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02 21:2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学生已有对电的了解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导电性,进一步明确物体可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及其概念。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用途,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电的基本知识,具备正确规范检测本节课准备的常见材料的基本能力,以判断哪些是容易导电的,哪些是不易导电的,从而初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懂得安全用电。21教育网
学习目标
1.能够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2.学会以实验探究的形式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够对收集的信息正确整合分析,得出结论并交流反思。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正确的实验习惯,认识到安全用电的常识。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判断物体的导电性。
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评价任务
1.通过分组实验,学会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并对物体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2.能够列举其他导体和绝缘体,讲述生活中材料使用导体和绝缘体的原因。
3.了解安全用电基本原理和常识。
教学准备
电线、电路检测器、曲别针、塑料尺、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玻璃片、橡皮、铝片、陶瓷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一根电线哪部分可以让电流通过,哪部分不能让电流通过?(学生回答)。
2.教师演示验证: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的灯泡不发光,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的灯泡发光。
3.提问: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
4.小结并引导:生活中哪些材料可通过电流,哪些不能?
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测各物品的导电性。
2.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①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②两个检测头接触曲别针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③重复检测,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④得出结论:曲别针可以通过电流。
⑤重复实验:学生分组合作,得出各物体的导电性并记录在表。
⑥小结:在观察基础上对所检测的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自己的描述,得出导体: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绝缘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并列举自己知道的其他导体和绝缘体。
三、合作交流
分析讨论书本中的物品由哪些材料组成,以及使用这些材料的原因。
四、日常应用
讨论日常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了解几种安全用电基本常识:
(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电线的绝缘皮而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用电器时,仅仅关闭用电器的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五、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电动玩具,看看它各部分由何种材料制成及其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在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以及小组间分工合作和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在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三年级学生还不具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好纪律的维护,保证课堂顺利进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