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学校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第一教时
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温度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和描述三态的基本特征。
②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①引导学生经历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并能自己归纳出探究过程中所用思维要素。
②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探究及使用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读数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与探究。以实验为主线,结合课本自学,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平常对烧开水我们较熟悉,今天我们大家首先一起来烧“冰”,观察一下有哪些现象发生?设置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实验的观察与探究——形成概念,突破难点
1、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特征
(1)阅读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出示酒精灯),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
(2)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a.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为节约实验时间,冰不宜过多,开始可倒掉一部分水)
b.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完成“想一想”
(3)让学生举例: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状态的物质
2、温度计原理和构造
(1)探究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a.有两杯水,一杯是热水,一杯是冷水,可用多少种方法判断?
b.现提供一个内封红色墨水,顶插细玻璃管的小瓶子,能否用这种装置判断出热水与冷水?
c.首先想到方案的学生上前演示,将小瓶子放在水中,观察到细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同。
d.归纳出液体热胀冷缩的特点。
e.引导学生迁移到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2)出示温度计
a.温度计的构造
b.阅读信息快递:摄氏度的规定
3、温度计的使用
(1)结合课本上的“读一读”,让学生知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 “议一议”。引导阅读图2-7,加深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做一做”。先估后测,看谁的估温最准。学生热情高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既调动了学生情绪,活跃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教师巡回、指导,表扬测量既快又准确的学生。
(三)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①读数
②你能将下列表格中的空白填上吗?
白炽灯灯丝温度达2500℃ 水烧开时的温度______
火柴火焰约800℃ 冰水混合物温度______
人的正常体温________ 我市最低气温______
③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后回答,“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成因是什么?为减少这些效应的负面影响,你有哪些建议或措施?通过讨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环保意识。
巩固、小结:
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及方法,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作业与实践
1 作业:a.P32 “www”1.2.题
b.阅读P48“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态”和P51“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信息库内容,下一节课检查,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对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有重要作用。
2 实践:P32-33“www”3.4.题。对第3题要求学生列表格,比较体温计和温度计的异同点。
教后记:
第二教时
课题: 第二章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 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 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酒精少许、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火柴、水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扇扇子时有什么感觉?(感到凉快)
扇扇子会使温度降低吗?(……)
做一做:学生拿着扇子对干燥的温度计扇风,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变化了;(没有变化)
在手背上涂些酒精,用扇子扇,感觉凉快了吗?
(很凉快)
可能是什么起了降低温度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
做一做: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温度降低)
为什么涂上酒精的温度计示数就会下降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汽化的知识,通过学习来解释这一现象。
2、新课
(1)蒸发
在手背上涂上酒精后,除了感到凉快,还有什么现象?(酒精逐渐减少,直至不见了)
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吗?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有风吹过更冷;
冬天,水果、蔬菜放久了会干瘪;
穿湿衣服,感到冷,衣服会被捂干;
下雨后,地面上的积水逐渐减少。。。。。。)
归纳上述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
小结: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上述现象是汽化的一种形式,称作蒸发。
蒸发的特点:需要从自身和周围物体处吸热。。。
蒸发的应用:①介绍“坎儿井”(减少蒸发);
②蒸发制冷的应用;
(2)沸腾
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叫做沸腾。
请同学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描述沸腾现象,比一比谁说得全面。
。。。。。。
归纳出从看气泡、听声音、温度变化、沸腾时的温度等几个方面来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学生实验
观察水的沸腾
总结沸腾的特点:
沸腾前 沸腾后
水中的气泡 较小 变大
水的声音 较大 变小
水的温度 一直上升 保持一定的温度(沸点)不变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是否继续沸腾?可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介绍几种液体的沸点。
小结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作业
www1、2、3、4
教后记:
第三教时
课题:第二章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2、 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二、探究活动:(活动2.5)
1、 教师演示图2—19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观察实验,简述实验现象
讨论解释: “雨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填空:P37看一看,想一想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知识梳理总结、板书: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
3、知识应用
请学生举出在日常生活中用降温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例子
举例: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4、引导学生讨论:只有降温才能使气体液化吗?
提示:家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也是降温得到的吗?
猜想:液化石油气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获得
石油气的液化: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态后装入钢罐的。
引导学生质疑:压缩体积真的可以使气体液化吗?
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
教师演示图2—20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化的第二种方式,即压缩体积。
填空:P38
5、知识梳理
板书: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2、压缩体积
6、知识应用
(1)体打火机用的丁烷气体,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成为液态,储存在打火机里的。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是用氢作燃料,
(2)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以液体状态存在的。
7、知识梳理
引导分析:液化与汽化是相反的过程,既然液体气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
板书:液化放热
解释:为什么水蒸气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小结:请学生回忆本课知识点,讨论总结判断液化现象的方法。
课堂练习
研究有关“白气”的形成问题:
1、严冬,在室外谈话可看到谈话者的嘴里冒“白气”。
2、夏天,剥去棒冰纸可看到棒冰在冒“白气”。
3、水沸腾时,壶周围冒“白气”。
小组讨论:白气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
点拨: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组成空气的一种成份,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当人们看到的这种“白气”已经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放热液化成水形成的。所以“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液体。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5-6题。
教后记:
第四教时
课题:第二章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实验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 “www”1.2. 3.
