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20+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发展历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20+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发展历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02 20: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7新课标Ⅰ,30题
抗日战争
以历史文献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等
2017新课标Ⅱ,32题
抗日战争
以历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影响
中等
2017年新课标Ⅲ,30题
解放战争
以历史事实切入考查中国的外交
较难
2017年江苏卷,9题
国民大革命
本题以历史文献切入,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愿望
中等
2017年北京卷,16题
国民大革命
以毛泽东言论为切入点,考查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较难
2016年海南卷,19题
国民大革命
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中等
2016新课标Ⅱ,29题
土地革命
以社会现象为切入考查土地革命
较难
2015年广东卷,15题
国民大革命
本题主要以材料解读的形式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中等
分析解读
这一部分内容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主体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
(1)突出近代民主革命的主线,即在不断的抗争中各阶级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民主革命在经过百年先进与落后的碰撞、热血与烈火洗礼之后,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同学们可以以此为主要线索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
(2)将重大历史事件放到民主革命的大环境中,掌握四个要点。?
第一,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在理解二者在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重点掌握无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成功、从失败走向胜利产生的影响,进而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考点一 五四运动及中共的诞生
(2017江苏卷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设问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说明反映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的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2016年上海卷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在历史学习中有一些事件的地位和影响是定性的,比如本题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外还有遵义会议,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类的定性的历史知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没有任何的词汇和历史事件能够顶替。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是唯一的答案,是必须背下来的知识。
考点二 国民大革命
(2017年北京卷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解题思路】
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反映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错误。
【要点解密】
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2)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
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2016年海南卷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讲解,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特征。
(2015年广东卷)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一次次抗争和失败的艰辛历程中认识到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民革命的理论指导。
考点三 国共十年对峙
(2016全国新课标Ⅱ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1923—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
(2015年天津卷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注意关键词“实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A、C、D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B。
【要点解密】
本题材料比较繁琐,先是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比较,然后提出设问。做这类题目要学会去繁就简,提炼出材料的主干。本题的主干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的实质是”。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关键信息的提取。
考点四 抗日战争
(2017年新课标Ⅰ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全国Ⅰ卷30题同样考查了抗日战争,可见,抗日战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相对于2016年全国Ⅰ卷30题,本题的难度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2017年新课标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D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
【要点解密】
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江苏卷9)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考点五 解放战争
(2017年新课标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备选项内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的记忆准确,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但如果有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记忆出错,就会出现失误。本题容易错选D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D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
(2016年天津卷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解题思路】
根据“1947年2月1日”可知,此时还处于国共内战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另起炉灶”方针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也无从体现“开始实行”,故A错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应是在1949年建国后实行,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也是由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故C错误;根据“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见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
【要点解密】
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寻找突破口,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条件限定语就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空间等方面的限定,因此时间概念的判断在审题时至关重要。只要能够判断出B、C、D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而题干涉及时间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排除后即可得出结论。
考点一 五四运动及中共的诞生
1.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D
2.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答案】A
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发展迅速,未体现政局动荡,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社会主义只是各种思潮之一,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社会思潮如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主义等的主旨主要是救亡图存,反映了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故D项正确。
考点二 国民大革命
4.如图是1927年3月北京《晨报》上一幅题为“孔雀东南飞”的漫画。这一情形
A.预示着中国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组
B.表明日本占据了我国北方大片国土
C.说明北伐战争改变了中国文化格局
D.加速了知识分子同工人相结合进程
【答案】A
考点三 国共十年对峙
5.“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意义。由材料“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分水岭”,意在表明遵义会议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选A。遵义会议只是纠正了“左”倾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故B项错误;C项属于1945年中共七大的意义,D项“中国革命道路”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6.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答案】A
7.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国联成立于1920年,与“晚清”不符,排除A项;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华南地区农民的沉重负担,农村革命根据地最早建立于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符合题意,故C正确;1945年联合国建立后,国际联盟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放区土地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考点四 抗日战争
8.2015年4月9日,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著文指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名称经历了由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1935年“人民共和国”再到1936年“民主共和国”的演变。1935年“八一宣言”还提出过“建立国防政府”的主张。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国共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B
9.下表是中日历史教科书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我们从表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摘编自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日军以为如果攻陷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蒋介石就会投降,遂于12月占领南京(这时,由于日军占领,有许多民众死伤,即南京事件)。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A.史学研究方法影响历史解释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
C.国家立场直接影响历史结论
D.二手资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C
10.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日本军人认为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导致的。由此说明
A.全民族抗战是此次胜利之源
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
C.日本惧怕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
D.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可见,全民族抗战是此次胜利的根源,故选A。B、C项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11.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设立了国际宣传处,主要负责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管控在华外国记者的报道内容。整个抗战期间,先后在国外设立12个办事处,分布于欧美各地,并与当地民间团体建立了相当广泛的联系。该机构的设立
A.有助于获取国际力量的支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D.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材料所述设立国际宣传处或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以宣传中国的抗战和日军的暴行,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和支持,故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际宣传无关,故B项错误;宣传中国的抗战和日军的暴行与国民政府国际地位的提高无关,故C项错误;国际宣传处的设置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12.1947年2月10日,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A.《大公报》立场客观公正
B.美国对华政策左右中国内战
C.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答案】D
考点四 解放战争
13.1948年11月,毛泽东亲笔写下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电文,指出我军“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这一电文表明
A.中央决定从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反攻
B.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C.中原全境解放,解放战争进程加快
D.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做了充分准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1948年11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战略决战时期,故B项正确;解放战争的战争反攻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故A项错误;中原全境解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南京解放是1949年4月,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D项。
14.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了一则公告:“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公马改革”主要意义在于
A.减少行政开支,改善干群关系
B.充实生产人员,发展边区经济
C.精简机关人员,扩充边区军队
D.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答案】A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表二 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38人)
党派
代表人数
国民党
孙科、陈立夫等8人
共产党
周恩来、王若飞等7人
青年党
陈启天、余家菊等5人
民主同盟
张澜、黄炎培等9人
无党派人士
郭沫若、傅斯年等9人
阅读表一和表二,提取两项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
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大趋势;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将组阁政府;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
信息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协商。
说明: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实行和平民主;《双十协定》规定要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代表们平等协商和平建国大计;政协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信息三: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说明:孙中山、宋教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影响巨大;同盟会(国民党)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