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04 14: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燃烧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过程以及某些物体混合后能够生成新物质的基础上,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燃烧时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设计的。本课从观察多种物体燃烧现象入手,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具体的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这一问题的猜想、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整理资料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物体燃烧后生成了新的物质,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最后利用图片和“科学在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认识燃烧给人们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通过认识防火标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火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燃烧现象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并不知道燃烧需要些什么条件,也不明白燃烧生成了哪些新的物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明白燃烧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能在生活中正确地用火。
学习目标
1.能把观察到的不同物质燃烧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
2.能对蜡烛燃烧时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假设,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3.能说出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4.能通过实验发现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5.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燃烧的利与弊。
6.能辩证地分析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
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的物质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评价任务
1.能通过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燃烧的现象并记录,对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物质,是否产生新物质作有根据的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到燃烧对生活既有利又有害,意识到安全用火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铁盘、镊子、纸片、布片、木片、蜡烛、烧杯、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老师现在做个实验,请你们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燃烧。
关于燃烧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预测。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燃烧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体燃烧后会生成什么?
二、探究部分
探究一:要想知道物体燃烧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们打算怎么办?对!做实验。
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1.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可燃的物体。由小组长领回去,希望你们按着小组的设计方案认真进行探究。
提示:(1)用镊子夹住可燃物在铝盘的上部点燃,让物体充分燃烧,将燃烧后的物质依次摆放在铝盘中,进行比较。(2)注意每种物体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气味等变化。(3)闻气味时,要用手煽气,让少量气体通过鼻孔。(4)顺次试验,注意安全。(5)实验结束后,材料员整理实验材料填写报告单。
2.选择一些易燃、无毒、不易爆炸的少量物体进行实验,逐个点燃,仔细观察,记录员做好记录。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1)学生的操作;(2)记录情况;(3)材料整理情况。]
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燃烧时出现火焰、浓烟,燃烧后,剩下灰烬、体积变小。那一部分到哪去了?下面我们以蜡烛为例继续研究蜡烛燃烧的秘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探究二: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呢?
1.学生猜想:(1)可能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2)生成了光和热。(3)什么也没生成。
2.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对,还是实验。
3.老师把实验材料准备好了,请小组长领回。
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
4.找学生做实验,(板前)老师举起石灰水的杯子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颜色和同学们桌上石灰水是一样的。
做一个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让学生认识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1教育网
出示提示(小黑板)
(1)拿杯子时手要拿住杯子底部,罩在火焰上一小会儿就拿开,认真观察。
(2)倒石灰水时手要轻,不要把石灰水溅到眼睛里。
(3)熄灭蜡烛时不要对着他人吹。
5.小组实验,师巡视。
6.交流汇报。
7.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1)蜡烛燃烧后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2)物体燃烧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
(3)燃烧的过程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
不可逆的。
三、拓展:燃烧与生活
1.生活中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
(做饭、取暖、烧制砖瓦、加工生活用品、内燃机、火力发电、热气球、炼钢、炼铁等。)
2.燃烧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交流:能引起瓦斯爆炸、森林大火、烧伤……
3.阅读科学在线,谈感受。
我们要注意防火,不要随便玩火,不要随便燃放鞭炮,看到有不良行为要制止,从小养成安全用火习惯。
4.为了防止火灾发生你打算怎么办?
不要在野外玩火、放鞭炮等。
5.认识防火标志。
(1)易爆标示。(2)易燃标示。其他场所还有防火标志,我们要注意观察。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物体燃烧后生成新物质。
2.蜡烛燃烧后生成水、二氧化碳。
3.怎样安全用火?交流讨论。
作业:观察煤气灶的火焰和烧火做饭的火焰颜色?
教学反思
《燃烧的秘密》一课是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是一个不可逆的现象。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得最多的是燃烧过程中伴随的发光发热现象,学生所学的知识应与生活中的运用相联系,让学生明白燃烧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和人们对燃烧的利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主要放在燃烧现象和对燃烧想象的研究上。物体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是对学生的燃烧的升华,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让学生在学中找到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好的去认识事物、了解事物。21cnjy.com
虽说燃烧过程中的发光发热现象对生活、生产的作用很大,可要把这个作为研究的重点,好像又没多大的必要,因为学生对燃烧过程出现的发光发热现象并不陌生。可对物体燃烧后的残遗物、灰烬的认识却不一样,他们不会把那些残遗物、灰烬与新物质联系起来。因此,“物体燃烧会生成新物质”就应作为认识燃烧现象中的重点与难点来展开教学。21·cn·jy·com
不同材料燃烧产生的新物质也不相同,我觉得我们不要求学生了解新物质的成分,只需要学生了解物体燃烧后会生成一些与原来物质不一样的新物质就行了,所以根本不用学生明白产生的新物质有多复杂。另外,“燃烧过程是不可逆的”这一知识点,是在前几课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不是这节课才突然出现的知识点,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应该没有多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