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复习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复习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02 09:5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的建立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重点难点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
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背景
年发动兵变,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 ,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他就是宋太祖。960赵匡胤宋开封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检校司徒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2.措施:
(1)军事上: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在中央:
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在地方:
宋太祖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对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结果:
皇权大大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臣通判转运使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表现
(1)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祖宋太宗 (2)宋朝改革和发展了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结果: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早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等。随堂演练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流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材料中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D2.“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
A.唐玄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明太祖B3.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C4.帝日:“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这位皇帝是( )
A.宋太祖 B.汉高祖
C.唐太宗 D.秦始皇A5.某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研究了许多与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有关的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D6.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军队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③在地方设置节度使;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C7.“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重文轻武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统一文字A8.宋代宰相大多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司马光、王安石、晏殊等。这表明当时( )
A.官场门阀恩荫的现象彻底杜绝
B.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C.人オ选拔真正做到了公正、公平
D.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D9.(湖南岳阳中考题)“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D10.(山东菏泽中考题)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C11.(湖南长沙中考题)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府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
生效
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D.分割知州财政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
中央C12.(山东临沂中考题)(某朝)“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这样做的结果是( )
A.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B.以文制武,增强军力
C.大将兵权,削弱殆尽
D.强干弱枝,内外相维A13.(北京东城中考题)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做法的目的是( )
A.重视文教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B14.(山东济南中考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C15.(山西太原中考题)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C16.(河南郑郑州中考题)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
A.徒有虚名 B.职权明确
C.禁足军政 D.权力分割D17.(北京中考题)北宋为削弱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
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D能力提升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皇权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