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6-10-06 19:55:00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1.3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组织学生探索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2.描绘和理解熔化凝固图像.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2.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天平、药勺、石棉网、蜂蜡和海波凝固熔化试验器.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条件的区别;3.通过用图像处理记录数据,探究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熔化都需要吸热;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记录,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在和同学配合完成实验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探索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教学难点 描绘和理解熔化凝固图像
仪器材料 铁架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天平、药勺、石棉网、蜂蜡和海波凝固熔化实验器.
教学方法 探究式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课时安排 2节
板书设计 三、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熔化、凝固 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和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猜想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物理学中一般要通过实验去检验.介绍各种学习方法与思维的方法给学生留点思维的空间,放开它们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比如,两个特殊的点之间的线段所的物理意义、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等.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潜能的开发他们.学生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板书教师投影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师讲解对探究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问题,使同学们会查熔点表,培养一种能力, 海波自白这种拟人化的方法,颇具趣味性和启发性这些生活实例的提及,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物理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引入】(视频资料)自然界中冰的熔化:北方的冬天银装素裹.来年早春季节,冰雪融化,万物复苏, 象水变成冰这样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象冰变成水那样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你能举出生活中那些熔化和凝固的例子?【提出问题】:那么固体在什么情况下熔化成液体?液体在什么情况下凝固成固体?有什么温度条件么?是吸热还是放热?请大家根据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想一想,然后大胆的说出你的猜想和你这样猜想的依据.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猜想实验目的:我们来探究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利用它们去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服务.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过程】提供粉末状的海波和蜂蜡这两种固体物质.我们要使它们熔化并研究其过程,根据你们刚才的猜想内容你们应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验装置?因为这是第一次涉及设计实验,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需要帮助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实验仪器为:铁架台、试管、大烧杯、酒精灯、海波、蜂蜡、水、水银温度计、石棉网、火柴.实验装置为书(P10图1-15).观察实验装置图,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在做海波熔化实验时,为什么不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呢?烧杯中的水量多少恰当?2.温度计液泡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怎样能做到将温度计液泡放入合适位置?3.要记录什么数据?怎样记录数据?4.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5.怎样保证实验过程中安全操作?在讨论了以上的问题后,学生对所采用的装置就有所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按照书上(图1-15)组装实验仪器.(注意:顺序是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要位置适中.酒精灯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在用时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实验开始前教师要讲解实验的做法和注意事项.除了要讲实验目的、如何分组、如何分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如何画图像等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讲清注意安全,万一酒精洒在桌上并燃烧起来,如何扑灭.教师要准备几块湿布备用.(2)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当被测物质的温度达到______℃时,开始记录.每隔_____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蜂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为了研究实验过程,就需要记录有关数据及实验现象,你应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呢?最后全班同学组合改进,设计出表格如下 :固体加热时间/ min00.511.522.533.544.5蜂蜡温 度/℃状态固海波温度/℃状态固(3)根据数据绘制熔化图像在坐标纸上描出蜂蜡与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图象(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横轴表示时间,标上分度值.根据记录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值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温度/℃ 温度/℃0 时间/min 0 时间/min 海 波 蜂 蜡●【根据图象分析与论证】认识图像:(图象法:把实验数据在坐标上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认识图像时,首先要从横、纵坐标轴开始,弄清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像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图象的切入点,能使学生把每段物理过程和每点的物理场景有机地联系起来.比如从曲线上的特殊点入手,分析它们所对应的物理意义、物理状态等.组织学生描述和解释:蜂蜡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是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化.固体和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而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教师总结情况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晶体、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海波、冰、水晶、金属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教师投影简介晶体的内部结构,形状,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的科研成果.【评估】以思考题的形式,给学生以启迪:在熔化装置中的温度计始终测的是熔化物质的温度吗?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发现新问题了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 你设计的方案有何有足?如何改进会更好呢?你得出的实验结果和我们的有何区别?为什么?【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在第二节课安排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可以是实验结果、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发现的新问题、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新的想法等.【讲解】 通过教师讲解对探究问题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在学生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熔点、为什么在室温下,冰棒会熔化,而钢铁却不熔化呢?同学们思考,得出不同种晶体,它们的熔化温度一般不同.这也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叫熔点.(二)指导学生查熔点表. 通过提问的形式指导学生会查表、会用表.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三)根据这一特性,可以鉴别物质.根据熔点表能回答以下的问题:(1)表头上的105帕说明什么?(2)哪种晶体的熔点最低?熔点是多少?