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公开课《认识图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 公开课《认识图形》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5-02 19: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6.1 认识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过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能够识别这几种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
2、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和要求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所谓直观认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初步了解这些几何形状的形状,并能够识别和辨别出这些图形;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了解生活中有许多这些形状的物体,并能把看到的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再用几何图形的名称来描述实物的形状。
学情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主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采用愉快式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不论回答是否令我满意,都会给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让学生不惧主动举手回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够辨别。
2、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通过图片及动画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魔方、牙膏盒、纸巾筒、水杯、墨水盒等多种教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导语:(出示课件)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法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魔法袋里都有什么法宝吗?让我们一起来摸一摸、看一看是什么?
(出示情境图)展示粉笔盒、牙膏盒、纸巾卷、足球、魔方……
师:这些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立体图形,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它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自由讨论)
板书课题:6.1 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富有神秘童趣的提问方式,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意识到些物体是有区别的,为了解图形的特征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的形状相同的物品分成一类。(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不同:分类思想)
(请学生发言)
2、认一认
师:你们为什么会把这几样物品分成一类呢?
(小组间进行讨论)
有的同学把以上物品分成了四类,分别是
①茶叶筒、水杯、固体胶
②篮球、乒乓球
③魔方、积木
④牙膏盒、鞋盒、墨水盒
(1)认识长方体
师:为什么把牙膏盒、鞋盒、墨水盒分成一类呢?(展示牙膏盒)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发言)长长方方的……
师:我们一起给这样(长长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
引导学生:长方体(板书:长方体,贴上图片)
(2)认识正方体(展示魔方)
师:那我们为什么把魔方和积木分成一类呢?
引导学生:正正方方的,每一面都一样
(教师板书:正方体)
引导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大。而长方体6个面不是一样大的。
(3)认识圆柱和球(分别展示圆柱、球)
圆柱:表面光滑,竖着放可以站立,放下来可以前后滚动(上下两个圆形一样大,从上到下一样粗)
球:光滑,没有平平的面
3、玩一玩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袋子里选一个不同图形的物体滚一滚,玩一玩,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方形的物体滚不动。”
生:“球和圆柱都可以滚动。”
生:“圆柱放下来可以滚动,站起来没办法滚动。”
4、猜一猜
猜谜语游戏:
圆圆滚滚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球
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正方体
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同桌合作分类活动,学生对物体的特征会更加清晰;将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建立联系。
三、巩固拓展
闯关游戏
第一关:找朋友。完成课本第71页“练一练”第一题,引导学生说理由。
第二关:填一填。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二题,让学生指一指,区分每种图形有几个。
第三关:找一找。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关这些图形的物品,学会将实物和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并会用几何图形的名称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回家找出这样的物体吗?
课后作业:
一、火眼金睛
二、想一想,填一填
板书设计:
6.1、认识图形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注重创设学生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知物体。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之后的“命名”活动,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但在本节课教学中为了追求精准程度等,有时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改进,要进一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
曾丹琪
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