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诗词五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诗词五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3 13: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24. 诗词五首乐府诗集了解《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给被称为乐府诗冢 窦 雉
舂 羹 贻
zhǒngdòuzhìgēngchōngyí字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啊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望到近看,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本诗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本诗运用了
语言描写,通过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像;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主题《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诉衷情 宋 陆 游作 者 简 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有多产的作家。现存诗计9300多首。
背景介绍 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戍 貂裘? 鬓
shù?diāo qiúbìn ?字词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觅封侯,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这一典故,用意何在?“当年”二字说明什么? 对往事的回忆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在那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 不知何处寻求,只留下这尘封色暗的旧貂裘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比喻多年没有披甲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的境况。“梦断”说明什么?说明诗人理想破灭“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谁的典故?有何用意?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失落之情。“暗”字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体会“未”“先”“空”蕴含的情感。  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胡虏还未消灭,鬓角先染秋霜,热泪白白的流淌。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的爱国深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谁能想到自己这一生,在天山抗金前线奋战的理想始终未实现,只能老死在沧州水边。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主题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作者介绍背 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字词兜鍪(dōu móu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知道,年代太久了。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敌手?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的怀念,并希望有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秋瑾满江红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浙江绍兴人,别署鉴湖女侠。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字词为篱下(wèi) 苦将侬(nóng)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却是那么的憔悴。“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歌残”这句中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是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 则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着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我虽然不是男儿身,心却比男儿还刚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的心意?自古英雄衰弱的时候总是要受尽痛苦折磨的。 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哪里寻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主题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作者简介王磐(约1470一约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代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喇叭 ,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写“吹”之声。
“曲儿”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恶。
“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
“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主题表面上引用喇叭,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道出了百姓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