(3)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可高达2000℃左右,根据物质的熔点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材料作灯丝?(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0℃吗?(5)能否用铝锅作为容器来熔化铁 为什么 (6)如果你想知道冰是不是晶体,你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判断? (四)讨论 海波自白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 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联系生活实例】 学生回答 判断物质状态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 2.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 为什么 (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3.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 雪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0℃不变,但是要吸热.雪从空气中吸热,气温下降,所以化雪时更冷. 4.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铁熔为铁水,积雪融化,吃冰棒解热,冰袋降温,湖面结冰,浇铸机器零件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第10页图1—15实验装置组装好.让少数小组观察蜡的熔化过程,多数小组观察海波的熔化过程.实验小组每个同学要有明确分工.专人负责报时间,专人负责观察温度和照顾仪器,专人负责记录等. 学生讨论、思考、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出这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学生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学生讨论同时对物质的熔化能进一步的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后作业 课课精练(第三节)
教学反馈
备注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充当“透镜”的作用,时而像“凹透镜”一样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时而像“凸透镜”一样使学生的思维聚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呈创造性思维过程,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学生的创造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敢于解放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的是自主裁判、责任而不是放任,培养学生的全体参与,要体现出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
教学点评: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探究物质熔化过程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节教学设计没有采取以往的教师演示实验引出概念的方法,而是采取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并让学生大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协作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总结评价”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一种创造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猜想与反驳
分析结论
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搜集事例或设计实验验证
逐一解决问题
讨论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
观察举例引出课题(学生)
演示实验(教师)
PAGE
1北师大版《1.4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2.教学器材:一茶杯冷水、一茶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针管、乙醚蒸汽.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第四节 气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③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④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⑤会查沸点表⑥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③通过观察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③在探究过程通过对沸腾前、后气泡的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品质④通过交流使学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2.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仪器材料 一茶杯冷水、一茶杯开水、毛玻璃2个、一瓶酒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棉球、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针管、乙醚蒸汽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解和探究实验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节
板书设计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2)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②需要吸热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气体液化时要吸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引出汽化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知道蒸发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建议教师不直接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这样不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积极思考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水沸腾过程的特点和沸腾的条件以及沸点的概念.在学生归纳、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拓展.读表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技能,它应包括读和用两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读懂沸点表,为在将来学习生活中会查阅一些资料表格奠定基础.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液化发生的条件.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知道液化过程要放热. 【实验】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出“水”字,过一会,“水”字不见了.【问题】水哪去了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问题】你能举出哪些汽化现象 教师从学生举例中提取例子引出: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1.蒸发【演示实验】将水擦抹在毛玻璃上,一会儿玻璃上的水变干了(若将此毛玻璃放在投影仪上,可起到实验时间短,可见度大的作用).通过回答唤起学生小学学过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特点.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情景图片】教材上第13页图1—18图示几种日常生活中晾衣服的情况(也可另选择).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你能举出蒸发吸热的实例吗 液体蒸发时需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使自己及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沸腾【提出问题】水沸腾现象几乎每天可见,但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特征 1. 按教材图1—19介绍实验器材和装置2. 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操作示范及说明)①实验的目的②实验的要求②实验的操作步骤 6. 组织、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讨论1〗水在沸腾前后液面的情况如何 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 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 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结论l: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讨论2〗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 结论2: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 〖讨论3〗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 这是为什么 结论3:沸腾时要继续加热,是个吸热过程. 先请学生把上面3个结论归纳起来表述,然后教师总结.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①液体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沸点)②需要吸热物理学中,把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是不同的【沸点表】【问题】沸点表的表头“在10Pa大气压下一些液体的沸点”含义是什么 教师结合科学窗对此问题做适当介绍,不必过分强调,待学习压强后,还可对此问题巩固加深理解.