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物质的多种有趣变化的基础上,本课围绕着学生常见的生锈现象,设计了5个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另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其中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各种生活中生锈的物品,认识哪些材料制品容易生锈,锈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关于生锈要研究的问题。活动2是指导学生经过猜想、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生锈的原因。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发现金属在生锈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活动3设计防止小刀生锈,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中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最后的拓展活动要求让学生从插图中找出10种变化,并按照是否可逆、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标准,将这些变化分类,以此对本单元学习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进行梳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情分析
对于生锈的现象,四年级学生们非常熟悉,但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最后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铁锈是小颗粒或鳞片状,褐色,很脆,易碎。
2.能提出关于锈的几个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3.知道生锈是因为与金属与水、空气、酸或碱接触生成的。
4.通过实验知道生锈能产生热量。
5.初步了解不锈钢的研制过程,及其特性。
6.知道防生锈的方法:涂上油漆、电镀、涂油。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影响因素。
难点: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影响因素。
评价任务
1.认识铁锈,知道导致金属生锈的因素。
2.通过实验了解生锈时产生的热量。
3.解防止生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钥匙、生锈的铁链、铜钱、铝饭盒、生锈的照片、钢丝绒、温度计、玻璃瓶、大铁钉、不锈钢餐具。21cnjy.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生锈,哪些物体容易生锈?
生锈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怎样防止生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观察生锈的物品
1.小组观察物品,提问:哪些物品生锈了?生锈的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锈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课前搜集的生锈的物品图片)
2.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结:像铁、铝、铜等金属制品容易生锈,不同金属的锈其颜色等是不一样的,如铜锈是绿色的,铁锈是红褐的,铝锈是黑色的。www.21-cn-jy.com
4.关于生锈,你们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
让我们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吧!
三、钢丝绒生锈
1.提问:想一想,金属制品在什么地方容易生锈?你认为金属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
2.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3.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出示课件)
4.实验设计表。
我们的猜测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四、生锈时产生的热量
1.提问:物体发生变化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那金属生锈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2.在玻璃瓶中放入一支温度计,盖上瓶盖,5分钟后,记录下瓶中的温度。
3.与此同时在50毫升醋中浸泡钢丝绒。5分钟后,拿出钢丝绒,挤出残留的醋。
4.将钢丝绒包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然后一起放入瓶中,盖上瓶盖(温度计穿过瓶盖伸出来)。
5.5分钟后,记录温度,并观察钢丝绒发生了什么变化?
6.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五、防止生锈
1.你有什么方法防止小刀生锈吗?(课件)
(引导学生从金属生锈的原因入手进行讨论)
防止小刀生锈方案。
方法
依据或理由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方案。
3.全班交流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思考:不锈钢是怎样发明的?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
六、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
1.教材第86 页图片中至少可以找到 10种变化,有的变化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有的只是形态的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仔细观察教材第86 页中图片,找出各种变化,并进行分类。
2.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记录分类结果。
教学反思
一、复习旧知,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上课伊始,我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引入本课的重点,即:上节课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推想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课后你们是怎样设计实验探究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汇报、交流欲望。当教师对他们实验的认真、观察的仔细、表达的流畅表示赞赏时,可想而知他们会是多么的高兴;当他们从各小组的汇报交流中自己得出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时,那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重视发现,拓展新知
由于学生实验的局限性,在验证铁在有水的条件下是否生锈时,学生的发现是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与实验室里正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其中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件中的小资料去揭开这个困惑,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有价值。另外,除了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的结论外,还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盐,铁器表面粗糙等”,这些小资料的阅读,意在让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资料中“铁生锈后就会烂得更快”这一重要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了更多的铁生锈的危害。21教育网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深化认识。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了铁生锈的危害,那么应该怎样防止铁生锈呢?这一问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铁生锈就必须让铁与水、空气隔绝。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都能想到擦去铁器上的水,用油漆覆盖等。为了深化认识,我再次设疑:既然这些防锈办法都是为了让铁与水、空气隔绝,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同一种防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大考验,学生只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我才适时播放视频资料:哪种防锈办法好?从而给本课画上圆满的句号。21·cn·jy·com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不仅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启发式谈话、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2·1·c·n·j·y