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2017年新课标Ⅰ,28题
洋务运动
以历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
中等
2017年新课标Ⅰ,29题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以数字材料切入考查近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中等
2017年新课标Ⅱ,28题
洋务运动
与历史现象切入考查洋务运动
容易
2017年江苏卷,11题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以数字材料切入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等
2017年天津卷,5题
洋务运动
以近代海军的发展切入考查洋务运动
中等
2016年海南卷,15题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等
2016年江苏卷,7题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以文献史料切入考查近代经济机构的变动
容易
2016年新课标Ⅰ,28题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以历史事实切入考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中等
分析解读
这一部分内容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非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备考复习时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重点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在复习时可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要注意分析每一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3)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017年新课标Ⅰ)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
(2016年海南卷)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本题属于“因果类”的选择题,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2016年江苏卷)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解题思路】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开始使用,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是破坏传统手工业,故D项错误。
【要点解密】
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考点二 洋务运动
(2017年新课标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洋务运动中的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017年新课标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题思路】
材料中的“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改变了“不索取原价分文”的做法,是为缓解洋务企业的经费压力。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协造”方式只是由用船一方拨付造船所用材料费,并非由用船一方参与造船过程,排除A项;材料所述并非表明所造船只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要点解密】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本题考查的即是解决资金困难的“协造”方式。这种方式与“商办”不同,“商办”是指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对洋务企业进行投资。
(2017年天津卷)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考点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2017年新课标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产生
①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与洋务派创办企业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②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③影响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近代化进程;顺应了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推动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出现。
(2)初步发展
①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表现
棉纺织业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2017年江苏卷)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解题思路】
【要点解密】
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特点
(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
②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2)有利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考点一 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1.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用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煤油只是因供应外国侨民而极少量地输入中国,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在华输入量迅速增加,从而改变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可见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普遍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D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2.下表为江南口岸城市人口(1891—1911年)统计表。据此可知
城市名称
1891年
1901年
1911年
镇江
135000
140000
184000
苏州
500000
500000
—
杭州
700000
350000
—
宁波
250000
255000
350000
温州
80000
80000
100000
A.江南城市化进程呈现不平衡性
B.通商口岸经济发展迅速
C.苏州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
D.江南自然经济瓦解加速
【答案】A
考点二 洋务运动
3.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依据材料“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在创办民用工业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技术人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A、B两项均体现其主观目的,故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为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问题,才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D项错误。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A
5.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答案】D
6.有学者认为,清政府中央财政对于洋务企业的支持并不是十分有力的。除了天津机器局、江南制造局等少数大型企业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或拨款外,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由此可见,当时
A.洋务派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民间
B.清政府并不支持洋务运动
C.地方财力与政见影响辖区内经济发展
D.兴办洋务的经费严重不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材料中反映的是当时洋务企业主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是民间,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支持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大多数洋务企业都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调剂而兴办起来的”可知洋务企业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洋务企业的经费来源,并未说明经费严重不足,故D项错误。
考点三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年为14.6%,1901—1903年为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B.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C.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
D.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棉纱进口的比重由增加到下降并且开始出口,可得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棉纱进出口现象,不是国内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D项错误。
8.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
A.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
B.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
D.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
【答案】A
9.根据1912年山东胶州农户收入统计,42亩地的自耕农出售产品和副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为其总收入的38﹪。而根据20世纪20年代的调查,安徽等省17处的2866农户家中,家庭自用的农产品为47.4﹪,出售部分为52.6﹪。这表明
A.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重农抑商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C.农民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逐渐衰退
D.中国国内市场发展仍严重滞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从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售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形式已经被打破,农民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逐渐衰退,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国内市场发展仍严重滞后,故D项错误。
10.甲午战前,外国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不过二三亿美元。甲午战后,投资总额不断增长,1902年达15亿美元。1914年增至22亿美元,比战前提高9倍之多。1841—1894年间,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共计142家,1895—1914年间,设厂就增至322家。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的迅猛增长
A.促使自然经济彻底走向解体
B.缓和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C.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D.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
批准年份
企业名称
专利内容
批准者
1882
上海织布局
十年专利
光绪皇帝
1884
华盛纺织厂
十年专利
李鸿章
1891
天津自来火公司
在直隶省境内享受制造火柴之专利权十五年
北洋大臣
1893
重庆聚昌火柴厂
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
川东道
1895
张裕酿酒有限公司
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掺夺。
直隶总督
1897
汉口燮昌火柴公司
先获准在湖北境内专利十年,后展限十年。
湖广总督
1899
山东峰县中兴煤矿公司
距矿百里内他人不得再用机器开采煤斤,十里内不许民用土法取煤。
1900
厦门电灯公司
自股本聚齐,禀明开办日起,专办二十五年。
——整理自徐海燕《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研究(1859—1949)》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晚清专利制度侧重于商业垄断权。
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西方专利制度的引入,官督商办的企业率先申请专利。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这一做法,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若从其他角度答亦可。如获得专利的行业涉及纺织、火柴、矿业、机器工业、航运等重要领域;专利申请涉及地域广;专利审批地方色彩或人治色彩强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