【问题】查表:食用油的沸点;谁的沸点最高?最低?【问题】南极的最低气温约为-94.5摄氏度,酒精温度计在南极还能否正常使用?液化【实验1】在两个茶杯内分别倒入开水和冷水,然后盖上杯盖.过一会打开杯盖会看到什么?【问题】 ①揭开热水杯的盖,会看到杯壁上和盖内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②在冷水杯的盖内没有小水珠为什么 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呢 【实验2】: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水,在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用酒精灯将玻璃片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教师归纳得出结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发生液化现象.不仅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使其液化.【实验3】做教材第16页图1—22实验.此实验不便全班学生观察,教师可在教室内巡回让学生看.也可配合投影仪观察.需注意:乙醚蒸气有麻醉性,挥发性极强,实验要在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进行.)发生液化的条件:降低气体的温度;压缩气体的体积;两者兼用【举例】将气体燃料液化,可使体积减小便于贮存和运输.例如,液化气的制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所使用的燃料就是液态的氢和氧(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演示实验】教材第26页图1—22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触摸针筒外壁并做分析得出液化放热结论.气体液化时要吸热 列举汽化现象的实例【思考回答】这个变化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 这个变化对温度有要求吗 【问题】 三幅图分别突出了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三幅图分别要对比什么) 导致什么结果不同 【问题】我国西部地区严重缺水,当地人民利用地下很深的渠道输水,这种办法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 (应用知识)【问题】你还能举出其它实例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吗 【学生实验】 验证蒸发需吸热1.在皮肤上擦酒精,体验感觉并做出分析.2.取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用酒精浸湿的棉球包住玻璃泡,另一支不包,过一会儿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出现差异,说说这是为什么 3. 各实验组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格4.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5.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多投影几组学生的实验记录表)说明沸点与压强有关.请学生代表说出看到的现象并做解释【归纳】压缩气体的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举例】举出生活中液化的实例
课后作业 课课精练 第四节
教学反馈
备注
教学点评:
在这节课中,将大部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的精神.
猜想与反驳
分析结论
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搜集事例或设计实验验证
逐一解决问题
讨论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
观察举例引出课题(学生)
演示实验(教师)
PAGE
1北师大版《1.5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2.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2.教学器材:少量的奈和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②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③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升华吸热现象的分析知道用升华的方法可以获得低温的环境. ②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升华和凝华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仪器材料 少量的奈和碘、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枯树枝、玻璃片
教学方法 演示试验、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1节
板书设计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入新课师生讨论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感受升华和凝华过程以及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的现象.通过学生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提出问题】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 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 有其他物态变化吗 【图片】教材第17页图1—25图片【演示实验】“人造雪景”:在一个烧杯内放人少量的萘粉;然后加热,再将一根凉的枯树枝放人烧瓶口内,经片刻轻轻拿出枯树枝,便可看到在树枝上布满了“雪花状”的奈.这是由于固态的萘吸热直接变成气态的萘,气态的萘遇到冷的树枝又直接变成固态的萘.注意 樟脑片与卫生球的区别.卫生球实际是萘丸,萘有一定的毒性,不适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1992年国家工商局为此发了“关于制止以萘丸冒充樟脑丸坑害消费者行为的通知”.可以穿插介绍这个知识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出问题】它们果真是直接变化的吗 【提醒】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粒.控制温度:需要缓慢加热.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出现.玻璃片要和烧瓶口密封.在学生分组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导.指导学生体会凝华放热的现象可以在玻璃盖片上滴几滴水,观察有碘蒸气遇到盖片时的现象,同时用手摸一摸盖片感觉一下盖片的温度变化.【讨论】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玻璃管内原来有一 些固体物质,加热之后这些固体物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间过程中物质有变成液态吗 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①给固态的碘加热后,烧杯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停止加热冷却后,烧杯壁和玻璃盖片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盖片上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盖片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讨论与交流】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8页图1—27所示的实例.冰花是如何形成的 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为什么 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 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 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而降的 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拓展】①“升华干燥食品”: 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 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②“舞台白雾”的形成:把干冰倒在大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用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便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了“白雾”. 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验证猜想】看个图片,并观察演示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学生自己用实验来进行探索研究【学生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学生实验后,各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无色的玻璃管加热变成紫红色.里面的固体加热后,变成了气态没有.说明物质不一定先熔化再汽化才能变成气态,直接就可以从固态变成气态全班交流各组的解释、看法【阅读】教材18页作业中介绍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一段课文,全班讨论分析指出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一凝华一熔化.
课后作业 课课精练 第五节
教学反馈
备注
教学点评:
本节教学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训练.另外,还通过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
提出问题
讨论与交流
猜想
(学生)
演示实验
验证猜想(学生)
探索实验:
碘的升华和凝华
PAGE
3北师大版《1.1物质的状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重点研究的是物态及其变化.