教后记:
第五教时
课题:第二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1、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1.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请学生讨论后提出猜想。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进行一次人工造“雪”
2.实验与探究:按照课本图2-35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3.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升华和凝华
(1)提出问题: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从实验可以看出,加热时,固态的大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碘蒸气,停止加热,碘没有液华,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板书: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上图2-36、图2-37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4.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前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物质要吸热或放热,熔化、汽化过程要吸热,凝固、液化过程要放热,那么升华或凝华过程是否要吸、放热?
板书:
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举例:同学们观察用久了的日光灯灯管两头,会发现有的部位发黑,这是由于灯管两头钨丝受热升华,然后钨蒸气又在灯管壁遇冷凝华。
冰熔化过程吸热,可以致冷,水蒸发过程吸热可以致冷。升华过程吸热也可以致冷,例如生产上就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三、应用
1.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人工降雨短文。试着分析里面有几个物态变化的过程
2. 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雪的形成”做出解释,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为什么会有冰花?
启发学生回答:(1)冰花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2)冰花是什么物质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4)为什么冰花只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难道屋外没有水蒸气吗?
4.启发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并做出分析。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第六教时
课题: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的整个过程。
2.通过对水循环导图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认识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3.知道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知道水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5.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自觉做到节约用水。
6.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能提出保护利用水资源的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奔腾的江河湖泊,皑皑的冰山雪岭,浩瀚的海洋,飘荡的白云,都是水的大家族。地球上的水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认识水的循环系统。
二、新课
1、水的循环
(1)引导学生看课本图2—39,分析水的循环过程,将对应的变化填入图2—39中的横线上。
(2)问题:若水的循环停止,人类的生活将变得怎样?
提出问题:在水的循环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
归纳总结后填入图2—40中相应的位置上。
介绍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吸热体能量增加,放热物体能量减少。
思考:熔化、汽化、升华都是吸热过程,能量增加;凝固、液化、凝华都是放热过程,能量减少。
2、珍贵的水资源
(1)引导学生翻阅课本图2—41~图2—44,介绍水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
(2)请学生看课本 信息库:淡水资源
引导学生翻阅课本图2—45~图2—48,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提出问题:你身边有哪些水资源的浪费?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讨论交流:我们身边的水资源是否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关于节水及保护利用水资源你有哪些感想和建议?
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p.47 www
教学后记:
第七教时
课题:复习本章
复习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2、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5、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6、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7、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8、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复习重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
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结构
3. 物态变化
二、知识疏理
1、摄氏温标是在1标准气压下,把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C,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C,常用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农业灌溉中采用喷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好处之一就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_____和_____,同普通的地面浇灌相比,喷灌可以达到_____目的。
3、填写下列现象物态变化的名称:(1)严冬之夜玻璃室一侧出现“冰花”______;(2)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______ ;(3)夏天冰箱拿出棒冰,看见周围有“白气”______;(4)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________;(5)铁水浇成铁件_______;(6)雾___________;其中吸热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_______和__________。
4、 0°C的冰拿到0°C的房间,冰______ 熔化。
三、典例剖析
例1: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阴天,气温约为—15℃,在新疆罗布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为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为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结舌,试回答:(1)请提出你的看法,这雪为什么不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2)简单解释你提出的看法 。
解析:
例2: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一定升高 D.有可能降低 E.也有可能不变
解析:
练习
1、下列物态变化都属于吸热的是( )
A.熔化、液化 B.汽化、升华 C.凝固、凝华 D.液化、升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C的水凝固成0°C的冰时要放热 B.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液体蒸发时,要向周围散发热量。
3、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刮风是水蒸气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第八教时
习题课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 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C. 把一块的冰放在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
D. 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
分析与解答:涉及到A选项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二是液体沸腾时,液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选项涉及的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D选项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气体压强的大小而变化,当水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气压时,水的沸点低于100℃,而高于标准气压时,则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A、B、D所指现象都是可能的,C现象中冰可以吸热变为冰,但由于房内温度为0℃,降温达到熔点的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冰不会慢慢熔化,本题正确选项为C。
