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认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唐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2.思考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培养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难点:
节度使、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的关系。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②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权,势力膨胀。
③边将 担负东北地区的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安禄山
什么是“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2.经过:
① 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②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③ 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3.结果: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 的局面。
755
安史之乱
763
藩镇割据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史思明(703年—761年),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安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肃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宝应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他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先后于至德二年(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经济: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政治: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朝灭亡
1.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概况:
① 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②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与其他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3.结果:
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朝灭亡。
907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即后梁太祖(907年—912年在位),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 (今安徽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
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梁开平三年(909年)正月,迁都洛阳,因袭隋唐洛阳城。开平五年(911年)改元乾化。
三、五代十国的更送与分立
1.含义:
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以及割据太原的北汉。
出现五代十国分立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藩镇割据!
2.评价: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续。这一时期,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
618年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907年
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
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合作探究
两汉和唐朝都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请你分析、比较后概述汉唐历史的主要相似之处。
①前期:a.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之后建立起来的,都注意总结经验,加强中央集权。b.社会生产都有较大发展,出现了较长的繁荣、安定时期。c.都注意边疆地区的巩固和开发。d.重视发展对外联系、交往。e.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
②王朝末年:a.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逐渐形成混乱、割据局面。b.都受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的打击,政权瓦解,最后一个皇帝都是被权臣废掉的。
随堂演练
1.下列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B
2.加速了唐朝衰落的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朋党之争
C.任用奸相
D.宦官专权
A
3.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始于( )
A.天宝危机中
B.安史之乱中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时
C
4.唐朝藩镇的割据性表现在( )
①不向中央交赋税;②自行委派官吏;③军队不听中央调动;④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C
5.(辽宁大连中考题)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6.(广东清远中考题)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高度集中
B.唐末农民战争
C.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D.宦官专权
C
7.(福建龙岩中考题)唐代安史之乱和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赋赋税、徭役沉重
B.内地兵力空虚
C.地方势力强大
D.朝政腐败
C
8.(贵州遵义中考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唐朝衰落的原因( )
A.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
B.地方军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C.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央王朝无法与之对抗
D.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黑暗腐败
C
能力提升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说明: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员的选用与考核,任姚崇、宋璟等为相,出现“开元盛世”。“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李林辅、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
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オ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