2.用微观模型解释固、液、气三态的不同特征,以及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这些内容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冰、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玻璃板、三角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物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三种物态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不同形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形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仪器材料 冰、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玻璃板、三角架、石棉网、火柴
教学方法 讨论、竞赛、实验 课时安排 1节
板书设计 物质存在的形态及特征 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气态: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补充]热传递定义: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条件:存在温度差三种方式:传导 例:将勺子放入热汤里对流 例:空调、夏天中午要关窗辐射 例:太阳吸热、放热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通过形态各异物质世界的美丽景色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认识物质三态的特征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本实验应落实两点:一是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二是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描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物质三态特征和物态变化的理解. 物质存在的形态【情景1】:一组图片. 晶莹剔透的冰雕、飞流而下的瀑布、古老的蒸汽机.【问题】这三幅图有什么联系 作为一组图片我们希望对比什么 (发散思维)【引出】同一种物质可以以三种形态存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分为三种形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情景2】物体分类的比赛. 准备两组同样多的物体名称(或图片)进行分类比赛, 第一组:矿泉水、光盘、酒精、铅球、氟、醋、冰、气球中的氢气、牛奶、肥皂、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哈出的“白气”、针管、可口可乐、薯条、水银瓶中的氯气第二组:洗发液、抹布、充气的救生圈、食盐、感冒冲剂、露珠、川贝枇杷露、冰棍、弹簧、水银、煤气罐、食用油、篮球、自行车轮胎要求:说出所分出的物质各以什么进行分类 【启发学生】根据流动性和体积的稳定性,思考固、液、气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无一定形状,气体既无一定体积也无一定形状.通过图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固体上方画一个立方体;液体上方画一个容器;气体上方画一气的图形.将得出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分别写在图旁边.三种物质形态的特征:固态 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气态 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问】今后我们判断某一物质以什么形态存在时,依据什么判断?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事物,想一想他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若有分不清是什么形态的物质,提出来共同讨论【问】自然界中的物质除固、液、气三态外,还存在其他形态吗?等离子态【问】物质存在的形态总保持不变吗?【实验】:化冰(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冰块).酒精灯使用: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使用时,因酒精灯外焰部分温度最高,应该用它的外焰部分去加热.【提出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什么 教师点拨使学生知道现象反映了物理事实和规律,实验设计中反映了发生现象需要的条件.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问】日常生活中曾经见过水以几种形态存在?(水、冰、露、雾、霜、雪)【解释物质三态的特征和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补充】利用的动画模拟,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模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 物质由分子小微粒组成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所以固体有一定体积和形状;当物质处于液态时,分子排列也较紧密,分子之间空隙较小,每个分子也只能在原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跟固体不同的是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位置,在一个位置振动一小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另一个位置附近去振动,所以液体有一定体积,而无一定形状;当物质处于气态时,分子之间距离较大,每个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所以气体既无一定体积也无一定形状.【补充】热传递定义: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端转移到另一端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条件:存在温度差三种方式:传导 例:将勺子放入热汤里对流 例:空调、夏天中午要关窗辐射 例:太阳吸热、放热吸热:放热: 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男女生各选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内谁答对的题目多谁获胜男女生各找两名代表为对方计时、记录答对题的数目[回答] 三种物质形态的特征[阅读]第4页阅读材料[实验现象描述]“加热”后“冰化成水”.“冰化成水”是现象,“加热”是条件.冰化成水是有条件,再进一步推理: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举例交流]列举生活中物态变化的事例进一步体会物态变化的概念.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举例举例
课后作业 《课课精练》第一节 物态 同步训练
教学反馈
备注
物体分类的比赛
弹性
颜色
物质分固液气三态
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化冰比赛
解释固、液、气三态的不同特征,以及发生物态变化的原因.
