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要求与目标
第10章 神奇的压强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的大小。
(2) 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 了解液体的压强大小跟液体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4)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初步认识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0.1认识压强
(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认识压强公式和压强单位;
(2)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 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 经历实验探究压强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会应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问题,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10.2研究液体的压强
(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
(2) 经历模仿帕斯卡的实验过程,体会帕斯卡实验的意义,认识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的应用价值。
10.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 知道大气有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 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十一章 浮力与升力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认识浮力。
(2)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3)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4)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教学目标
11.1认识浮力
(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沉条件。
(2) 会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和气体的浮力。
(3) 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等学习品质,认识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价值。
11.2探究浮力的大小
(1)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知道改变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改变浮力大小的目的。
(2) 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的实验过程,使他们能区分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知道它们的作用,以及认识研究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应用价值。
11.3神奇的升力
(1) 初步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 知道飞机升力的成因;
(3) 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 激发学生对“流速与压强关系”这一自然规律的应用兴趣,引发他们好奇的心理和创造的愿望。
第十二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 通过测定简单机械效率,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3)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变化。
教学目标
12.1怎样才叫做功
(1) 知道功的概念,功的公式和单位,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 能从生产、生活做功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3) 学习抽象功的概念的方法,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用语的区别,认识功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2.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1)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功率的单位,并会利用功率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认识功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3) 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12.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1) 理解机械效率,能在实例中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 以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过程,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
(3) 能将“任何机械效率总小于1”的客观事实,(功的原理)跟能的守恒定律联系起来,进而确立“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12.4动能和势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动能和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 知道机械能的转化。
(3) 经历“动能”和“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改变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方法,认识动能和势能变化过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4) 能初步通过实验和分析的方法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机械能是守恒的。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2)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 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了解热量的概念。
(6)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
13.1认识内能与热量
(1) 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 知道内能、热量的单位与功相同。
(3)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质。
(4) 经历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过程,知道改变内能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5) 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13.2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2) 让学生尝试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并经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放热本领的过程,同时认识交流、合作、讨论甚至争论等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意义,培养学生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应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事实,提升学生对认识物质的这一基本属性的价值观念。
13.3热机与社会发展
(1) 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 知道热机的工作过程伴随着能量转化的过程,并能将“做功”和“排气”两个冲程与能源和环境挂钩起来思考。
(3) 初步了解热机对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十四章 电磁铁与自动控制
《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 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 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3) 知道什么是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 通过探究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5) 认识电磁继电器。
教学目标
14.1从永磁体谈起
(1) 认识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一些特征。
(2) 知道物质的磁性应用很广泛,知道有些物质可以被磁化,同时也能去磁;知道“磁化”和“去磁”的一些简单做法。
(3) 知道磁感线是人们用来描述磁场的一种方法,如同“光线”一样,客观是并不存在,但它具有认识和研究磁场的实用价值。
14.2探究电磁铁的磁性
(1) 知道电磁铁的结构,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和分布状况,知道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因素有关。
(2) 会用实验的方法,奖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分布状况展示出来,并能对实验现象作初步的解释。
(3) 经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过程,进一步熟悉变量控制的方法。
(4) 通过一系列的制作、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14.3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
(1) 认识电磁继电器,知道电磁继电器是一种控制装置,具有开关的功能。
(2) 经历安装模拟水位报警器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电磁继电器在自动控制中的作用。
了解要实现自动控制,仅有一个电磁继电器是不够的,其中还包括了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技术上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