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二、声音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音色的主要因素。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3.提高观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乐音的特征,乐音特征具体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何振幅的关系”和“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具 吉他、音叉、木梳、齿轮、音响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千差万别:小提琴声柔和纤细,小号嘹亮挺拔,大提琴稳重舒展,双簧管声甜美圆润……它们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有的浑厚,有的清脆。那么,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们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物理学中这些声音可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们之间的不同。一、探究响度及影响响度的因素实验探究:敲鼓提问:要使鼓声更响,应怎么做?猜测:鼓声的响度可能与鼓的振动幅度(振幅)有关设计实验:想出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幅大小的办法实验结论: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检验:换个声源,重复上述实验,验证结论的普遍性(板书)一、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二、探究音调及影响音调的因素实验探究:提问:用一张旧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猜测: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实验过程:略实验结论:卡片拨木梳的粗齿时声音较低沉,而在拨细齿时声音较高。检验:将齿轮固定在玩具电动车的转轴上,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注意这时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高低。使玩具电动车的转速加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板书)一、音调:声音的高低1.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2.单位:赫兹 符号:Hz如:某人心跳每分钟72次,合每秒钟1.2次,其频率就是1.2Hz。3.音调决定于声源的频率。声源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如:通常男子说话的频率约为90~140Hz,女子说话的频率为270~550Hz,人唱歌的声音大约从60~140Hz。三、探究音色实验探究:听一听:几个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声调和同样的响度说话,请学生判断各是哪个同学发出的声音?辨一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单凭听觉能否感觉是什么乐器?(板书)三、声音的另一个特征:音色由于音色不同,它们振动的波形也不同,人对声音的感觉不同,1.不同音色的波形图是不同的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四、生活、物理、社会阅读书P35曾侯乙编钟。 可给学生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他们感觉其中差别。尽量让学生提问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训练学生复述探究过程可启发学生设计其它实验来进行探究。让学生配合说和听可用仪器显示波形图。
三、思考与作业 1.课本P14 T1、2、3、4、5、6
四教学后记
PAGE
2课题 一、声音是什么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4.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探究的过程。
重点难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教学方法
教具 纸、橡皮筋、笔帽、杯子、水、音叉、绳子、衣架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声、歌声、笑声、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飞机的轰鸣声,电锯吱吱声、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让人心烦意乱。生活在这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要问: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实验探究:1.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学生实验)2.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学生实验)3.拉直的橡皮筋用手去弹(学生实验)4.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小纸片的跳动(演示实验)……结论:(由学生总结)一、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讨论)举例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实验探究:5.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伙伴轻轻用笔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什么?如果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耳朵,重复上述操作,试一试,你还能听到敲打衣服的声音吗?你觉得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6.把耳朵贴在盛水的鱼缸外面,让你的同学把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打击,你听到什么?能说明什么?7.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或接通电源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中,再把瓶内的空气抽空,声音有何变化?能说明什么?结论:(由学生总结)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讨论)想一想: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①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是否相同?③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一不同?声速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物质名称传播速度(米/秒)空气340水1500钢铁5200声音又是以何种形式传播的?实验探究: 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波会从石头落入的地方向四周传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观察水面激起的水波。(演示)结论:(由学生总结)三、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当音叉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压缩邻近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当音叉向内侧振动时,这部分空气又变疏,……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出传播。四、生活、物理、社会实验探究:10.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晃动。(演示)结论:(由学生总结)(板书)声波具有能量叫做声能(学生讨论)还有那些实例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块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课前准备:橡皮筋、纸片观察实验,学会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引导学生对现象产生疑惑,发现问题;用语言准确表达结论也可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课后探究观察课本P9图1—5结合医疗仪器说明
三、作业 课本P32 T1、2、3、4
四教学后记
PAGE
2课题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各类动物听觉范围的区别。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频率范围、应用和多普勒效应。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频率范围、危害及应用。
重点难点 人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各类动物的听觉范围不同及生活中的现象解释
教学方法 采取阅读和交流,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实际应用。
教具 图片、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为什么我们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我们有时能看到物体在振动而听不到正在振动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是否人都能听到呢?听不到的这些声音是什么呢?我们之所以有时能凭听觉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是因为我们只能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板书)一、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1.正常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的声音。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3.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板书)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阅课本P20“生活 物理 社会”,了解人和各种动物听觉频率范围的不同。有些动物,如蝙蝠、海豚、飞蛾等能听见超声波,大象、鲸等能听到次声波测一测你的听觉范围:器材:一台音频发声器实验过程:两个同学配合,一个闭目听,一个记结果。实验结果:每个同学的听觉范围稍有区别(板书)三、超声波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能量。2.应用:(1)声纳装置利用发出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成回波发现水下目标。(2)B超利用超声波能成像,观察母体内胎儿(3)超声波速测定器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4)超声波清洗器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的振动,有去污作用。(5)超声波焊接器使塑料膜之间相互摩擦生热,从而粘合在一起。(板书)四、次声波1.次声波的来源: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驶、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雷电2.特点:传得远;易绕障碍物3.危害:使人恐惧、恶心、精神错乱、等4.应用:预报地震、台风;检测核爆炸 学生讨论课前准备:上网查找有关超声波、次声波的信息,了解他们的特征和应用(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协作的能力 学生讨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可叫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
三、思考与作业 1.课本P22“www”练习1﹑2﹑3
四教学后记
PAGE
2课题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体验、和实例,认识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2.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止声污染的环保意识。3.初步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重点难点 噪声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噪声的途径。生活中防治噪声的途径
教学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教具 汽车上的消声器模型、图片等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程 人们研究声音,主要是为了认识、得到和利用声音。可是在许多情况下声音却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消除和控制它。(讨论)什么是乐音和噪声以及它们的区别阅P15“信息快递”(板书)一、乐音和噪声1.乐音: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2.噪声:那些难听的、使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3.从环境保护来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声。学生举例说明(板书)二、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我们周围噪声的来源(板书)三、噪声的危害1.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2.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的影响见图表课本P16(学生讨论)我们周围一些声音的等级(板书)四、噪声的控制(学生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改变、减少、停止声源的振动。2.阻断噪声传播:隔声、吸声、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耳罩、头盔。请学生举生活中的事例。生活、物理、社会(讨论)减弱噪声的一些具体方法阅P18了解减弱噪声的其他科学方法(以声消声) 学生回答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乐音和噪声。换个角度认识噪声观察P15图1—17了解噪声的来源。根据P16表格让学生体会噪声对人的影响。
三、思考与作业 课本P19“www”练习1﹑2﹑3、4
四教学后记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