PAGE
1北师大版《1.2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
2.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温度的测量;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温度计;准备一支体温计,并观察它的结构:
2.教学器材: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25支)、演示温度计1个、烧杯三个、冷水、热水、温水、多媒体展台、幻灯片文件.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成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的关系;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4.通过对体温计的观察,了解体温计在结构和使用上方法与一般液体温度计的差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2.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
教学重点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应用——温度计的刻度方法
仪器材料 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25支)、演示温度计1个、(学生自带)体温计、烧杯三个、冷水、热水、温水、多媒体幻灯片文件或图片
教学方法 启发提问、组织交流讨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课外) 课时安排 1节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一、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度的测量:温度计的种类;实验室温度计:(1)观察构造;(2)工作原理: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3)单位: 摄氏温度t ——摄氏度(℃),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就叫1摄氏度,记作1℃.(4)使用方法:估、选、放、读、取.体温计(1)构造:水银泡上有一细小缩口;(2)使用方法:先甩后测测温实验:(1)测烫、热和温水的温度(分工完成或分组完成);(2)测自己的体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体会总结出温度的物理意义体现课标的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进行体验式学习,帮助理解和加深记忆此观察体验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此观察阅读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类比学习法此观察、阅读和讨论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实验习惯和能力以及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培养自学能力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并通过对比分析开水和烧红的铁块烫的程度不同,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能准确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二)进行新课 1.温度的物理意义 让学生叙述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越热的物体温度越高,越冷的物体温度越低.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等方面分析温度跟人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一些温度值;介绍或让学生列举一些与温度有关的环境问题. 2.温度的测量 学生小实验:凭感觉判断温度. 取冷、温、热三杯水,为保证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杯水的温差要合适.冷水与热水温差要大一些,冷水越冷越好,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温水的温度应接近冷水.做实验时,学生先分别将左、右手食指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先后逐个把食指放入温水中,并叙述自己的感觉. 使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仅靠感官的直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准确的.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种类 介绍实验用温度计、家庭常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 或用多媒体视频材料或图片展示各类温度计. (2)温度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验台上的温度计的构造并叙述温度计由内径很细的玻璃管和下端的玻璃泡组成,璃泡和细管内有红色(或银白色)的液体. 学生小实验: 让学生用手握住玻璃泡,观察泡内液体受热膨胀,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上升,说明此时温度值增加.把手松开,观察到液面高度下降,说明此时泡内液体遇冷收缩,温度值降低.引导学生得出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3)温度计的单位和使用方法 ①摄氏温度 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找到字母C,告诉学生字母C表示采用摄氏温度,摄氏度的符号为,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记作1℃. 用计算机幻灯片或展示图片练习零上、零下等温度值的读写和温差的计算,强调摄氏度这几个字不能分开读.如37℃读成摄氏37度是不对的.让学生自学热力学温度及其和摄氏温度的关系.(也可放到最后一个环节或留为课后自学作业) 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观察手中的温度计,类比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引导学生得出使用温度计不仅要认清它的单位,更要认清它的三要素: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通过观察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和体温计这三种液体温度计,引导学生区分它们的测温液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并引导学生叙述出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构造及使用方法的不同. 关于体温计的内容如果课时不够可以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课外进行. 通过阅读教材第7、8页和讨论教材第8页练习1、2题,引导学生得出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的正确方法及步骤:(教师要适当引导和提示) 估:就是对所测液体的温度进行估测,其要领是先看后摸,切不可将手冒失地插入被测液体中. 选:根据估测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例如测开水的温度选择实验用—20℃—104 的温度计可以了,测室内温度选择寒暑计可. 放:将温度计放人被测液体中时,要使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取:读数并记录数据后才能取出温度计. 4.学生实验 要求:练习估测温度、正确使用实验室温度计测水温以及用体温计测自己的体温;强调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要爱护仪器,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单上的步骤完成实验;(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情况决定让学生自己设计或教师直接给出实验报告单)实验结束后要小心地整理好实验器材,汇报实验结果并小结自己的感受; 实验条件有困难的可以选用多媒体演示温度构造、原理和用法的视频材料5.热力学温度 学生阅读教材第7页的科学窗,使学生了解到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以及它的单位、符号以及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字母).(三)小结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要准确判断温度的高低,必须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要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记住摄氏温度的规定,学会按照“估、选、放、读、取”的步骤测量温度. 2.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时,应注意测量时不可长时间等待,只要温度计示数基本稳定就可读数,否则温度将继续下降. 3.体温计的构造比较特殊,使用时要注意先甩后测. 用一些词汇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体会温度是一个能准确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讨论、举例实验(演示或分组)、描述感觉概括、总结可以让学生举例观察、描述实验、观察、描述观察、理解、记忆练习自学(课上或课下)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或相互提问回答阅读、讨论、归纳总结按要求进行实验自学(课上或课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概括总结能力
课后作业 1.课本练习的第3题课外实践;2.配套练习册练习,如:《课课精练》中的第一章第2节.
教学反馈 本节课学生活动较多,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通过实验学习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一般科学测量都要注意的问题和一般方法;让学生估计水(或教室)的温度然后再测量;探究体温计的特殊结构和使用方法等,这些试验和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中也学到了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因此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同时,对于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许多.