例2. 关于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
B. 雾是由水汽化而成的
C. 露是由水液化而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分析与解答:本题涉及四种自然现象,雪是小冰花,它的状态应是固态,水蒸气变成小冰晶(花)是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所以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说法是错的。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变成水蒸气时所形成的气泡,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因此雾不可能是水汽化而成,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的。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显然C选项中露是由水液化而成的,是错误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的小水珠在草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在地面上的,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D。
小结:以上两题都是考察基础知识的,题目中给出似是而非的选项,我们要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判断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结果。初学物理的同学,首先应掌握好,每章、节的基础知识。
例3. 夏天吹电风扇感觉凉快,这是由于( )
A. 电风扇吹来的是凉风
B. 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身上的热
C. 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周围的热空气
D. 电风扇吹来的风,使空气流动,加快了身体上的汗液蒸发,而蒸发吸热,所以人感觉凉快
分析与解答:电风扇的作用就是使空气流动,液体蒸发须吸热,而加快蒸发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使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吹电风扇时加快了皮肤表面的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收皮肤的热量,使皮肤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会使人感觉凉快,本题正确选项D。
例4. 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取限压阀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普通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
B. 熄火后,锅内温度仍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
C. 熄火后,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为一个大气压,所以重新沸腾
D. 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浇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
分析与解答:解此题应弄清两个问题,第一,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第二,高压锅的原理就是增大锅内液面上方气体的压强,以提高锅内液体的沸点,若锅内是水,汤或是粥类,其沸点将超过100℃,如果打开锅盖,锅内压强迅速变为一个大气压,沸点应为100℃,而粥的温度降低速度较慢,仍大于沸点,所以刚揭开锅盖时,锅内的粥仍然在沸腾,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例5. 向手上哈气使手感到温暖,而向手上吹气会感到凉快,这是为什么?试解释其中的原因。
解答:从口中呼出的气的温度和体内温度相近,但比手的皮肤温度要高,当向手呵气时,手就感到暖和。如果在冬天,呵出的气会在手背上液化为水滴,而液化时要放热,就会使手更有温暖的感觉。但是如果快速向手吹气,气流使手上的汗液加快蒸发,而吸热,使手上皮肤的温度降低。此外,如果在冬天,气流也会带来附近的冷空气,使手感到更加寒冷。
小结:生活中的热现象有许多,如用久的灯泡壁为什么会发黑,从冰箱中取出的冷冻食物为什么会冒“白气”,人工降雨过程中的物态变化,电冰箱工作原理等,学是为了更好的用,学过六种物态变化后,应尽量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或应用弄清楚,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例6. 探究水沸腾特征实验中,要观察沸腾时___________的情况和__________的情况,某小组的观察记录如下表,其中第_________分钟的记录肯定是错的,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
时间(分钟)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a)(b)两图是小组同学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情况,其中图________为水沸腾时的情况。通过对实验的探究与观察,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答:要观察沸腾时水的温度情况和气泡产生的情况。从记录数据上看,第12分钟的记录肯定错了,从记录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沸腾是吸热过程,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水中气泡生成的情况如(a)图,气泡在容器底部产生,逐渐变大,并上升至液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还可得出的结论是:沸腾是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例7. 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验证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要求、写出实验仪器、验证过程。
解答:所用仪器:酒精灯、滴管、一烧杯水、玻璃片、硬纸片
验证过程:
(1)用吸管在玻璃片上分别滴两滴水(多少相同)将其中一滴摊开,观察现象,验证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用吸管在玻璃片上滴两滴水(多少相同)给其中的一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验证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用吸管在玻璃片上分别滴两滴水(多少相同)将它们分别摊开,对其中一滴用硬纸片煽风,观察现象,验证液面上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自我测评
一、填空题:
1、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衣服干得快,这是因为有风的地方空气流动______,向
阳处温度_________,使衣服上的水分蒸发加快的缘故。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___。
3、只吸热不升温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烧红的铁棒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吱吱”响声并且看到水面冒出“白气”,在此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主要实验器材除烧杯、水、铁架台外,还需要_____、_____、和_______,在观察水的温度时,温度计_________ 离开被测的水。
6、海波的熔点48℃,对48℃的海波加热,温度立即上升,说明海波原来处于______态。
二、选择题:
1、在海拨1524米高的泰山极顶,如果用普通锅烧水,下列说法正确是( )
A.山顶上大气压高,水的沸点低于100°C B.山顶上大气压低,水的沸点高于100°C
C.山顶上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C D.即使延长烧水时间,加大火力,水不会沸腾
2、夏天的清晨,常能在花草上看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3、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体造成的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
A.水蒸气是气体,更容易钻进人的皮肤 B.水蒸气含的热量比沸水含的热量多
C.水蒸气烫伤的面积一定比沸水更大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4、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 )
A.用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入入冰箱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5、(多选)在正常使用的家用电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中,可能发生的物态变化( )
A.凝固现象 B.升华现象 C.沸腾现象 D.蒸发现象
6、(多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冬天窗上的冰花一般结在玻璃内表面。 B. 0℃时水不一定结冰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可见蒸发不需要吸热 D.物体温度升高须吸收热量
三、综合题
1、一壶水从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你将观察到什么现象?请写出两种并分别加以解释。
2、实验室里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时,它的读数是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若把它放在实际温度为60℃的温水中,它的示数是多少?
第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