐着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18)就像哪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13、本节选自《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请尽量用选文中的词语来来概括孔繁森是这样的一个人
14、选文第1、2段写到“水月能改变山河”,“时间会冲淡记忆”,这两句话对表现孔繁森的精神有什么作用?
15、选文第7段写的“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能让人看出孔繁森什么品行?
16、选文写人物与《邓稼先》中写人物的方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各写出一条。
四、写作迁移:
17、给出材料,按要求作文。
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像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花香传递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你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滴水之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在600内。
五、中考早接触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父亲的秘密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A)四周的古树遥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 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若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 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 你难遗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 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
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他想这可能是他们惟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 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 父亲说不多,也不少。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栋。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 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儿子问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有些累。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 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是一位猎人。是父亲的布奈把他引到了小屋。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 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儿予问,爸您干什么 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有毒 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父亲得意地笑了。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 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选自《天下阅读·感恩美文》,文/周海亮)
18、父子俩因 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 ;(2) 。
19、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 。
20、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已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 ,更是为了 。
21、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句,作简要点评。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我选( )句点评:
22、父爱如山!大爱无声!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
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2009—2010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
《邓稼先》同步检测题【答案与提示】
一、1、A 2、C 3、D 4、B 5、(3)(5)(2)(1)(4)6、略7、 (1)示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最好的朋友等等。
(2)示例: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座;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等等。
示例:孟子——盂母三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拓展”改为“提高”;②
(4)示例一:人物——鲁智深;相关故事:“拳打镇关西”或“倒拔垂杨柳”。
示例二:人物——武松;相关故事:“斗打西门庆”或“醉打蒋门神”或“大闹飞云浦”或“血溅鸳鸯楼”。
二、8、邓稼先先生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巨大的贡献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9、对邓稼先的无私的精神及崇高的品质进行称颂,是对全文的综述与概括。10、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极写稼先对自己的影响之深。11、D 12、高度赞扬邓稼先先生的爱国之情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称颂他那种鞠躬尽瘁、义无反顾的人生写照。
三、13、孔繁森是一个崇高、忠诚、无私的共产党员干部。
14、用岁月的改变,时间的变迁来侧面烘托和强调孔繁森精神的永存,表明孔繁森是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15、可看出他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民着想,忠于职守,目光远大的品行。
16、相同:两文都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了大量事实来充分表现人物品质。不同:《邓稼先》侧重于正面介绍,而选文则侧重于侧面描写,抒情的成分多。。
四、17、略
五、18、迷失方向(迷路) 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 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 寻找蘑菇充饥
19、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
20、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 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21、【参考示例Al】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树林密集、阴森的特点,点染出一种令人焦虑的气氛,暗示父子俩走出密林的艰难,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参考示例A2】“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姑切丽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参考示倒B1】这里的肖像描写,既写出了父亲终日寻找食物的疲惫与辛苦,又写出了父亲尝毒蘑菇后身体的虚弱。
【参考示例B2】这句话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22、【参考示例1】父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如山的父爱感天动地!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些父母——有的用血肉之躯为身下的孩子撑起一方生命的天空,有的用血肉模糊的双手刨挖废墟里的孩子……父母之爱重如泰山,父母之情深似大海!我们何以为报 惟有感恩!
【参考示例2】困境中父亲从容镇定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人心惊胆战,惊慌失措,于是被生活的狂风恶浪所吞噬;有人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于是牢牢把握住生命之舟的方向。生活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从容镇定,坦然面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英雄姓名: 英雄姓名:
相关故事: 相关故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