备注
教学点评:
新的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四项要求: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会测量温度.4.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尝试对环境温度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将旧新材中《温度计》和《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合为一节,容量更大,课标的第4条要求是旧的大纲所没有的.虽然本节容量较大,但要求都不太高,学生对本节内容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本节的重点,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教科书中“体温计”的部分,教材对此也做了介绍.因为它也是一种液体温度计,所以将它处理为一个课后的探究题,设计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教材的科学窗和阅读材料给学生呈现了一些延伸与拓宽的知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一步开发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能力的实践空间.
温度计的种类
温度的测量
学生感温小实验
学生举例
学生体验小实验
什么是温度
温度的物理意义
温度的单位
体温计
实验室温度计
构造和工作原理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构 造
PAGE
1北师大版《1.6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重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总结、调查等方式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学会调查总结和协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养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在全新的情景中分析、解决从来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根据学习提纲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汇总资料按要求写成调查报告;
2.教学器材:视频资料、教学(学生调查的)幻灯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课前给出调查题目,并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自己另外提出一些问题并调查回答),并把调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成调查报告:(教师可以事先按组分工.如:全班分成四个组,每组负责一个题目)
关于自然界水的循环可以提出:
你知道蓝天里的朵朵白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遇到的茫茫大雾是怎么回事
你知道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吗
你知道雨、雪、霜、雹各从何而来的
你知道地球上水资源面临危机吗
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等问题.
对于电冰箱(空调器)可以提出:
电冰箱是如何致冷的 致冷物质如何循环的
电冰箱的致冷物质氟利昂对环境有什么破坏作用 有没有可以替代氟利昂作致冷剂的环保电冰箱
空调器是怎样工作的?
怎样安装空调器才能降低室内温度 等问题.
对于高压锅可以提出:
1. 高压锅主要有几部分构成?
2. 为什么食物用高压锅容易被煮熟?
3. 高压锅是怎样快速煮熟食物的?
4. 高压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哪些热学知识?等问题.
对于航天技术的物态变化可以提出:
1.我国航天技术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2.航天技术中在什么地方涉及到物态变化的知识 等问题.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图书、杂志、网络、光盘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题目中的问题,并按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注意:此调查作业应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课前小组内交流各组员的调查报告,组内讨论精选一部分交给教师,经教师审阅后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以上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在每组中指定1到2个小组负责人,由他们来协助教师组织和督促调查的进展情况和组内交流的落实.
在课堂上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交流会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评估;
此环节,教师要事先组织学生准备交流会的主持和评估工作.如:主持人的选择和培训;主持台词的编写和演练;主持人和个小组负责人的配合练习;学生自评和互评标准的设置及评估表的打印工作等.
为了提高调查活动的质量,在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对这次调查活动设立几个最佳奖项,如:最佳成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等,并在评估表中反映出来,最后的评估结果最好能在学生的平时成绩中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录课堂上自己积极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查意识,也方便教师以此来评价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参与水平、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意识、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而且,对学生的工作和表现加以认可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把评估结果及结果的宣布放到课后和下节课进行.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活动,根据交流情况对本节内容和要求作适当补充.
关于自然界水循环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补充水的三态循环规律、水资源问题、水污染问题、节约用水等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高压锅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但对于它工作原理的思考同学们未必能说清楚;有关沸点和压强的关系,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虽不必展开讲,但学生要知道这个事实.
电冰箱的制冷技术中用到了汽化和液化知识,对于其它技术问题做适当介绍,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它的工作原理可以要从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入手来介绍补充,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主要讲了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的应用和熔化、汽化过程吸热的应用,可以适当补充我国航天技术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课后反思:
教学点评:
此节内容要求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这一点也是组织好实践活动课的关键.
在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资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如指导他们从图书馆的索引中查找自己需要的书目;从自己需要收集资料内容来选择应查找刊物和网址.让学生尝试用摘抄、复印、下载、打印等方法收集资料.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调查研究.例如调查自己家里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每天用水总量;每个月实际用水量;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预测在实施措施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如果完全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等.这样的安排和调研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于节约用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写“日常生活中水的再利用”和“家庭节水小窍门”.关于“日常生活中水的再利用”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素材,如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洗衣后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洗澡后的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等.关于“家庭节水小窍门”可以让学生从洗澡用水、厕所用水、清洗餐具用水、使用洗衣机用水等方面来思考节水的窍门.
观看教师补充
视频资料
教师总结
学生自评、互评
班级范围内展示交流
课前小组交流精选一部分课上交流
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并整理成调查报告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